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迭代是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没有不吃这一套的?还真有,比如HIFI类产品,典型代表——Accuphase的A系列后级,隔几年更新一次,电路构架没变,参数稍微提高一点点。这种就很无语,你说更新了吗?更了,有必要换吗?意义不大。

不过,小尾巴(外部供电的便携解码耳放)是个特例,前一阵子写科普文的时候查了点资料,然后发现——去年末写的各类小尾巴的文章居然落伍了,哎,更新的太快了,然后看了一下,新品确实有很大提升——同样是手机供电,新品小尾巴可以提供几百毫瓦的输出功率,短板又少了一个。

这就是很有意义的更新迭代了,过去虽然也有高输出的小尾巴,比如乐彼W4,32欧负载,平衡输出电压3.35V(实际可用,失真小于0.1%)。但是,W4多少钱呢?3000,且不说“胶水芯片”等其他争论,就这个价格,说智商税吧,有点过分,罪不至此,但我肯定不会买。


而我今天要说的四款新品——达音科DTC800、飞傲KA13、ONIX Alpha、山灵H0(以首字母排序),同样具有优秀的带载输出能力,最高价格却不过600多块,仅以此项性能来看,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此时,有一个问题——厂商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虚标参数?
实测了一下,没有虚标。
或者说不能算虚标,因为我的测试标准稍微严格一点,以失真小于0.1%作为可用的输出电压,使用小米14Pro作为测试手机,1KHz正弦波信号,32欧假负载,平衡驱动。
换算下来,有的输出功率比官方参数小一点,差几十毫瓦的样子吧,属于可以接受的情况。毕竟,用空载参数糊弄人的弟弟多得是,我只讨论实际靠谱的部分。








然后,是很多人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手机耗电和小尾巴机身发热。
这个问题很简单,以输出功率最高的山灵H0为例,用欧姆定律算一下,32欧 690mW的功率等于146.84mA输出电流,双声道还需要乘以2,总电流怎么着也得300mA以上。然后它完全依赖前端手机供电,耗电肯定快。
不过担心手机耗电有点杞人忧天,690mW输出功率什么概念?搭配大多数耳机耳塞都可以实现“短期致聋”的效果,甚至都不用这么大的功率,300-400mW足矣。我测试验证的是极致性能,和我们平时听歌是两回事。
机身发热这点不可避免,而且越小的机器越吃亏,比如DTC800和KA13,烫手倒不至于,属于体感上明确知道机器在发热的那种,室温26度的情况下,机身一般不超过40度。


那么,厂商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更新迭代”,这四款机器配置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也得说相当类似了,都是CS43131/43198+SGM8262-2。
解码芯片没什么可说的,CS43131/43198已经流行好几年了。SGM8262-2是一个新东西,它是一款运放(Op Amp),在小尾巴中,同时承担电压增益和电流缓冲的功能,也就是——当做耳放来用。
说到这,我们要回顾一下产品历史,按照时间先后,小尾巴中的常见运放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TI OPA1622,第二代RiCore RT6863(山灵UA4、水解2Ti、达音科DTC500用的都是这个),第三代SGMICRO SGM8262-2。它们的最大区别是——电流输出能力不一样,RT6863能输出100mA,SGM8262-2峰值输出电流310mA,低压供电也能达到200mA。



