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整部《G弦》,「父亲」、「孩子」与「魔王」这三个词汇出现的次数可谓是相当多。这又让人不免想起作为neta对象的歌德《魔王(Der Erlkönig)》。
原诗的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到家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本作中的“魔王”形象笔者认为是融合了原典的「Erlkönig」与日式传统RPG游戏的魔王关底boss两个要素。鲛岛恭平从教官手中继承了“魔王”之称,而真正让他蜕变成“魔王”的是社会的残酷——直接契机是父亲被夺走。这恰恰与歌德写下的原诗构成了微妙的反立。
作为「父亲」的鲛岛利胜与作为「孩子」的鲛岛恭平,被「魔王」夺走的却是前者。在歌德所写下的诗句中,似真似幻的故事在父亲发现怀中的孩子被夺去生命后戛然而止,而《G弦》则在反转人物境遇后以此为蓝本进行演绎加笔,最后呈现出的就是全新的Erlkönig。
◇
「Du liebes Kind, komm geh mit mir !
Gar schöne Spiele spiele ich mit dir!(跟我去,可爱的孩子!我要和你一同做有趣的游戏!)」
德语的Erlkönig是由Erle(桤木)+könig(王)组合而成的合成词,据传是由歌德的老师从丹麦语「Ellerkonge」翻译而来,且本应译为「Elfenkönig」,Elfen(精灵/妖精)+könig(王),这样才有纯正的「妖精之王」之意。然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Elle一词被错译(也有可能是故意的)为了Erle,最终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Erlkönig。
这个形象实际上出自日耳曼民间故事集《Elveskud》,歌德仅是对其进行了二创。
他笔下的Erlkönig,最大的特点便是善于编织谎言引诱孩童,以及自称有女儿们等待着作为主人公的「孩子」……看到这里的你,心中是否有即视感油然而生呢?
◇
螺丝笔下的鲛岛恭平,显然继承了原典中Erl könig的上述要素。他与美轮椿姬与时田雪及龙套们进行过数次交涉,熟练地用编织出的带有强烈说服力的话语将他们引入歧途。椿姬是受到「父亲」疼爱的「孩子」,雪是被「父亲」抛弃的「孩子」,恭平则作为「魔王」向她们伸出由话语构成的枯槁枝臂,一步一步地将她们引入漆黑无际的森林中。那些被蛊惑的青少年们则对应了原诗中魔王的「女儿们」,只不过比起原诗里似真似幻从未出手过的妖精们,这些人却是实打实的暴力武装分子……从这里开始,恭平的形象便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对Erlkönig形象的演绎。这就不得不提及那位“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