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吧 关注:19,943贴子:217,868
  • 9回复贴,共1

小鲵属物种的饲育与繁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螈歌
小鲵属Hynobius隶属于小鲵科Hynobiidae下,主分布于亚洲中部,东部地区,我国主有9种分布(不包含新种以及未命名sp)其属绝大多数物种为日本特有种
在国内分布的小鲵属物种都属于保护动物,无法进行私人的饲育和繁殖,国内玩家仅可对日本产的部分小鲵属物种进行合法的饲养和繁殖。国内玩家有概率(但是很小)能接触到的可以饲养的小鲵属物种为比叡山小鲵Hynobius kimurae,东京小鲵Hynobius tokyoensis,黑小鲵Hynobius nigrescens等(注:日本部分地区的小鲵属物种在当地也是属于保护动物)所以本文章主要以这些物种为模板来进行讨论
1.湿度与温度在饲养环境中的控制以及布置:



小鲵属广义上为陆栖有尾目,饲养他们的环境需要保证他们的湿度,控制在60-80%的陆地土质垫材为首要选择(当然也可以选择过滤棉等进行保湿),在日本的繁育者也有选择使用溪流沙等石质垫材,或是以粘土与花园土混合使用的土制垫材(千万要注意土质垫材的来源,含化肥农药等物种的土对于小鲵这样体表敏感的物种是致命的)。上述的土质垫材相对而已比较美观很具观赏性,个人比较推荐。还有就是以泥炭土以及腐殖土等保湿性很强的土,这些土质垫材可以搭配活苔藓进行造景,赤玉土看个人情况去使用,本人不是很推荐使用,因为保湿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个看个人,勤快的螈友可以常喷水来弥补这一缺点)安置湿润的干水苔作为底部水层,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水作用。小鲵对于水盆的需求相对于疣螈会弱一些,建议给一片低矮的水洼作为水盆(注意及时换水,不然很容易滋生细菌,可能会引起炎症和水霉,这个在后面的药物治疗上会详细讲解)。通风透气格外重要,推荐选择纱窗网等物品进行diy饲养环境(同时注意防逃),如果有合适的饲养盒进行饲养,小鲵的状态会变得更好。温度上小鲵属全员可以说都是低温物种,高温扛不住一点。温度的调控可能会劝退大部分玩家(国内情况另说),最适温度在15-20摄氏度,这一点如果有饲养火蝾螈(真螈属)以及其他陆栖有尾目经验的螈友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刚入坑的新手来说仍然需要认真考虑清楚再进行饲养。降温的方法可以使用空调(比较耗电)冷水机(缺点是噪音很大)家用冰箱(前提是先和家里人商量清楚)等,购买一个红酒柜是本人推荐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更适合在中南以及东南地区的螈友进行参考。最后还有个适合学生党的降温方法,泡沫箱加冰袋或者冻矿泉水瓶,也可以起到降温作用,不过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特别需要注意
2.饲养环境细节:

造景的话因人而异,小鲵对于环境丰容物几乎没有要求,不过躲避一定是必备的(也可以说是每一个陆栖有尾目的必备),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安全感,对于刚到家的个体也能更快的适应饲养环境。如果执着于模拟自然生境的话,我推荐可以让落叶层尽可能的厚一点,并且以湿度相对较高的洞穴作为躲避。当然高湿度也可能带来各种真菌,时不时需要观察环境内的排泄物和分解者情况,并进行即使的清理。
3.食物的搭配与选择和其他须知:饲养小鲵使用的饲料可以选择干净的冰冻红虫以及龟饲料,同时鱼肉和虾肉(最好来源淡水且干净卫生)也是不错的食物选择,成体平均2-3天进行一次喂食,根据个体的身体状态来参考饲喂量。平均一个月补充一次钙粉和维生素(一定要买大牌,个人比较推荐西瑾),如果以龟粮为主食的话则可以省去补充钙维,过量也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当部分上岸个体不愿意开食或者刚到家的个体拒食时,先看看自己的饲养环境是否有问题再从个体状态上去考量,活饵可以选择活红线虫和活红虫进行开食,接着再尝试使用人工饲料进行诱导训练。黄粉虫不能作为主食,但是可以作为入冬前的零食进行投喂,记得选择刚蜕皮的虫子进行投喂。葡萄蜜虫个人并不推荐购买作为饲料,其具有成瘾性可能会导致个体绝食(这在蜥蜴和其他有尾目的身上都有实验体现)
