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不是做动画,更不是“造假”,谈一谈初学者对仿真误解之一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初学者不管做结构力学仿真还是流体仿真,先跟着一个类似的教程对自己的模型做分析,或者参考某篇文献来做自己的仿真课题,又或者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设计的某个产品做仿真分析,发现仿真结果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或者与教程和文献上的结果不一样,这时首先就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千检万查,整个流程设置又找不出问题,一时陷入僵局中,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思想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根本不是仿真做错了,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一是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做结构仿真要懂些最起码的力学原理,做流体要懂流体力学,做电磁仿真也了解最基础的电磁知识,对自己仿真的东西缺乏理论支持,对仿真结果更无法判断其合理性,仿真软件比较特殊,不象学习其他软件,纯粹学习使用方法就行了,而这需要补充足够的理论知识,纯粹学会软件操作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是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的。
二是缺乏足够的经验常识,这种学生朋友比较常见,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对边界载荷没有经验认识,看教程或者文献上载荷是1mpa,自己把载荷改为10mpa,殊不知原来的结构可以承受1mpa是在线性变化范围内计算很快就完成,擅自增加载荷,轻则进入非线性阶段,求解非常困难,计算量一下子变得巨大,还有各种不收敛报错,或者好不容易计算完成了,仿真结果与自己预计的大相径庭了,这时候反而觉得自己做的有问题,到处求助找原因,殊不知仿真就是对现实真实工况的模拟,要学会从异常的仿真结果进行解读,判断真实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是把仿真当成了做动画,自己设计的东西做仿真,必须要求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否则就是不正确,比如某次遇到一位工程师,对他的产品做了热分析,做完后发现温度超过一百度了,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我直接回复说,如果你的仿真设置流程合理的话,说明你设计的结构有问题,散热性能太差应该想办法更改设计,而不是在仿真上找原因,结果他豁然开朗明白了,特别是在流体分析中,想当然的加载一些边界条件,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违背了物理现象,如果仿真结果与自己预计的不一样,那么如果有实验条件的话,先做实验看真实情况是否和仿真结果一样有相同的趋势,没有实验条件的话,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理论计算推论,或者查找相关真实案例,最后再从自己仿真是否做的严谨,是否有问题上进行查找原因,不过通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最容易的,反而却忽视了最真实的问题
一是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做结构仿真要懂些最起码的力学原理,做流体要懂流体力学,做电磁仿真也了解最基础的电磁知识,对自己仿真的东西缺乏理论支持,对仿真结果更无法判断其合理性,仿真软件比较特殊,不象学习其他软件,纯粹学习使用方法就行了,而这需要补充足够的理论知识,纯粹学会软件操作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是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的。
二是缺乏足够的经验常识,这种学生朋友比较常见,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对边界载荷没有经验认识,看教程或者文献上载荷是1mpa,自己把载荷改为10mpa,殊不知原来的结构可以承受1mpa是在线性变化范围内计算很快就完成,擅自增加载荷,轻则进入非线性阶段,求解非常困难,计算量一下子变得巨大,还有各种不收敛报错,或者好不容易计算完成了,仿真结果与自己预计的大相径庭了,这时候反而觉得自己做的有问题,到处求助找原因,殊不知仿真就是对现实真实工况的模拟,要学会从异常的仿真结果进行解读,判断真实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是把仿真当成了做动画,自己设计的东西做仿真,必须要求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否则就是不正确,比如某次遇到一位工程师,对他的产品做了热分析,做完后发现温度超过一百度了,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我直接回复说,如果你的仿真设置流程合理的话,说明你设计的结构有问题,散热性能太差应该想办法更改设计,而不是在仿真上找原因,结果他豁然开朗明白了,特别是在流体分析中,想当然的加载一些边界条件,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违背了物理现象,如果仿真结果与自己预计的不一样,那么如果有实验条件的话,先做实验看真实情况是否和仿真结果一样有相同的趋势,没有实验条件的话,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理论计算推论,或者查找相关真实案例,最后再从自己仿真是否做的严谨,是否有问题上进行查找原因,不过通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最容易的,反而却忽视了最真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