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0,984贴子:2,718,031

大汶口化庙底沟人O-M134西进取代了早期仰韶人群Q-M12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09-27 21:07回复
    陕西仰韶文化是半坡类型,其源头是甘青一带的大地湾文化(以前叫老官台文化)。河南仰韶文化类型很多,因为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地大物博,文化类型自然多;如豫北是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其源头是磁山文化;豫中是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豫西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其源头是中原裴李岗文化。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与中亚地区具有相似之处,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认定仰韶文化是从中亚地区传播过来的。仰韶文化晓坞遗址发现了一例Q1a1a-M120,已知Q1a1a-M120主要分布于东亚、中亚,少量也发现于伊朗、巴基斯坦等西南亚,中东地区分布情况未明,早期研究表明中东地区存在分布,推测仰韶时期晓坞人群Q1a1a1-M120可能从中亚迁徙到甘肃陕西,再向中原地区渗透,实现了仰韶文化西亚因素的广泛普及,同时在血统上给中原人群注入了少量的欧洲常染成分。由此推测,Q1a1a1-M120人群最可能起源于甘青一带的大地湾文化,这里诞生了最初的彩陶;从现存的大地湾/半坡型遗址分布年代来看,是大地湾文化东移,形成了仰韶文化年代最早的半坡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发展的进程中,半坡类型占据了主导地位。




    考古研究表明,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中期大体上代表了平等的母系氏族社会。庙底沟晚期墓葬中使用木质棺椁,随葬精致陶器(酒器)、猪下颌、獐牙、象牙骨雕器,以玉石钺作为个体权力象征,流行大口缸等等,均为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大汶口文化中这种突出个体身份的丧葬礼仪观念与传统的仰韶文化截然不同。显然在庙底沟晚期阶段东方的礼制观念开始渗透到中原社会。
    .
    庙底沟族群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也与半坡有着明显的不同,庙底沟的炊器都有不少三足鼎,而且形式多样。彩陶花纹则以圆点、钩叶和弧线三角构成的花瓣纹、鸟纹及其变种的纹饰为主,这与半坡的人面、鱼纹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
    两者不同的生存方式:半坡人善于渔猎、庙底沟人善于农耕;迥异的生活方式:半坡人从不用鼎,喜欢人面和鱼纹。庙底沟人一个喜用鼎,善绘花纹和鸟纹。虽然同处仰韶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但考古学上种种的迹象表明半坡和庙底沟的两个不同的族群。而且从文化发展来看,因为位置比邻,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之间既有相互影响,也有摩擦、冲突。在仰韶晚期,庙底沟人不断西进,压缩半坡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关中地区文化类型转变,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继续向甘肃青海发展,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其后续文化是齐家文化。这种表现就是两个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东风压倒西风。与此相应,早期仰韶文化创造者Q-F1626的颈部事件待续了2500年,随后在4400年前开始显著扩张,参与了齐家文化。

    这主要是一篇推测论文,大量使用推测语气词,缺乏古DNA实证。


    杨官寨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类型,发现了五例Q1a1a-M120,可以证明Q-M120确实是早期仰韶文化创造者之一。庙底沟人吞并了半坡文化后,Q1a1a-M120便成为庙底沟人收服的半坡遗民。


    IP属地:北京2楼2024-09-27 21:10
    收起回复
      2025-08-08 02:04: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虽然年代大致相同,但是文化面貌存在明显差异,如贾湖出现大量的骨器随葬现象、偶数龟甲组合随葬、甲骨契刻符号、陶冥器组合、多孔骨笛等具有早期宗教崇拜与礼乐制发端的材料,但是裴李岗文化则缺少该类遗存。
      .
      1、 研究表明,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主源文化应是贾湖文化。
      2、贾湖文化人骨的各指标,最接近大汶口文化,属于东亚人种北方类型,平均身高171和大汶口文化172差不多,必有共同的遗传基因。
      3、大汶口文化中的龟灵崇拜上继承贾湖文化,贾湖文化陶器造型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较为相似,却和仰韶文化差别很大。有人认为:7000年前海㓎黄淮平原,贾湖文化先民迁到山东泰山一带,和后李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北辛文化,催生了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西进始于庙底沟文化势弱的晚期,亦即大汶口文化中期,当庙底沟文化解体后,其西进的脚步开始加快,这表现在河南临汝北刘庄、禹县谷水河、尉氏县椅圈马等遗址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因素。西进的大汶口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输出,更主要的是侵略性质的殖民输入,这集中体现在这些遗址墓葬的葬俗和陶制生活用具上。葬俗如用猪牙随葬和死者的拔牙习俗;陶制生活用具如各式鼎、壶、杯、豆等,几乎囊括了大汶口文化中期所有的生活用具器类。
      .
      由于这一类出现在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因素,主体分布于颍河流域,考古界遂称之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可见,大汶口晚期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



