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仰韶文化是半坡类型,其源头是甘青一带的大地湾文化(以前叫老官台文化)。河南仰韶文化类型很多,因为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地大物博,文化类型自然多;如豫北是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其源头是磁山文化;豫中是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豫西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其源头是中原裴李岗文化。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与中亚地区具有相似之处,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认定仰韶文化是从中亚地区传播过来的。仰韶文化晓坞遗址发现了一例Q1a1a-M120,已知Q1a1a-M120主要分布于东亚、中亚,少量也发现于伊朗、巴基斯坦等西南亚,中东地区分布情况未明,早期研究表明中东地区存在分布,推测仰韶时期晓坞人群Q1a1a1-M120可能从中亚迁徙到甘肃陕西,再向中原地区渗透,实现了仰韶文化西亚因素的广泛普及,同时在血统上给中原人群注入了少量的欧洲常染成分。由此推测,Q1a1a1-M120人群最可能起源于甘青一带的大地湾文化,这里诞生了最初的彩陶;从现存的大地湾/半坡型遗址分布年代来看,是大地湾文化东移,形成了仰韶文化年代最早的半坡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发展的进程中,半坡类型占据了主导地位。




考古研究表明,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中期大体上代表了平等的母系氏族社会。庙底沟晚期墓葬中使用木质棺椁,随葬精致陶器(酒器)、猪下颌、獐牙、象牙骨雕器,以玉石钺作为个体权力象征,流行大口缸等等,均为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大汶口文化中这种突出个体身份的丧葬礼仪观念与传统的仰韶文化截然不同。显然在庙底沟晚期阶段东方的礼制观念开始渗透到中原社会。
.
庙底沟族群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也与半坡有着明显的不同,庙底沟的炊器都有不少三足鼎,而且形式多样。彩陶花纹则以圆点、钩叶和弧线三角构成的花瓣纹、鸟纹及其变种的纹饰为主,这与半坡的人面、鱼纹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
两者不同的生存方式:半坡人善于渔猎、庙底沟人善于农耕;迥异的生活方式:半坡人从不用鼎,喜欢人面和鱼纹。庙底沟人一个喜用鼎,善绘花纹和鸟纹。虽然同处仰韶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但考古学上种种的迹象表明半坡和庙底沟的两个不同的族群。而且从文化发展来看,因为位置比邻,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之间既有相互影响,也有摩擦、冲突。在仰韶晚期,庙底沟人不断西进,压缩半坡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关中地区文化类型转变,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继续向甘肃青海发展,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其后续文化是齐家文化。这种表现就是两个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东风压倒西风。与此相应,早期仰韶文化创造者Q-F1626的颈部事件待续了2500年,随后在4400年前开始显著扩张,参与了齐家文化。

这主要是一篇推测论文,大量使用推测语气词,缺乏古DNA实证。


杨官寨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类型,发现了五例Q1a1a-M120,可以证明Q-M120确实是早期仰韶文化创造者之一。庙底沟人吞并了半坡文化后,Q1a1a-M120便成为庙底沟人收服的半坡遗民。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与中亚地区具有相似之处,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认定仰韶文化是从中亚地区传播过来的。仰韶文化晓坞遗址发现了一例Q1a1a-M120,已知Q1a1a-M120主要分布于东亚、中亚,少量也发现于伊朗、巴基斯坦等西南亚,中东地区分布情况未明,早期研究表明中东地区存在分布,推测仰韶时期晓坞人群Q1a1a1-M120可能从中亚迁徙到甘肃陕西,再向中原地区渗透,实现了仰韶文化西亚因素的广泛普及,同时在血统上给中原人群注入了少量的欧洲常染成分。由此推测,Q1a1a1-M120人群最可能起源于甘青一带的大地湾文化,这里诞生了最初的彩陶;从现存的大地湾/半坡型遗址分布年代来看,是大地湾文化东移,形成了仰韶文化年代最早的半坡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发展的进程中,半坡类型占据了主导地位。




考古研究表明,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中期大体上代表了平等的母系氏族社会。庙底沟晚期墓葬中使用木质棺椁,随葬精致陶器(酒器)、猪下颌、獐牙、象牙骨雕器,以玉石钺作为个体权力象征,流行大口缸等等,均为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大汶口文化中这种突出个体身份的丧葬礼仪观念与传统的仰韶文化截然不同。显然在庙底沟晚期阶段东方的礼制观念开始渗透到中原社会。
.
庙底沟族群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也与半坡有着明显的不同,庙底沟的炊器都有不少三足鼎,而且形式多样。彩陶花纹则以圆点、钩叶和弧线三角构成的花瓣纹、鸟纹及其变种的纹饰为主,这与半坡的人面、鱼纹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
两者不同的生存方式:半坡人善于渔猎、庙底沟人善于农耕;迥异的生活方式:半坡人从不用鼎,喜欢人面和鱼纹。庙底沟人一个喜用鼎,善绘花纹和鸟纹。虽然同处仰韶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但考古学上种种的迹象表明半坡和庙底沟的两个不同的族群。而且从文化发展来看,因为位置比邻,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之间既有相互影响,也有摩擦、冲突。在仰韶晚期,庙底沟人不断西进,压缩半坡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关中地区文化类型转变,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继续向甘肃青海发展,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其后续文化是齐家文化。这种表现就是两个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东风压倒西风。与此相应,早期仰韶文化创造者Q-F1626的颈部事件待续了2500年,随后在4400年前开始显著扩张,参与了齐家文化。

这主要是一篇推测论文,大量使用推测语气词,缺乏古DNA实证。


杨官寨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类型,发现了五例Q1a1a-M120,可以证明Q-M120确实是早期仰韶文化创造者之一。庙底沟人吞并了半坡文化后,Q1a1a-M120便成为庙底沟人收服的半坡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