我们都知道输出功率取决于两点——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电压是很好办的,轨至轨输出的运放很多,小尾巴中采用±5V供电的机型也不少。电流就比较麻烦了,之前我的看法是——手机供电卡死了,瞬间高电流就保护了,所以山灵UA4才会内置储能电容(也就是宣传文案中说的Kemet聚合物钽电容)。
后来问了下厂商才发现,我理解错了,USB OTG供电规格并不低,真正的限制是两个原因——1.部分厂商对USB OTG供电电流做了限制,2.运放电流输出能力有限。前者在新款手机上不再是问题,后者就需要芯片厂商发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新款小尾巴不约而同的选择SGM8262-2,小封装、低功耗、支持大电流输出,而且SGMICRO(圣邦微)还是中国的芯片公司,不担心卡脖子。
考虑到抬杠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接下来我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高输出功率有什么用?
省流且避免争议的回答是这样的——啊,对对对,没用,几十块钱的尾巴线配个原道一样可以享受音乐的快乐。
但既然你能点进来看这篇文章,想了解的肯定不是这个吧?而且新品它没涨价,还是几百块钱,就说上一代比较流行的几个小尾巴吧,DC04PRO之类的,仍然在产,价格差不多,此时选择高功率的新款还是老款?
我肯定不是“唯功率论”,简单点说,两款小尾巴音色表现差不多(或者你都能接受)的情况下,更高的有效输出功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比如用小尾巴搭配低灵敏度的平板耳机,那没说的,输出功率小了就是不够用,甚至连合适的声压都达不到,我们玩家经常自嘲“听个响”,最起码得先“够响”才行吧?包括前一阵子挺热门的那个话题——是否需要用耳放,有高性能一体机可以不用,搭配高灵敏度耳塞和耳机也可以不用,但这和低灵敏度耳机玩家需要用耳放并不矛盾。
然后是——良好的重放“猝发强信号”(transients)需要足够的功率裕量(headroom),这话听着比较别扭,但科学的说法就是这样。音乐是一个复杂的信号,强弱变化能达到40dB以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高声压瞬间声音比较燥或比较含糊,其实就是削波失真了,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可用的输出功率。再深入一点,还有耳机耳塞阻抗波动的问题,低频阻抗峰的问题。
除此之外呢,新款还有点别的好处,毕竟市场很卷嘛,卷功率,这问题刚才说完了,卷价格,很多老型号都被爆金币了,卷功能,各种高阶产品功能下放。像这四款产品,音量按键和增益切换都是标配(飞傲的台机模式,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增益调整),ONIX Alpha和山灵H0还配备了显示屏。所以,要我说呢——它们上市之后,高价小尾巴的生存空间肯定是持续-1。
说到这,有几句题外话,小尾巴的市场越来越细化了,高功率型的产品可能是主流分支,并且不再特别强调“小”的概念。像山灵H0原厂介绍是——微型解码耳放,支持线路输出,兼顾桌面应用、复杂玩法、手机便携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不知道为啥,同样是DAC芯片直出的小尾巴也有进步,比如DTC480,输出能力比前代产品高了一倍,同时保持了小巧的体积和较低的售价,大概算是另一种“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吧

接下来我就直接点,上云试听吧,搭配达音科 川 GLACIER 9单元圈铁静混合式耳塞,大家自己试试,我听着还是挺明显的。

不过,小尾巴(外部供电的便携解码耳放)是个特例,前一阵子写科普文的时候查了点资料,然后发现——去年末写的各类小尾巴的文章居然落伍了,哎,更新的太快了,然后看了一下,新品确实有很大提升——同样是手机供电,新品小尾巴可以提供几百毫瓦的输出功率,短板又少了一个。

这就是很有意义的更新迭代了,过去虽然也有高输出的小尾巴,比如乐彼W4,32欧负载,平衡输出电压3.35V(实际可用,失真小于0.1%)。但是,W4多少钱呢?3000,且不说“胶水芯片”等其他争论,就这个价格,说智商税吧,有点过分,罪不至此,但我肯定不会买。


而我今天要说的四款新品——达音科DTC800、飞傲KA13、ONIX Alpha、山灵H0(以首字母排序),同样具有优秀的带载输出能力,最高价格却不过600多块,仅以此项性能来看,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此时,有一个问题——厂商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虚标参数?
实测了一下,没有虚标。
或者说不能算虚标,因为我的测试标准稍微严格一点,以失真小于0.1%作为可用的输出电压,使用小米14Pro作为测试手机,1KHz正弦波信号,32欧假负载,平衡驱动。
换算下来,有的输出功率比官方参数小一点,差几十毫瓦的样子吧,属于可以接受的情况。毕竟,用空载参数糊弄人的弟弟多得是,我只讨论实际靠谱的部分。








然后,是很多人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手机耗电和小尾巴机身发热。
这个问题很简单,以输出功率最高的山灵H0为例,用欧姆定律算一下,32欧 690mW的功率等于146.84mA输出电流,双声道还需要乘以2,总电流怎么着也得300mA以上。然后它完全依赖前端手机供电,耗电肯定快。
不过担心手机耗电有点杞人忧天,690mW输出功率什么概念?搭配大多数耳机耳塞都可以实现“短期致聋”的效果,甚至都不用这么大的功率,300-400mW足矣。我测试验证的是极致性能,和我们平时听歌是两回事。
机身发热这点不可避免,而且越小的机器越吃亏,比如DTC800和KA13,烫手倒不至于,属于体感上明确知道机器在发热的那种,室温26度的情况下,机身一般不超过40度。


