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晚明,铁血残明的立意更委婉,就如柯大自己在采访时说的一般,晚明是一个军事迷一腔热血的激情之作,是军事幻想,充满了豪情。但随着年龄日增,他觉得明末还有许多可写的人物,还有许多可填的空白。所以铁血残明注定会是一本与晚明截然不同的书。
观立意,我们需要细细品读第一卷,作为穿越者胖鱼为什么要不懂历史?为什么要把胖鱼设定成为一个道德底线低下的金融骗子呢?那是因为,如果胖鱼懂历史,那么他就能规避风险,就能快速崛起,就如大多数历史小说一样成为龙傲天一般的角色,爽是爽了,但与明末现实就会产生割裂,通俗一点说就是无法融入进去,一旦无法融入进去,就无法深刻的为大家剖析深层次的黑暗现实,也就无法让大家了解明亡的原因,所以普通作者是用上帝视角告诉我们明朝官吏的腐败,往往是用苍白的文字去大概描述。柯大是让主角亲身入局,用一个个的故事串联着告诉我们明朝的官吏为什么腐败,基层组织是如何崩溃的,这都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所以柯大第一个立意点着落在明朝社会基层的治理,所以很多书虫看完第一卷会觉得作者野心很大,因为一本书深不深刻,从第一卷就能看出端倪,凡事一上来就造枪造炮开金手指的小说,或多或少夹杂着仇恨倾泄的情绪,而通读铁血残明第一卷,作者很克制,只有结尾胖丁和胖鱼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窥探出胖鱼的立场,那就是当一个好人,能把一个骗子逼着做一个好人,本身就是一种反差讽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能把道德底线如此低下的骗子逼着作好人,这是一个什么世道,而这一切的导火索虽是孙田秀的遭遇,但何尝不是明末社会的冰山一角。
第二卷开始,胖鱼开始了武官生涯,小娃子、王大善、杨光第、曾老头这些个角色相继出场,尾卷以汪大善的孩子一声啼哭以及老头子对王大善的威胁结尾。很多读者看到的是作者对流寇的残忍暴虐的诸多描写,甚至有读者在书友群里问柯大是不是不待见流寇,把流寇写得这么坏。而我看到的却是作者不遗余力的展现流寇性格上的复杂。小娃子对曾老头的敬重、红衣少年流寇对百姓夫妻的怜悯、王大善从良民到流寇的转变,柯大是想告诉我们,流寇也是人,就如北峡关上,吴达才冲出来追杀流寇时对流寇的描写,拿着锄头扁担的农民形象,但因为被裹挟着杀死,就称之为流寇。所以柯大并不真的厌恶流寇,而是在诉说着流寇的无奈,对他们是抱有同情的。王大善抢米后说的那一句“我不是流寇”,更是印证了柯大想要表达的观点:流寇只是一些活不下去的可怜虫,他们并不是天生的恶魔,暴虐不是他们的底色,活命才是。但当王大善感受到了杀人的快感、权力的渴望时,或许早就偏离的活命的初衷,至此流寇如何产生的心路历程也就剖析清楚了。所以大多数流寇更像是一个标签,撕下它,露出的是和寻常人相同的底色。于是作者引入了杨光第,一个流寇少年的反面案例。杨光第虽入流寇不久,但官方身份依然是流寇,但在勤王途中不惧生死,与外敌(建奴)拼死作战屡获奇功,如果没有安庆营那么他或许会就此死去,但以他的心性会不会慢慢变成孩儿军呢?进一步思考,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明显就是朝廷自己的原因,柯大用胖鱼之口多次吐槽崇祯,但看得出柯大并不刻意把原因全部归结于崇祯本人,甚至写出了崇祯的无奈,以及性格上的缺陷。柯大花了大篇幅写了银庄,甚至不止一次提到了王朝危机的根本在于财政危机,联系到第一卷何先崖所说的,“朝廷征一两,百姓的负担或许是三两”,再联系勤王途中的遭遇,我们大致可以理解柯大想表达的第二个明亡之因:“行政效率,特别是财政效率太低”,这符合现代历史学家给出的解释。
白银这一章虽然柯大写得有些急,但也亮明了观点,明朝的灭亡是经济危机,而且是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出现紧缩呢?并不是银子不多,而是分配导致了阶级固化,有钱人消费有限、没钱人又没钱消费,始终没有一个办法对此进行调控,这里可以看作是作者表达的另一个立意点,此立意点不便详述,容易和谐。
柯大并不想写成龙傲天一般的小说,在群里交流的时候柯大也说了,“把自己想说的写完就好”,结合已经写好的章节,柯大想告诉大家的东西是如何消灭流寇和满清吗?并不是!柯大这本书的立意到这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对明末各个阶层群体在乱世中的描写,深刻的阐释明亡之因,并不是为了让大家通过这本小说去幻想胖鱼如何屌炸天龙傲天娇妻美妾一大堆的快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是本好书但火不起来的关键原因。胖鱼一手建立的金融集团看似是作者对乱世终结的解决方法,但实际只不过是为了阐释这一立意所做的对比而已,所以作者尽量不去改变历史,通过史料还原当时各阶层的处境,借由胖鱼这一经历者来体会其中的艰辛困苦。
