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
对冲(Hedge),传统的译法是“套期保值”,有时候也译为“避险”,即通过同时交易几种相关的金融资产,来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同时当然也降低收益)。比较简单的例子是:买进一只股票,同时卖空它的看涨期权;卖空一个基金,同时买进这个基金的所有组成股票;买进一个行业的股票,同时买进另一个与该行业有比较强的负相关性的行业的股票——例如买进珠宝行业股票,同时卖空军火行业股票,历史数据证明,当珠宝行业盈利丰富的时候,往往是和平时期,军火行业无利可图,反之亦然。
对冲作为一种消弭风险的手段,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数学知识,尤其是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和上限协议等)的对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在每一家大型金融机构,都会有一群精通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的高级研究人员专门研究此类问题,寻找控制风险的最佳途径,并确定应该把风险控制到什么地步——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完全不承担风险的,更高的风险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当然,以上说的只是非常粗略的情况,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金融机构要进行对冲呢?假如它们需要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何不把高风险的资产直接卖掉,换成低风险的资产,或者干脆换成现金?有的时候,基金经理要使用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把自己手头的投资组合完全保护起来,即把它的风险暴露降低到0(理论上讲,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的未来收益是完全确定的,即肯定会赚到一个无风险的收益率)。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个基金经理不干脆把投资组合全部换成没有风险的美国国债或风险很低的短期存款,反而要采取一堆复杂的手段对这个投资组合予以“保护”?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金融市场中存在交易成本,买卖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都是需要支付佣金的,而且耗费的时间往往很长。假设一个基金经理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股票组合,他想把这些高风险的股票都换成低风险的美国国债,那么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向交易员下达卖出的指令,让交易员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优厚的价格卖出这些股票;其次,由交易员向证券经纪人提出交易请求,一般来说,只有美林证券、所罗门美邦、摩根士丹利等综合性投资银行才能处理这样大的交易请求,而且往往还需要不只一个投资银行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第三,投资银行的证券经纪人接到卖出的交易请求之后,要立即在证券市场上寻找买家(即交易对手),这个买家可能是一家或几家大型金融机构,也可能是许多小的投资者,总之一定要在规定的卖出价位之内,尽快撮合交易。最后,证券经纪人完成了一切撮合交易,基金需要卖出的一切股票都已经有人买入,这时就可以向自己的客户——基金经理和交易员汇报任务圆满完成了。
以上的一系列流程听起来都极端复杂,不是吗?现实比我说的更加复杂,因为基金在进行大规模的买进或卖出的时候,一定要异常谨慎,否则可能导致两个恶劣后果:第一,如果太急躁,在短时间内卖出的太多,可能会造成市场急剧下滑,自己蒙受损失(买入也一样,可能造成市场急剧攀升);第二,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走漏了风声,就等于泄漏了自己的交易策略,让竞争对手占据先机。就像军事统帅在战争中的兵力部署,如果你调动兵力的整个过程都被对方看的清清楚楚,你还能有多大胜算呢?