4.小鲵属的人工繁殖:

(繁殖环境的模式样图,尽量以所繁育物种的生境需求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我们将从玩家以及饲养者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去繁殖该属的物种。根据上野动物园在2008年5月2日在tokyo-zoo.net/to上发表的新闻,アクア·トトきふ在2018年发表的比叡山小鲵的人工繁殖记录作为参考,同时采访了日本螈友cam和丹羽等多位繁育者,小鲵在人工环境下的繁殖环境需要的附着物需要以石头或者树枝等结实的物体作为依附物,与其他小型有尾目对于水草产卵的依赖相对较小(但还是必要的可以作为落脚点方便打理),小鲵卵呈现带状,并非颗粒分明卵,部分种类会选择在1-3月期间交配产卵,当然也有物种会选择在11-12月进入交配期,在此之前需要为繁殖做好准备工作,在温暖地区的螈友需要为其制造足够大的饲养环境温差,大约在15-7摄氏度左右徘徊,提前在环境中布置大面积的水域和土层,随后便是提前准备产卵的水域环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4 20:56回复
    (接上)
    雌性在休眠苏醒后会出现轻微的肿胀突出,已经可以在腹部看到卵的形状了,卵巢功能受到刺激,进入发情期。雄性在水域环境中会进行争斗,泄殖腔呈现y字型且比例与原本状态相比更加膨胀,说明已经做好了交配的准备。(雌性拥有择偶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繁殖环境内雄性个体的比例大于雌性)。随后会产生抱对并产卵在提前设置好的附着物上。特别注意,繁殖环境内可以适当加入水流,可以促进发情。熊本市动物园有记录,部分雄性个体会像大鲵一样具有护卵的现象,但是人工环境内建议还是卵与成体分开培养。雌性在产卵后会慢慢恢复为原本的腹部特征。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14 21:02
    回复
      (饲养密度过大就会导致下图中小鲵出现攻击型个体的频率增高)
      (特别注意,小鲵的蝌蚪存在3种形态模式,以下为溪流种的比睿山小鲵为例)
      (同时小鲵的卵带也是存在些许不同,建议谨慎参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14 21:03
      回复
        5.卵-蝌蚪-登陆幼体的饲养:当各位在购买小鲵卵带的同时需要切记,一旦卵带产生部分水霉的现象需要有所割舍,将长水霉的部分切除,同时更换新的水体,长时间不管可能会影响其他在卵带上正常发育的受精卵。在卵带的孵化阶段,保持胚胎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持水体内的含氧量和水质的清洁,这一点在其他的有尾目物种上也同样适用。在孵化出蝌蚪后需要保持3天左右的时间不起打扰他们也不要去喂食,让他们可以尽快的把卵黄吸收完全。小鲵的蝌蚪在进食方面可以说是非常考研饲养者的耐心的,因为在野外他们会存在大个体吞噬小个体的情况,而且消化速度非常快,需要不间断的保证水体食物的充足才能尽可能减少“合体”的情况发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14 21:03
        回复
          小鲵蝌蚪在发育阶段需要保持饲养环境的个体密度,密度过大也会导致上述的互吞压制情况,近而弱势的个体无法跟上其他优势个体的生长速度,从而被吃掉或引起“僵苗”的情况。(注:所谓的僵苗是指部分个体出现体型差过大与同期的蝌蚪,并且蝌蚪出现拒食和无法上岸日渐消瘦,直至死亡的情况,与内寄的情况十分类似)。在饲料的选择上,小鲵蝌蚪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健康的个体只要是嘴边的食物都会尝试吃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在饲养少数个体时用冻丰年虾幼虫进行后肢未成长前的初期饲养,当然活体饲料例如蚯蚓和各种蠕虫也是不错的选择,然后再尝试虾干,冻红虫等更具营养,体型更大的食物进行投喂。