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功吧 关注:4,946贴子:344,137
  • 7回复贴,共1

彭城之战不是已经证明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没有韩信,刘邦集团绑一块都不够项羽肆虐,兵形势第一人,顶尖军事家,也只有韩信这种级别的能过过招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8-13 11:38回复
    有韩信不也被项羽虐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13 13:01
    回复
      2025-07-30 15:20: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邦虽然不是顶级军事家,却也可以算军事家,只是不如项羽和韩信,而且刘邦是政治家,有萧何、韩信,哪怕打一次败仗,也能自保。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14 19:22
      回复
        刘老三虽然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可以勉强算t1档,但也就这样了。
        韩信不光是帮他打赢了垓下,大战略也是韩信制定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之所以项羽愿意鸿沟议和,就是因为韩信完成了战略拿下河北打下了齐国,可以直接进攻彭城


        IP属地:江苏4楼2024-08-15 00:31
        回复
          史记中抹煞了一个家族的能力,也就是吕氏家族,实际上,刘邦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吕氏家族,比如彭城之战,刘邦被追得满天飞,但在离彭城不远的地方,吕氏的家族堡垒面前,势如破竹的项羽却没能攻下,从而刘邦可以依托于他的妻族收拢败兵,但因为吕氏一族后来的族灭,导致其功绩在史书中成了禁区,也导致了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汉高祖这个不读书的开国之君,居然会因为什么“商山四皓”,四个傻老头,说什么汉惠帝羽翼已成不可动了。


          IP属地:湖北5楼2024-08-15 07:42
          回复
            彭城之战,虽然也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反映出了项羽作战勇猛果断的特点,项羽军虽少,却占据着机动性的优势,他的攻击时机、攻击方向,甚至攻击力都是刘邦不掌握的,而刘邦在拿下项羽大本营彭城后,明显的有些得意忘形(这是刘邦的一大特点,可能是他并非出身职业军人,作风并不严谨所致,白马之围也同样反映了他这个毛病,轻敌冒进)。结果被项羽用三万楼烦骑兵突袭打垮,整场仗打得更象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峡间之战,织田信长以数百人冒雨突袭了今川的几万人,阵斩了今川义元,一战奠定了织田信长统一东瀛的基础。
            而垓下之战前,刘邦亲率的军队,至少与项羽是形成了对峙局面,他当时的部队并没有包括韩信的部队,数量上与项羽也不占据绝对优势,他能够与擅长攻坚项羽打得有来有回,就是他以及他亲率的部队能力的证明,他能够有信心与项羽这样的杀神周旋,而放韩信在背方翦灭其他的势力,也是他能力的证明。项羽是在无法对他形成速胜又背后生出英布骚扰的情况下,才被迫与其达成鸿沟议和。
            对比垓下之战,与同时代西方著名的坎尼之战,几乎同样的战术,双方的军队,项羽固然是一支百胜之师,但韩信所率的,也是在北方打了多年仗的百战雄兵,但数量上,汉尼拔比对面的罗马军队数量少了近一半,而韩信却手握四倍于项羽的军队。而结果,汉尼拔全歼了罗马军队,而韩信仅只是击溃了项羽的部队,而楚军顺利的退入了堡垒。
            韩信能够击败项羽,在于项羽已经不具备彭城之战时,他的军队所拥有的机动性和突然性优势,他无法进行机动作战,只能让自己的军队面对面的跟一支在数量上远胜于自己的部队硬拚,而彭城之战,如果项羽去硬拚刘帮的五十多万大军,那结局也不会比垓下更好,否则刘邦也不会放松警惕,自认为优势在我。
            综合而言,韩信的能力实际上是被大大的夸大了,他的确是刘邦需要的将领,是除了刘邦自己之外,能够匹敌于项羽的具备职业军人能力的将军,或至少,是除刘邦外,能够干掉那些项羽的仆从羽翼的人。而刘邦自身的部属中,绝大部分都是草台班子,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只能跟项羽的仆从羽翼打得有来有回,却无法干掉他们。
            韩信能力的夸大,与太史公多多少少对刘家的否定分不开,他被迫隐藏了吕氏家族势力对刘邦的帮助,他又偏向于同情项羽这个悲剧英雄,这导致他不得不将刘邦的得天下原因,放在了他所谓的三人杰身上。这是他的儒家史观所决定的。


            IP属地:湖北6楼2024-08-15 08:36
            回复
              一支军队机动性的重要,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机动的目的,在于在自己想战的时候就能够作战,在自己不想战的时候,就不必去作战。即使对面有五六倍于你的军队,机动性,可以让你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吃掉对方一大块,然后顺利脱离,再扑上去,再吃掉一大块。再由局部而全局,让你的军队,真正面对的,都是弱自己一大圈的对手的局部,而不是远强于自己的整个敌人。
              项羽在彭城之战的胜利,在于他的机动性,他的出其不意的突然性,而到垓下时,从他不得不正面列阵迎战数量远超自己的对手,便知道他已经完全丧失了机动性。而他仍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军队有序撤退,避免遭遇全歼,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他指挥的军队也是一支百战强军。


              IP属地:湖北7楼2024-08-15 08:51
              回复
                项羽军队机动性的丧失,应当说,是刘邦的大战略成功及项羽在大战略上的缺失所导致的。是刘邦与项羽在中原鏖战周旋中,一步步瓦解支持项羽的势力所导致的。而这些成功,韩信都只是其中的一环,且不是担冈最重要责任的一环。
                最重要的,显然是拖住项羽,且能够维持着自己的核心集团不被项羽歼灭,但凡刘邦一个不小心,再次惨败,或是因核心集团被歼而无法东山再起,那韩信天大的本领,也是没办法回天的。
                我们还应当记住的是,刘邦是因先入咸阳而名闻天下的,为什么那么多的诸侯起义军,却只有他能够先入咸阳?他完全利用了秦国兵力的空虚?还是说他的确打了几次漂亮仗?的确有着指挥战争,趋利避害的惊人能力?用仁义这些东西来解释,是儒家史学的特色,但根本就是欺人之谈。


                IP属地:湖北8楼2024-08-15 0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