      IP属地:北京3楼2024-09-27 21:10
      回复

        分子人类学证明O2a2b1-P164是中国东部起源的,形成了古东亚北方人群,诞生出两大分支M134和AM01822。M134从东至西扩张,形成了原始汉语系,衍生出下游支系M117/F8,与羌藏土著D系混血,演变成藏缅语系,统称为汉藏语系。M134的兄弟支系AM01822也是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多样性高,却在中原和西北、南方低频。AM01822的下游支系B451,南下渡海扩张,参与南岛语系的形成,演变成波利尼西亚语族。O2a2b2-AM01822,除了南岛人父系B451(波人高频)之外,还有很多的兄弟分支和上游类型,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都是典型的北汉基因。
        .
        O2a2b1-M134/O2a2b1a-F450有两大分支:O2a2b1a1-M117与O2a2b1a2-F114(另称F444)。F114的下游支系O2a2b1a2a1-F46目前整体上在华南、西南和蒙古高原偏少,在山东、江苏、河北、山西、河南尤为集中,最大亮点是海岱地区,O2a2b1-M134分叉于内陆云南变得基本没有可能,再次证明O2a2b1a1-M117与均O2a2b1a2-F114是源自黄河下游O2a2b1a-F450突变分化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黄河下游平原经历了强烈的农业人口扩张,逐渐形成了现今汉族的主体成分之一。大汶口i文化刘林遗址发现了O2a2b1a2-F114,这是M134东部起源的重要证据。
        基因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突变体迅速进化,占绝大数,而野生型越来越稀少,变成了珍贵的活化石标本,作为祖先起源的证据。同理,鲎、肺鱼、鳄鱼、鲨鱼起源于亿年前,体形性状至今几乎没有进化,就是罕见又珍贵的活化石。
        .
        F8占全国M117/M133(旧称为F5)的90%以上,共祖时间6930年,野生型(祖型根部,不含下游分支)以鲁苏浙为最多,从东至西逐渐减少。F8的兄弟支系Z39974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但在西北和南方极为稀缺。所以,关于F8起源于中原及其西部的推测,缺乏充分的证据。
        .
        形成时间和爆发时间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举例说明一下,比如F8的一级分支O-F14689的形成时间7010年,再看多级分支,发现94%的用户人数集中在O-A9457(形成时间5960年)和O-M1732(形成时间5890年),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爆发时间。不只看野生型(不含下游支系)分布情况,还要看突变型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其起源地。综合分析,F8野生型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F8下游突变型多样性以中国东部为最,F8的兄弟支系Z39974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推测O2a2b1a1-M117起源于中国东部而向中原及其西部迁徙分化。


        鲁南大汶口文化遗址Y染色体清一色都是O2-M122,下游分支多样性最高,居于全国之最,清楚表明O2-M122前起源于中国东部,从东至西迁徙分化,覆盖东亚大区及其南北地区,诞生出O2b-F742、O2a-M324【O2a2a-M188、O2a2b1-M134(F8、F114)、O2a2b2-AM01822、O2a1-L127.1(O2a1a-F1876、O2a1b-JST002611)】
        .
        最近,复旦团队已经检测到了部分大汶口文化遗址Y染色体,有O2a2b1a2-F114、O2a2b2-AM01822、O2a1-L127.1(F1876、JST002611),但是暂时没有发现O2b-F742、O2a2a-M188。实际上,淮河流域(豫东皖北苏北)有不少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没有检测古DNA。O2b-F742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以鲁苏浙为最多,从起源来讲,最可能存在于苏北大汶口人群。

        双槐树、大河村、西山、汪沟、青台等为代表的大河村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类型,呈现出四方通衢、文化汇聚的特征。器物特征上,大河村文化形成之际就伴随有一定的外来文化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因素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东部大汶口文化关系与其最为密切(约占60%),也吸收了屈家岭文化的因素(约占30%),还有少部分的双墩、薛家岗、松泽等江淮文化元素(约占10%)。人口增长上,外来人口汇聚,一定程度上引动着大河村文化人口的增长。由于大汶口文化进入颍、汝河流域后,与当地土著文化进行了长期的接触与交流,逐渐与土著文化融为一体,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仰韶晚期,中原腹地大河村、大汶口、屈家岭等文化遗存的发现表明,这些四方之民来到中原时,曾发生过不少战争,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民族融合。(袁广阔,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主任)。
        .
        除了青台母系古DNA之外,双槐树、汪沟父系人群的古DNA已经发布了,父系单倍型主要是O2a2b1-M134(F8、F114),多样性低,显然是起源于中国东部而向中原及其西部迁徙分化。淮河上游(开封、平顶山、南阳、商丘、信阳等豫东地区)大汶口人群可能是庙底沟人常见的Y染色体O2a2b1-M134(F8、F46),与贾湖-裴李岗文化有密切的遗传关系。经过民族融合后,O2a2b1-M134(F8、F46)便成为庙底沟人群的父系主体之一,不断西进并取代了早期仰韶人群Q1a1a1-M120。


