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柑橘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其酸甜的味道与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如此,柑橘还是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之一,1-10月湖南省共出口柑橘 1.49万吨,贸易额1.39亿元,分别占水果比重17.8%,24.4%,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就是这么重要的一种水果,却十分容易患上一种不治之症——黄龙病,让无数农户为此头疼不已。现在,让我们一起揭开其神秘面纱,了解其患病原理,防患未然。
【病原与寄主】
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病原菌导致的一种病害,黄龙病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a-变形细菌亚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les),根瘤菌科(Rhizobiles)。这种病原菌的主要特点是不能离体培养,体积小,寄生于韧皮部筛管、薄壁细胞,病菌随筛管的有机产物转移至全株。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能感染柑橘属、枳属、金柑属中大多数的柑橘品种、杂交种和一些柑橘近缘种。因其发病早期叶片黄化,枝干形似一条“黄龙”,被果农形象的称为黄龙病。

【分布与危害】
柑橘黄龙病在我国最早于1919年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发现,之后在福建、广西、海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台湾等地相继发现。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柑橘种植面积约4050万亩,在所有柑橘产区中,有大约80%是黄龙病灾区;全国农技中心预计2022年黄龙病发生面积将达22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000万亩以上,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百亿元。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危害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染病后便没有办法根治。一般情况第一年减产可达10%—20%,第二年减产20—40%,第三年则60%以上,3—4年后完全失去栽培价值。部分果农有比较形象的说法:“一年二年青青绿绿,三年四年黄黄缩缩,五年六年光光秃秃”。

【症状识别】
黄龙病又被称为黄梢病、黄枯病,通常发作于梢、叶、果实和根部,当柑橘果树遭遇此病害后不同部位将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01.叶片均匀型黄化——叶片完全呈现为均匀的黄色且不能转绿,是黄龙病的特征性症状。

02.叶片缺素型黄化——表现为叶小直立, 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叶肉呈黄色,类似于缺锌、锰、铁时所表现的褪绿类型。

03.叶片斑驳型黄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驳状,斑块大小形状及位置均不定。

04.根部腐烂——腐烂的程度与地上枝梢是相对称的,叶片黄化脱落时根须及根支溃烂,后期病菌蔓延至侧根和主根,皮层破碎与木干脱离。

05.“红鼻果”——果实发育不全,斜肩畸形,着色不均匀,果蒂附近较早变为红色。

06.黄梢——多出现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树上,在树冠顶端的新梢黄化,俗称“插金花”或“黄龙”。

【传播媒介】
柑橘木虱是目前已知的柑橘黄龙病的唯一传播介体,可谓是柑橘的“头号公敌”。柑橘木虱很小——不到八分之一英寸长,长着褐色的翅膀,以柑橘树的叶和茎为食。它们通过影响植物内养分的流通,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柑橘木虱最喜欢在新生的小嫩芽上觅食和产卵。当它们吃柑橘树叶时,会导致树叶卷曲并造成严重伤害。
柑橘木虱传病率极高,单个成虫就有70%-80%的概率将病菌传到柑橘健树上;它们通过吸食嫩叶使病原进入昆虫体内繁殖,而后带菌木虱通过转株吸食将病菌传于健株,因此,柑橘木虱一经带病即能终身传毒。



【黄龙病的防控措施】
多多宣传危害,提早建立沟通机制
要逐步强化果品供应链的安全防控意识,通过严格把关果品的检验检疫, 以及地方农业局与农业大户之间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提高农业大户们的生物安全治理能力,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进行黄龙病科普以及危害宣传,引导农户引进无病果苗(包括溃疡病、裂皮病等),切实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从源头上防治黄龙病的传播。
实地考察调研,加强检验检疫
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提前制定防治计划,做好木虱的预防,建议果园根据木虱喜欢飞到附近的九里香上越冬的特点,在冬季清园时对果园附近九里香进行喷药;根据木虱有迁飞的特性,在果园的周围种植防护林,对木虱的迁飞可以起到阻碍作用,防止木虱迁飞危害。
定期走访考察,根据相应时间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如在每年的春、夏、秋梢抽发期,尤其是秋梢期,建议果园逐株进行全面普查,对发现的病株或者可疑病株的,先做好标记。在适当时间,彻底挖出病树运出果园外进行集中烧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黄龙病的蔓延。
#黄龙病防治# #农业技术# #生物杀虫剂# #果树病虫害防治#
柑橘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其酸甜的味道与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如此,柑橘还是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之一,1-10月湖南省共出口柑橘 1.49万吨,贸易额1.39亿元,分别占水果比重17.8%,24.4%,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就是这么重要的一种水果,却十分容易患上一种不治之症——黄龙病,让无数农户为此头疼不已。现在,让我们一起揭开其神秘面纱,了解其患病原理,防患未然。
【病原与寄主】
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病原菌导致的一种病害,黄龙病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a-变形细菌亚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les),根瘤菌科(Rhizobiles)。这种病原菌的主要特点是不能离体培养,体积小,寄生于韧皮部筛管、薄壁细胞,病菌随筛管的有机产物转移至全株。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能感染柑橘属、枳属、金柑属中大多数的柑橘品种、杂交种和一些柑橘近缘种。因其发病早期叶片黄化,枝干形似一条“黄龙”,被果农形象的称为黄龙病。

