院校新生(尤其是高考后到入学前必读)和自学中医小白等均适用。全书第一、二辑是生活在1980年前后的名老中医的亲笔,那时的名老中医医德,水平,见解都很好,所以借鉴意义很大。第三辑为门人弟子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后故去的名老中医,与前者时差约30年,名老中医多岀生在清末民初时期,他们学医为师承,基本未受西医学影响的,属纯中医,但书中经历不是亲笔,是门人弟子在其过世之后执笔,多少会有误差,这是遗憾之处。
1980年下半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一个享誉全国的专栏“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其治学道路与经验。该栏目不仅得到了名老中医的积极响应,而且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
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于1981至1985年将这些文章加以汇辑,共收录100篇文章,编成《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分3辑出版。载近现代名老中医97位。第一、二辑为当代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为门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后故去的名老中医文章。
该书发行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对宣传中医、抢救中医、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医,功不可没。
这样一本好书,脱销了20年。直到2005年,该书第三次合订印刷出版后,才满足了读者的愿望。
1980年下半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一个享誉全国的专栏“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其治学道路与经验。该栏目不仅得到了名老中医的积极响应,而且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
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于1981至1985年将这些文章加以汇辑,共收录100篇文章,编成《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分3辑出版。载近现代名老中医97位。第一、二辑为当代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为门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后故去的名老中医文章。
该书发行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对宣传中医、抢救中医、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医,功不可没。
这样一本好书,脱销了20年。直到2005年,该书第三次合订印刷出版后,才满足了读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