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东北部,成陆于唐末宋初,区境属华亭县高昌乡。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年)建造的太平教寺,是杨浦成陆千年的佐证。
太平教寺的遗址,位于今杨浦区兰州路373号。始建于北宋,距今已逾千年,为杨浦区境内最早的佛寺。自明弘治以来,历代编纂的《松江府志》、《上海县志》均有关于该寺的简略记载:“寺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有僧操舟云游,夜泊范家浜,闻芦苇间有钟鼓音,疑出梵语。访之,无有。后夜复然。又见白光烛天,掘地得一铁佛,因以建寺。”寺名为纪念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而定。又因西华亭(今松江)已有太平禅寺,所以俗称“东太平”,属禅宗临济宗。
该寺地域广阔,四界范围东临杨树浦(今兰州路),西濒齐齐哈尔路(原无路名),南抵丹阳路(原无路名),北达横浜(1953 年填没,今龙江路)。根据记载:“寺全盛时,山门宽敞,旗斗高耸,殿宇巍峨,黄墙环抱。殿凡三进,头进天王殿,祀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中祀弥勒、韦驮;殿后广场,置铁铸宝鼎。次进为大雄宝殿,祀铁佛,阿弥陀三尊;旁祀十八罗汉。再次为观音殿,送子、南海观音。另有阎王殿、祀阎王、判官、无常等。”殿后为僧寮,寺后有马厩。寺旁有僧田和僧众墓地,建有僧众骨灰砖塔一座。
当年寺内多植银杏,大雄宝殿之后有古银杏树3株,大的1株需3人围抱,浓荫叠翠、树冠蔽日,到金秋时光,硕果累累,小者2株,1人抱之。寺后沿浜也遍植银杏,其中如碗粗者,不下20多棵。太平教寺与庆宁教寺(宋建炎年间建)隔黄浦江相望,钟声相闻。寺内有僧百十余人,整日香烟缭绕,钟声梵呗,悠扬四方。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寺庙颓象渐露,僧众渐渐散去,仅有沙门2、3人留寺内,但香火不断,每逢佛教节日或农历初一、十五香期,善男信女朝拜者甚众。暮春三月,乡民迎神赛会,城乡民众,纷至沓来,绵延数里,十分热闹。后租界当局以赛会阻塞妨碍交通为由予以禁办。
太平教寺自建寺以来,屡遭兵灾。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寺后废于兵,僧秋堂重建。归并致思、华严、圆通、普明四庵。”之后,清代志书续有记载“旋废,乾隆三十六年重建。又废,嘉庆六年募建。再废,光绪二十四僧浩州募修”,“民国二十一年重修大殿”。这时,山门头殿已废。最后住持僧启增无心佛事,有意还俗,他沉湎鸦片,以致香火寥落,财力日蹙,于是以典租庙屋和土地为生,导致寺庙颓败,不可收拾。20世纪40年代末,香客零落。至1953年尚有土地15亩多,殿屋970平方米,但每日仅有十多名香客。1958年,居民委员会在庙中办食堂。大雄宝殿内的菩萨由市佛教协会搬走,庙遂废。1960年启增住持过世,寺内曾经盛极一时的银杏,亦随香火湮灭,寂然枯死。然枯草掩映之间,这座宋代建筑殿宇的飞角重檐,仍依稀可辨。
2006年9月14日,上海太平报恩寺(即太平教寺)修复委员会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静安寺向太平报恩寺捐款100万元作为修复启动资金,标志具有千年历史的太平报恩寺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希望这座佐证杨浦成陆的千年古刹、杨浦滨江区域的地标建筑能够有机会重现生机。
太平教寺的遗址,位于今杨浦区兰州路373号。始建于北宋,距今已逾千年,为杨浦区境内最早的佛寺。自明弘治以来,历代编纂的《松江府志》、《上海县志》均有关于该寺的简略记载:“寺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有僧操舟云游,夜泊范家浜,闻芦苇间有钟鼓音,疑出梵语。访之,无有。后夜复然。又见白光烛天,掘地得一铁佛,因以建寺。”寺名为纪念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而定。又因西华亭(今松江)已有太平禅寺,所以俗称“东太平”,属禅宗临济宗。
该寺地域广阔,四界范围东临杨树浦(今兰州路),西濒齐齐哈尔路(原无路名),南抵丹阳路(原无路名),北达横浜(1953 年填没,今龙江路)。根据记载:“寺全盛时,山门宽敞,旗斗高耸,殿宇巍峨,黄墙环抱。殿凡三进,头进天王殿,祀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中祀弥勒、韦驮;殿后广场,置铁铸宝鼎。次进为大雄宝殿,祀铁佛,阿弥陀三尊;旁祀十八罗汉。再次为观音殿,送子、南海观音。另有阎王殿、祀阎王、判官、无常等。”殿后为僧寮,寺后有马厩。寺旁有僧田和僧众墓地,建有僧众骨灰砖塔一座。
当年寺内多植银杏,大雄宝殿之后有古银杏树3株,大的1株需3人围抱,浓荫叠翠、树冠蔽日,到金秋时光,硕果累累,小者2株,1人抱之。寺后沿浜也遍植银杏,其中如碗粗者,不下20多棵。太平教寺与庆宁教寺(宋建炎年间建)隔黄浦江相望,钟声相闻。寺内有僧百十余人,整日香烟缭绕,钟声梵呗,悠扬四方。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寺庙颓象渐露,僧众渐渐散去,仅有沙门2、3人留寺内,但香火不断,每逢佛教节日或农历初一、十五香期,善男信女朝拜者甚众。暮春三月,乡民迎神赛会,城乡民众,纷至沓来,绵延数里,十分热闹。后租界当局以赛会阻塞妨碍交通为由予以禁办。
太平教寺自建寺以来,屡遭兵灾。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寺后废于兵,僧秋堂重建。归并致思、华严、圆通、普明四庵。”之后,清代志书续有记载“旋废,乾隆三十六年重建。又废,嘉庆六年募建。再废,光绪二十四僧浩州募修”,“民国二十一年重修大殿”。这时,山门头殿已废。最后住持僧启增无心佛事,有意还俗,他沉湎鸦片,以致香火寥落,财力日蹙,于是以典租庙屋和土地为生,导致寺庙颓败,不可收拾。20世纪40年代末,香客零落。至1953年尚有土地15亩多,殿屋970平方米,但每日仅有十多名香客。1958年,居民委员会在庙中办食堂。大雄宝殿内的菩萨由市佛教协会搬走,庙遂废。1960年启增住持过世,寺内曾经盛极一时的银杏,亦随香火湮灭,寂然枯死。然枯草掩映之间,这座宋代建筑殿宇的飞角重檐,仍依稀可辨。
2006年9月14日,上海太平报恩寺(即太平教寺)修复委员会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静安寺向太平报恩寺捐款100万元作为修复启动资金,标志具有千年历史的太平报恩寺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希望这座佐证杨浦成陆的千年古刹、杨浦滨江区域的地标建筑能够有机会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