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60,582贴子:75,192,780

回复:有无大手子细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曾祖他爷爷汉光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24-09-27 15:51
收起回复
    还有,虽然现在不少人无脑批判汉武,但是哪怕下去百年,汉武在官方的地位都不会变(汉武实际黑点并不大,汉武时期真正历史垫底的是中产阶层,农民保底中游水准,所以歧义很少,当然这是吸取了秦始皇秦末农民歧义教训)。一个冷知识,汉武活着时候没有户口减半,一死马上户口减半,认可户口减半的葛剑雄推断是因为汉武对官员的高压政策,导致有大量瞒报现象。但是有没有这种情况,汉武活着,不敢过度压榨百姓,汉武一死(巫蛊杀了不少官员,一段时间掌控力不够),开始加大力度了。实际上户口减半挺值得推敲的


    IP属地:山东86楼2024-09-27 16:17
    收起回复
      2025-10-11 14:33: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推崇汉武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寓意,那就是不与记得利益者妥协,历史上汉武是对记得利益者下手最狠的皇帝,同时愿意给底层上升通道(汉武的权力模式就提拔底层新人(越没背景越好)制衡旧势力,新人势大后,继续提拔新人,如此反复,摊薄权力,让自己一家独大)。官方真要是像网上开始无脑推崇仁君了(意味着妥协),那对底层真不是好事,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彻底固化的开始。


      IP属地:山东88楼2024-09-27 16:17
      回复
        汉武帝时期40余次天灾分布:
        水灾
        建元三年(前138年):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汉书·武帝纪》
        元光三年(前132年):夏,五月,丙子,复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淮、泗,泛郡十六。-《资治通鉴·汉纪十》
        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元鼎二年(前115年):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汉书·武帝纪》
        元鼎四年(前113年):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史记·平准书》
        元鼎年间(时间不详):河水溢,岁数不登。-《汉书·武帝纪》
        元封三年(前108年):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
        旱灾
        建元四年(前137年):六月,旱。-《资治通鉴·汉纪九》
        元光六年(前129年):夏,大旱。-《资治通鉴·汉纪十》
        元狩三年(前120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元封元年(前110年):是时小旱,上令官求雨。-《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大旱。-《汉书·武帝纪》
        元封六年(前105年):秋,大旱。-《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天汉元年(前100年):夏,大旱。-《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天汉三年(前98年):夏,大旱。-《汉书·五行志》
        太始二年(前95年):秋,旱。-《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征和元年(前92年):东汉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震灾
        建元四年(前134年):十月,地动。-《汉书·天文志》
        元光四年(前131年):五月,地震。-《汉书·武帝纪》
        元光四年(前131年):十二月丁亥,地动。-《汉书·天文志》
        征和二年(前91年):癸亥,地震。-《汉书·武帝纪》
        后元元年(前88年):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汉书·武帝纪》
        虫灾
        建元五年(前136年):五月,大蝗。-《汉书·武帝纪》
        元光五年(前130年):蝗。八月,螟。-《汉书·武帝纪》
        元光六年(前129年):蝗。-《资治通鉴·汉纪十》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蝗。-《汉书·五行志》
        元封六年(前105年):蝗。-《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太初元年(前104年):蝗从东方飞至敦煌。-《汉书·武帝纪》
        太初二年(前103年):秋,蝗。-《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太初三年(前102年):秋,复蝗。-《汉书·武帝纪》
        征和三年(前90年):秋,蝗。-《汉书·武帝纪》
        征和四年(前89年):夏,蝗。-《汉书·武帝纪》
        风灾
        建元四年(前137年):四年夏,有风赤如血。-《汉书·武帝纪》
        元光五年(前130年):秋七月,大风拔木。-《资治通鉴·汉纪十》
        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宫柏梁台灾。先是,大风发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灾日。-《汉书·五行志》
        征和二年(前91年):夏四月,大风发屋、折木。--《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霜灾
        元光四年(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资治通鉴·汉纪十》
        雹灾
        元光元年(前134年):二月,京师雨雹。-《汉书·武帝纪》
        元封三年(前108年):雨雹,大如马头。-《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雪灾
        元狩元年(前122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汉书·武帝纪》
        元鼎二年(前115年):大雨雪,平地厚五尺。-《汉书·五行志》
        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汉书·五行志》
        元封二年(前109年):大寒,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西京杂记》
        元封六年(前105年):大雨雪,畜多饥寒死。-《汉书·五行志》