        IP属地:北京4楼2024-09-27 21:11
        收起回复
          会被打脸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27 22:49
          收起回复
            怎么可能庙底沟时期才西进?
            仰韶文化半坡期相当于西汉,庙底沟期相当于东汉。F8入居关中,然后扩张。仰韶末期,大汶口西进和屈家岭北上相当于汉末中原板荡,群雄逐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8 00:17
            收起回复
              仰韶各种O都有。还有CNQ. 单倍群多样性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28 08:57
              收起回复
                西阴文化,也称为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一期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共同对中原仰韶文化产生强烈影响而形成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关联,中原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曾称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
                其实,早在距今55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在进入中期阶段后,就开始了急剧扩张的步伐。他们先是往北拓展至辽东半岛,还包括江淮地区。但大汶口文化扩张的主要目的地显然不是南边或北边,而是西边辽阔的中原地区。距今5300年庙底沟文化衰落之时,中原地区瞬间成为大汶口集团与屈家岭的势力范围,向龙山时代转变。
                .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中原庙底沟晚期的这些变化基本上是本地庙底沟遗存的延续,并没有出现大量“开疆辟土”式的新兴聚落,因此也可以说是庙底沟社会由盛而衰的阶段。与大汶口文化渐变为龙山文化这种“继承制”模式不同,庙底沟类型(西阴文化)并未直接演变为龙山文化,而是遭到了肢解和重组。



                IP属地:北京8楼2024-09-28 16:18
                回复
                  2025-08-08 01:58: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河南阎村发现的一件彩陶『鹳鱼石斧图』(见上图),上面彩绘的图案是一只鸟叼着一条鱼,旁边还画有象征王权的石钺,或许就是庙底沟人(白鹤氏族)打败半坡人(鱼氏族)的纪念物。


                  IP属地:北京9楼2024-09-29 16:52
                  收起回复


                    庙底沟文化西坡遗址大型墓葬M8、M27、M29等的规格高,随葬品却很一般,这些墓主大概率是当时社会上层家族的成员,有崇高的身份和地位而并不看重财富。M27墓葬尤为瞩目,缺失上颌两颗侧门齿,而且是生前人为地拔除,正是大汶口文化习俗。这些遗址墓葬的葬俗和陶制生活用具,出现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因素。

                    军权、王权、神权等要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族群、一个政体、一个实体形成并保持广域影响力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而庙底沟类型基本不具备这些要素。
                    .
                    庙底沟类型看不到明显的军事化元素如城堡、兵器等。比之1000年之后的石峁古城,巨大城堡、九层之台、瓮城、马面、墩台、燧石箭簇、人祭,处处可以感受到森严铁血、军事特性。即便是500年之后地理位置相同的清凉寺-寺里坡头遗址,也被某些考古学家称为东方武士集团,军事暴力特征明眼可见。
                    .
                    尽管庙底沟类型的后期已经开始了社会分化、等级层别和财富集中,出现了多个如灵宝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等几十万平米的大型聚落,有了环壕等基础设施。但是没有形成强大王权的迹象,大型建筑更多显示为公共空间,而非王者所居之宫殿。显然,庙底沟彩陶的广泛传播,不是广域王权力量加持下的行政运行结果。
                    .
                    在庙底沟类型核心区和它传播所及的广大区域,未见到有良渚文化产生的玉琮、神人兽面纹之类明显只具备宗教礼仪功能而无任何实用价值的器物、符号。代表性的彩陶、小口尖底瓶也许具有一定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价值,但显然尚未形成能高度统一思想、强烈统一行动的主导意识形态系统。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9-29 21:29
                    回复
                      仰韶西区即零口—半坡—泉护村类型,仰韶东区即枣园二期—东庄—庙底沟类型,二者没有先后和继承关系,从目前的考古和遗传学最新资料以及我超凡的洞察力来分析,q系更像是在东区的枣园二期—庙底沟类型占据主体,西区的半坡—泉村类型反倒q系相对东区更少一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9-30 14:32
                      回复
                        湖桥文化该写跨湖桥文化


                        IP属地:浙江14楼2024-09-30 15:09
                        回复
                          距今5000年以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逐渐衰落,人群和文化逐渐向内收缩,山东大汶口文化则大肆扩张,乘势西进南下。大汶口文化人群向南到达淮河以南,向西跨过鲁西、豫东直达豫中和豫西南,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淅川下王岗遗址等都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因素和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这种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和体质特征的“大汶口化”对中国史前和青铜时代文化格局、甚至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文化现象甚至流传至今。
                          .
                          来源:《人类遗骸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应用》(作者:王明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IP属地:北京15楼2024-10-10 12:56
                          回复
                            这种观点可能存在舆论和视角的影响 假定了人们过去的封闭性 疑问与印象无限串联 假如将仰韶文化无法解释的元素 认定为外来因素 图兰不是更佳值得重视吗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4-10-10 13:50
                            回复
                              2025-08-08 01:52: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仰韶文化紧挨图兰 那时候没有草原通道 有也是让人串糖葫芦 那时候的地区中心不是长城 存在东西向 图兰没有占据主导 主要是条件和内容决定的 随着草原通道的开启 昨天今天两种因素下促成了西羌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4-10-10 1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