所以,基金经理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对冲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投资组合,而不是简单地卖出投资组合。建立一个对冲策略,你只需要买卖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而不是金融资产本身,这就避免了大部分交易成本,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只要你把手头的金融衍生工具组合稍微变换一下,就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对冲策略。你可以选择把100%的风险都对冲掉,也可以选择只对冲10%甚至1%的风险,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承担很高的风险,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完全不做对冲也是可以的。事实上,许多伟大的投资者都没有使用过对冲,尤其是长期投资者,例如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前者只是偶尔使用对冲策略,后者几乎从来没有做过对冲。
然而,世界上既然存在能够减少风险的策略,自然也就存在可以扩大风险的策略,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例如,如果你想减少自己面临的风险,可以同时买进珠宝行业和军火行业的股票,这样无论战争还是和平,这两个部门总会有一个表现良好,另一个表现糟糕,你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收益;但是,假如你坚定地认为未来将发生战争,决定倾尽全力赌上一把呢?你可以在买进军火股票的同时,卖空珠宝股票。这样,一旦未来真的发生战争,在军火股票上涨的同时,珠宝股票将下跌,你会在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上各赚一笔,收益将是惊人的。
对冲(Hedge),传统的译法是“套期保值”,有时候也译为“避险”,即通过同时交易几种相关的金融资产,来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同时当然也降低收益)。比较简单的例子是:买进一只股票,同时卖空它的看涨期权;卖空一个基金,同时买进这个基金的所有组成股票;买进一个行业的股票,同时买进另一个与该行业有比较强的负相关性的行业的股票——例如买进珠宝行业股票,同时卖空军火行业股票,历史数据证明,当珠宝行业盈利丰富的时候,往往是和平时期,军火行业无利可图,反之亦然。
对冲作为一种消弭风险的手段,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数学知识,尤其是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和上限协议等)的对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在每一家大型金融机构,都会有一群精通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的高级研究人员专门研究此类问题,寻找控制风险的最佳途径,并确定应该把风险控制到什么地步——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完全不承担风险的,更高的风险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当然,以上说的只是非常粗略的情况,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金融机构要进行对冲呢?假如它们需要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何不把高风险的资产直接卖掉,换成低风险的资产,或者干脆换成现金?有的时候,基金经理要使用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把自己手头的投资组合完全保护起来,即把它的风险暴露降低到0(理论上讲,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的未来收益是完全确定的,即肯定会赚到一个无风险的收益率)。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个基金经理不干脆把投资组合全部换成没有风险的美国国债或风险很低的短期存款,反而要采取一堆复杂的手段对这个投资组合予以“保护”?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金融市场中存在交易成本,买卖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都是需要支付佣金的,而且耗费的时间往往很长。假设一个基金经理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股票组合,他想把这些高风险的股票都换成低风险的美国国债,那么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向交易员下达卖出的指令,让交易员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优厚的价格卖出这些股票;其次,由交易员向证券经纪人提出交易请求,一般来说,只有美林证券、所罗门美邦、摩根士丹利等综合性投资银行才能处理这样大的交易请求,而且往往还需要不只一个投资银行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第三,投资银行的证券经纪人接到卖出的交易请求之后,要立即在证券市场上寻找买家(即交易对手),这个买家可能是一家或几家大型金融机构,也可能是许多小的投资者,总之一定要在规定的卖出价位之内,尽快撮合交易。最后,证券经纪人完成了一切撮合交易,基金需要卖出的一切股票都已经有人买入,这时就可以向自己的客户——基金经理和交易员汇报任务圆满完成了。
以上的一系列流程听起来都极端复杂,不是吗?现实比我说的更加复杂,因为基金在进行大规模的买进或卖出的时候,一定要异常谨慎,否则可能导致两个恶劣后果:第一,如果太急躁,在短时间内卖出的太多,可能会造成市场急剧下滑,自己蒙受损失(买入也一样,可能造成市场急剧攀升);第二,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走漏了风声,就等于泄漏了自己的交易策略,让竞争对手占据先机。就像军事统帅在战争中的兵力部署,如果你调动兵力的整个过程都被对方看的清清楚楚,你还能有多大胜算呢?
所以,基金经理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对冲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投资组合,而不是简单地卖出投资组合。建立一个对冲策略,你只需要买卖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而不是金融资产本身,这就避免了大部分交易成本,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只要你把手头的金融衍生工具组合稍微变换一下,就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对冲策略。你可以选择把100%的风险都对冲掉,也可以选择只对冲10%甚至1%的风险,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承担很高的风险,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完全不做对冲也是可以的。事实上,许多伟大的投资者都没有使用过对冲,尤其是长期投资者,例如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前者只是偶尔使用对冲策略,后者几乎从来没有做过对冲。
然而,世界上既然存在能够减少风险的策略,自然也就存在可以扩大风险的策略,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例如,如果你想减少自己面临的风险,可以同时买进珠宝行业和军火行业的股票,这样无论战争还是和平,这两个部门总会有一个表现良好,另一个表现糟糕,你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收益;但是,假如你坚定地认为未来将发生战争,决定倾尽全力赌上一把呢?你可以在买进军火股票的同时,卖空珠宝股票。这样,一旦未来真的发生战争,在军火股票上涨的同时,珠宝股票将下跌,你会在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上各赚一笔,收益将是惊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