        IP属地:山东89楼2024-09-27 16:38
        收起回复
          进不去不是因为菜,是因为别人强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0楼2024-09-27 16:43
          回复
            政治上最难的也最能体现能力的几个难题,分别是开创、改革、打击土地兼并、对记得利益者下手、整治吏治。汉武全干了,真正懂历史懂政治的话,就会知道汉武政治水平是可以争历史第一的。
            实际上开国皇帝的政治能力很多方面应该是存疑状态,因为新王朝基本都是经过人口大规模减少的天下大乱后建立的,其中世家豪强尤其是中小世家豪强这些地主阶层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被摧毁,所以新王朝往往在开始阶段土地兼并、荔枝肤白问题都很轻,根本不需要什么改革,开国皇帝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强大军事实力给休养生息提供保障。在治国理政上最能体现能力的地方是,在王朝中期开始去解决王朝立国百年来不断积累严重的各种雷,最经典的就是土地兼并和荔枝问题。
            开国皇帝放到王朝中期,因为不是打天下出身,没有了曾经打天下积累的威望和班底,没对各种治国难题,表现成什么样都是未知的。比方说李世民,贞观之治并没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李世民所体现的政治能力达不到顶级,李世民只是在军事和武功上表现出顶级能力。举个例子,单就历史上李世民的表现,能解决唐玄宗时期因为土地兼并带来的府兵制变为募兵制吗?这可是节度使制度的根源。史书上的李世民可没有表现出这种能力
            像刘秀,在治国上的表现差刘彻最少一个档次,奔着两个档次去了,刘秀一个打天下出身的开国皇帝,在治国上表现的掌控力实在太差了。而刘彻的掌控力甚至可以说历史第一,刘彻唯一一次上万规模歧义发生在前99年,然后刘彻派绣衣使者把发生歧义的齐地从刺史郡守往下,包括小吏和部分豪强全杀了,然后作沈命法,最后倒刘彻死都没有再爆发过占据城池的歧义,死后也没有任何歧义(贞观之后四年就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刘彻的掌控力以及杀鸡儆猴的威慑力,地方官吏为了不让自己因为歧义被杀,原本在朝廷明面赋税外多收百姓三成,现在减至两成甚至一成(数字假设的),百姓都能活下去,所以就没有大规模歧义了。也就是说汉武的掌控力已经到了地方。
            历史上一大堆皇帝包括部分仁君比汉武歧义多,就是对地方掌控力不够,官吏带来的隐形负担过重,已经超过对外打仗了。


            IP属地:山东91楼2024-09-27 17:17
            回复
              汉武历史上不被全面推崇(毁誉参半)的关键原因从来不是因为什么民生百姓,而是因为对记得利益者阶层下手太狠。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迁茂陵令》。他命令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并且通过灭郭解一族杀鸡儆猴,顺利实施。
              汉武帝接受张汤的建议,以恢复并加强礼制为名,发行“白鹿皮币”,借机向宗室贵族以及各地诸侯征敛财富,在充实国库的同时,打击了宗室权贵。
              元鼎三年(前114)武帝又下令“告缗”,由杨可主管其事,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杨可告缗遍天下,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武帝派遣御史和廷尉正、监等分批前往郡国清理处置告缗所没收的资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地大县达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都因此破产,武帝将没收的缗钱分配给各个部门。水衡、少府、太仆、大农等机构设置农官,分别经营没收的郡县土地。没收的奴婢则主要用于饲养狗马禽兽和在官府担任杂役。
              还有酷吏列传里酷吏对地方达不到迁移标准的豪强的杀戮。汉武时期酷吏可不止酷吏列传那几个,而是几百个,从刺史、郡守到县令县长(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都有。
              汉武对对从诸侯王往下所有记得利益者都下狠手,就像那句话,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因为对记得利益者的大力打击包括杀戮,汉武时期隐形负担在历史上都是最低一档。