【分布与危害】
柑橘黄龙病在我国最早于1919年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发现,之后在福建、广西、海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台湾等地相继发现。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柑橘种植面积约4050万亩,在所有柑橘产区中,有大约80%是黄龙病灾区;全国农技中心预计2022年黄龙病发生面积将达22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000万亩以上,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百亿元。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危害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染病后便没有办法根治。一般情况第一年减产可达10%—20%,第二年减产20—40%,第三年则60%以上,3—4年后完全失去栽培价值。部分果农有比较形象的说法:“一年二年青青绿绿,三年四年黄黄缩缩,五年六年光光秃秃”。

【症状识别】
黄龙病又被称为黄梢病、黄枯病,通常发作于梢、叶、果实和根部,当柑橘果树遭遇此病害后不同部位将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01.叶片均匀型黄化——叶片完全呈现为均匀的黄色且不能转绿,是黄龙病的特征性症状。

02.叶片缺素型黄化——表现为叶小直立, 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叶肉呈黄色,类似于缺锌、锰、铁时所表现的褪绿类型。

03.叶片斑驳型黄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驳状,斑块大小形状及位置均不定。

04.根部腐烂——腐烂的程度与地上枝梢是相对称的,叶片黄化脱落时根须及根支溃烂,后期病菌蔓延至侧根和主根,皮层破碎与木干脱离。

05.“红鼻果”——果实发育不全,斜肩畸形,着色不均匀,果蒂附近较早变为红色。

06.黄梢——多出现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树上,在树冠顶端的新梢黄化,俗称“插金花”或“黄龙”。

【传播媒介】
柑橘木虱是目前已知的柑橘黄龙病的唯一传播介体,可谓是柑橘的“头号公敌”。柑橘木虱很小——不到八分之一英寸长,长着褐色的翅膀,以柑橘树的叶和茎为食。它们通过影响植物内养分的流通,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柑橘木虱最喜欢在新生的小嫩芽上觅食和产卵。当它们吃柑橘树叶时,会导致树叶卷曲并造成严重伤害。
柑橘木虱传病率极高,单个成虫就有70%-80%的概率将病菌传到柑橘健树上;它们通过吸食嫩叶使病原进入昆虫体内繁殖,而后带菌木虱通过转株吸食将病菌传于健株,因此,柑橘木虱一经带病即能终身传毒。



【黄龙病的防控措施】
多多宣传危害,提早建立沟通机制
要逐步强化果品供应链的安全防控意识,通过严格把关果品的检验检疫, 以及地方农业局与农业大户之间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提高农业大户们的生物安全治理能力,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进行黄龙病科普以及危害宣传,引导农户引进无病果苗(包括溃疡病、裂皮病等),切实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从源头上防治黄龙病的传播。
实地考察调研,加强检验检疫
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提前制定防治计划,做好木虱的预防,建议果园根据木虱喜欢飞到附近的九里香上越冬的特点,在冬季清园时对果园附近九里香进行喷药;根据木虱有迁飞的特性,在果园的周围种植防护林,对木虱的迁飞可以起到阻碍作用,防止木虱迁飞危害。
定期走访考察,根据相应时间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如在每年的春、夏、秋梢抽发期,尤其是秋梢期,建议果园逐株进行全面普查,对发现的病株或者可疑病株的,先做好标记。在适当时间,彻底挖出病树运出果园外进行集中烧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黄龙病的蔓延。
#黄龙病防治# #农业技术# #生物杀虫剂# #果树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