(小鲵的胃口可以说像极了一个无底洞,使劲喂准没错)小鲵的上岸准备和其他有尾目物种一样,注意鳃部和头部的变化,以及体态的变化,尾部会逐渐收缩成圆柱状,在此之前准备好缓坡和保湿措施(切记一定要把盖子盖好,否则几个月的带苗努力就打水漂了)小鲵真的彻底上岸了就准备好一个湿润的环境等待鳃完全收缩。小鲵上岸幼体的饲养环境安排垫材至关重要,生化棉(优点:方便打理,缺点:水分流失非常快,需要十分注意,建议使用其作为垫材时多加点湿润的干水苔作为二层保险,防止饲养时的疏忽大意,水苔记得定时清洗更换),土质垫材(优点:可滋生分解者方便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保湿性久,缺点:打理不佳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对小鲵敏感的体表并不友善,打理时一定要注意湿度不能过高,另外注意通风),石制垫材(主要是鹅卵石和溪流沙以及火山岩等,优点:保湿性非常强,缺点:不适合造景和美观,并且粪便不好清理,容易滋生细菌),软树皮垫材(作为一种新型的垫材兼具过滤棉和石制垫材的优点,缺点也很明显,容易生菌,打理可能要耗点功夫,不过足够美观)。小鲵幼体也是对躲避有很大的依赖的,在上岸后安排躲避,可以是落叶层或是石制躲避和人工躲避,主要作用是让小鲵可以更快适应岸上环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14 21:04
          回复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并且饲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饲养wc个体和国内保护物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14 21:04
            回复
              关于那个卵袋部分因为篇幅过长文中没有详细提到,鲵的卵袋形状和卵的大小会随着环境变化
              因为流水性的鲵(就比如爪鲵)在孵化后不会立即离开卵囊。外界的水流较急,幼体需要长到具备不被冲走的体力才好出卵。所以它们是富含营养的大卵,就算不摄取食物也能在卵囊内生长一段时间。
              止水性的孵化的时候幼体很快就会从卵囊出去。因为它们所处的是无流动的静水,没有足够体力也不至于会被冲走。对于栖息于流水环境的那些鲵来说,卵囊里面的环境就相当于静水。
              还有就是,在沼泽等水域里面食物丰富,水清的溪流中就不一样了。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产下大量幼体,反而会导致资源不足。所以,栖息于流水环境的鲵更注重质量,产下少量,但是大又壮的幼体。爪鲵就属于那种,卵袋呈束带状,卵大量少。
              静水环境的小鲵则注重数量,会产下大量卵。虽然孵化的时候幼体小,但周围食物丰富,很快就能长大。东北小鲵和远东极北鲵都属于止水型的,它们的卵袋整体呈长条螺旋状,然后数量多。
              像文中提到的比睿山和黑小鲵就是完全不同的例子。黑小鲵的卵袋形状类似于榴莲肉(p1)一房里面会有多达30~40的卵,黑小鲵的卵袋在小鲵里也算是比较特殊的。而比睿山的卵袋(p2)则更像海肠,一条中一般只有个位数~最多20个左右的卵。综合上面所说不难看出比睿山是流水性的,而黑小鲵是止水性的鲵。这点从它们的蝌蚪也能看出来。p3的蝌蚪是黑小鲵的蝌蚪,尾鳍宽大。而p4我目前养的比睿山的蝌蚪就明显窄了不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14 21:06
              回复
                中国境内不是有中国,义乌,挂榜山,猫儿山,东北,安吉,虚竹,楚南,南湖,观雾,台湾,阿里山,一共12种小鲵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05 23:22
                收起回复
                  神贴 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9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