              IP属地:山东92楼2024-09-27 18:42
              收起回复
                还有一点,古代过于夸大了对外战争的危害,而有意无意的无视了内乱(军阀割据、湖人入侵、农民歧义亦或兼而有之)的危害,同样十万人规模,十万的歧义军造成的民生危害是十万军队对外征战的最少十倍起步。内乱不仅歧义军抢掠,官军图个村然后栽赃歧义军也是家常便饭,各路山贼土匪更是不用说,内乱交战区域才是真正得人间地狱。
                汉武打仗32年,因为打仗损失人口不超过200万,就按200万算,清朝白莲教和太平天国歧义损失人口按一亿来算(吧里曾有人发过当地县志,太平天国期间,他那边几个县城被反复拉扯,太平军来了抢粮,清军来了也抢粮,最后没粮食就杀人,以人肉作军粮,最后整个战争结束后,他那边几个50万左右的的县城基本都死光了,这就是内乱的真实情况),汉武得打1500多年仗才会损失这么多人,当然肯定会有误差,但是打一千年往上是跑不了的。
                所以,真正危害巨大的穷兵黩武是引起内乱的穷兵黩武(杨广),本质上还是内乱。
                再对比一下汉武外战和康熙平三番损失人口。汉武打32年仗损失不到两百万人口,康熙平三番8年损失2000万,也就是汉武得打两三百年仗才能赶上康熙8年内战造成的人口损失,几十倍了。按照人口对比的的话,汉武损失人口十六分之一,康熙九分之二,也就是说汉武得打一百多年才顶得上康熙八年内战,十多倍了。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前是人口损失最多的时期,三国鼎立后,哪怕不断打仗,人口再也没有大规模减少过。南北朝,政权稳定下来以后,哪怕不断打仗,总人口能稳定在五千万左右。
                所以,古代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再怎么穷兵黩武,只要不引起内部动乱,进而造成秩序崩塌,没法进行正常的农业商业生产,那就绝对不可能人口大规模减少!
                某些人真要在乎民生的话,在批判汉武穷兵黩武的同时,多关注一下那些造成秩序崩塌的内乱(包括决黄河这种也可以算,那些被影响地区秩序崩塌了),这才是对百姓最惨的时候!


                IP属地:山东93楼2024-09-27 19:06
                回复
                  2025-10-11 14:2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些人一直把谥号文只当成文治,且把文治只当成对百姓怎么样,农民阶级共情封建大地主了属于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24-09-27 21:17
                  回复
                    也只能争第三吧,刘邦刘秀都占了前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24-09-27 22:21
                    回复
                      但是,武帝之前的汉朝……铁血强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6楼2024-09-28 11:38
                      回复
                        汉武帝,说实话,没有霍光帮他,收拾烂摊子,早就二世而亡,穷兵黩武。 李世民评价,汉祚尽绝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7楼2024-09-28 12:24
                        收起回复
                          首先刘邦刘秀必定前二,第三就见仁见智了。文帝,武帝,明帝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8楼2024-09-28 15:32
                          回复
                            说起来汉武帝在历朝历代的文人皇帝眼中基本上都是败家子的形象来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24-09-28 16:07
                            回复
                              2025-10-11 14:2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两汉好就好在除去年幼夭折的就没低于及格线的,刘邦刘秀就占两个,剩下文帝宣帝也nb,汉武真排不了前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24-09-29 1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