那么,厂商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更新迭代”,这四款机器配置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也得说相当类似了,都是CS43131/43198+SGM8262-2。
解码芯片没什么可说的,CS43131/43198已经流行好几年了。SGM8262-2是一个新东西,它是一款运放(Op Amp),在小尾巴中,同时承担电压增益和电流缓冲的功能,也就是——当做耳放来用。
说到这,我们要回顾一下产品历史,按照时间先后,小尾巴中的常见运放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TI OPA1622,第二代RiCore RT6863(山灵UA4、水解2Ti、达音科DTC500用的都是这个),第三代SGMICRO SGM8262-2。它们的最大区别是——电流输出能力不一样,RT6863能输出100mA,SGM8262-2峰值输出电流310mA,低压供电也能达到200mA。



我们都知道输出功率取决于两点——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电压是很好办的,轨至轨输出的运放很多,小尾巴中采用±5V供电的机型也不少。电流就比较麻烦了,之前我的看法是——手机供电卡死了,瞬间高电流就保护了,所以山灵UA4才会内置储能电容(也就是宣传文案中说的Kemet聚合物钽电容)。
后来问了下厂商才发现,我理解错了,USB OTG供电规格并不低,真正的限制是两个原因——1.部分厂商对USB OTG供电电流做了限制,2.运放电流输出能力有限。前者在新款手机上不再是问题,后者就需要芯片厂商发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新款小尾巴不约而同的选择SGM8262-2,小封装、低功耗、支持大电流输出,而且SGMICRO(圣邦微)还是中国的芯片公司,不担心卡脖子。
考虑到抬杠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接下来我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高输出功率有什么用?
省流且避免争议的回答是这样的——啊,对对对,没用,几十块钱的尾巴线配个原道一样可以享受音乐的快乐。
但既然你能点进来看这篇文章,想了解的肯定不是这个吧?而且新品它没涨价,还是几百块钱,就说上一代比较流行的几个小尾巴吧,DC04PRO之类的,仍然在产,价格差不多,此时选择高功率的新款还是老款?
我肯定不是“唯功率论”,简单点说,两款小尾巴音色表现差不多(或者你都能接受)的情况下,更高的有效输出功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比如用小尾巴搭配低灵敏度的平板耳机,那没说的,输出功率小了就是不够用,甚至连合适的声压都达不到,我们玩家经常自嘲“听个响”,最起码得先“够响”才行吧?包括前一阵子挺热门的那个话题——是否需要用耳放,有高性能一体机可以不用,搭配高灵敏度耳塞和耳机也可以不用,但这和低灵敏度耳机玩家需要用耳放并不矛盾。
然后是——良好的重放“猝发强信号”(transients)需要足够的功率裕量(headroom),这话听着比较别扭,但科学的说法就是这样。音乐是一个复杂的信号,强弱变化能达到40dB以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高声压瞬间声音比较燥或比较含糊,其实就是削波失真了,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可用的输出功率。再深入一点,还有耳机耳塞阻抗波动的问题,低频阻抗峰的问题。
除此之外呢,新款还有点别的好处,毕竟市场很卷嘛,卷功率,这问题刚才说完了,卷价格,很多老型号都被爆金币了,卷功能,各种高阶产品功能下放。像这四款产品,音量按键和增益切换都是标配(飞傲的台机模式,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增益调整),ONIX Alpha和山灵H0还配备了显示屏。所以,要我说呢——它们上市之后,高价小尾巴的生存空间肯定是持续-1。
说到这,有几句题外话,小尾巴的市场越来越细化了,高功率型的产品可能是主流分支,并且不再特别强调“小”的概念。像山灵H0原厂介绍是——微型解码耳放,支持线路输出,兼顾桌面应用、复杂玩法、手机便携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不知道为啥,同样是DAC芯片直出的小尾巴也有进步,比如DTC480,输出能力比前代产品高了一倍,同时保持了小巧的体积和较低的售价,大概算是另一种“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吧

接下来我就直接点,上云试听吧,搭配达音科 川 GLACIER 9单元圈铁静混合式耳塞,大家自己试试,我听着还是挺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