观立意,我们需要细细品读第一卷,作为穿越者胖鱼为什么要不懂历史?为什么要把胖鱼设定成为一个道德底线低下的金融骗子呢?那是因为,如果胖鱼懂历史,那么他就能规避风险,就能快速崛起,就如大多数历史小说一样成为龙傲天一般的角色,爽是爽了,但与明末现实就会产生割裂,通俗一点说就是无法融入进去,一旦无法融入进去,就无法深刻的为大家剖析深层次的黑暗现实,也就无法让大家了解明亡的原因,所以普通作者是用上帝视角告诉我们明朝官吏的腐败,往往是用苍白的文字去大概描述。柯大是让主角亲身入局,用一个个的故事串联着告诉我们明朝的官吏为什么腐败,基层组织是如何崩溃的,这都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所以柯大第一个立意点着落在明朝社会基层的治理,所以很多书虫看完第一卷会觉得作者野心很大,因为一本书深不深刻,从第一卷就能看出端倪,凡事一上来就造枪造炮开金手指的小说,或多或少夹杂着仇恨倾泄的情绪,而通读铁血残明第一卷,作者很克制,只有结尾胖丁和胖鱼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窥探出胖鱼的立场,那就是当一个好人,能把一个骗子逼着做一个好人,本身就是一种反差讽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能把道德底线如此低下的骗子逼着作好人,这是一个什么世道,而这一切的导火索虽是孙田秀的遭遇,但何尝不是明末社会的冰山一角。
第二卷开始,胖鱼开始了武官生涯,小娃子、王大善、杨光第、曾老头这些个角色相继出场,尾卷以汪大善的孩子一声啼哭以及老头子对王大善的威胁结尾。很多读者看到的是作者对流寇的残忍暴虐的诸多描写,甚至有读者在书友群里问柯大是不是不待见流寇,把流寇写得这么坏。而我看到的却是作者不遗余力的展现流寇性格上的复杂。小娃子对曾老头的敬重、红衣少年流寇对百姓夫妻的怜悯、王大善从良民到流寇的转变,柯大是想告诉我们,流寇也是人,就如北峡关上,吴达才冲出来追杀流寇时对流寇的描写,拿着锄头扁担的农民形象,但因为被裹挟着杀死,就称之为流寇。所以柯大并不真的厌恶流寇,而是在诉说着流寇的无奈,对他们是抱有同情的。王大善抢米后说的那一句“我不是流寇”,更是印证了柯大想要表达的观点:流寇只是一些活不下去的可怜虫,他们并不是天生的恶魔,暴虐不是他们的底色,活命才是。但当王大善感受到了杀人的快感、权力的渴望时,或许早就偏离的活命的初衷,至此流寇如何产生的心路历程也就剖析清楚了。所以大多数流寇更像是一个标签,撕下它,露出的是和寻常人相同的底色。于是作者引入了杨光第,一个流寇少年的反面案例。杨光第虽入流寇不久,但官方身份依然是流寇,但在勤王途中不惧生死,与外敌(建奴)拼死作战屡获奇功,如果没有安庆营那么他或许会就此死去,但以他的心性会不会慢慢变成孩儿军呢?进一步思考,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明显就是朝廷自己的原因,柯大用胖鱼之口多次吐槽崇祯,但看得出柯大并不刻意把原因全部归结于崇祯本人,甚至写出了崇祯的无奈,以及性格上的缺陷。柯大花了大篇幅写了银庄,甚至不止一次提到了王朝危机的根本在于财政危机,联系到第一卷何先崖所说的,“朝廷征一两,百姓的负担或许是三两”,再联系勤王途中的遭遇,我们大致可以理解柯大想表达的第二个明亡之因:“行政效率,特别是财政效率太低”,这符合现代历史学家给出的解释。
白银这一章虽然柯大写得有些急,但也亮明了观点,明朝的灭亡是经济危机,而且是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出现紧缩呢?并不是银子不多,而是分配导致了阶级固化,有钱人消费有限、没钱人又没钱消费,始终没有一个办法对此进行调控,这里可以看作是作者表达的另一个立意点,此立意点不便详述,容易和谐。
柯大并不想写成龙傲天一般的小说,在群里交流的时候柯大也说了,“把自己想说的写完就好”,结合已经写好的章节,柯大想告诉大家的东西是如何消灭流寇和满清吗?并不是!柯大这本书的立意到这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对明末各个阶层群体在乱世中的描写,深刻的阐释明亡之因,并不是为了让大家通过这本小说去幻想胖鱼如何屌炸天龙傲天娇妻美妾一大堆的快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是本好书但火不起来的关键原因。胖鱼一手建立的金融集团看似是作者对乱世终结的解决方法,但实际只不过是为了阐释这一立意所做的对比而已,所以作者尽量不去改变历史,通过史料还原当时各阶层的处境,借由胖鱼这一经历者来体会其中的艰辛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