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的节目,我看了,对故事中的小金,这个才七岁的孩子,有很深的怜惜。长久以来,第一次有了上这儿来说几句话的冲动,因为直觉,这个孩子背后的故事,并不象柏阿姨或者他母亲说的,那么简单。我极少地有了与柏阿姨意见不一的时刻。
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强自压抑着不哭出来,我看不清他的脸,可是看见他的圆圆可爱的下巴在颤抖,无论成人们怎么说,他坚持想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不然就跟老师在一起。这已经够令人心酸,最令我难过的事,这孩子明显地在字斟句酌,比如,他说“妈妈把我生下来,可是她没有--------”他显然是想说,妈妈没有养过他,可是他顿一顿后,没有用这种否定句式,说出来的是:是外公外婆把我养大的。
这份过早的懂事,防卫,让我看了真是伤心。而一个孩子,绝不会无缘无故,就成了这个样子,可叹的是,他的母亲,父亲,毫无自我反省,字里行间,明里暗里,指向的,都是外公外婆的责任。而依我之见,孩子在一年间变成这个样子,未必是外公外婆的教育,而是由于他们的离婚。从那一刻起,孩子对他们,恐怕就失去了信心。这未必能苛责这对前夫妻,可是,孩子更是无辜的。
那个母亲说自己是“客观叙事,没有什么主观评判论断“,但我看下来,她却恐怕是全场最主观的人。语气冲动,动不动哭得梨花带雨,她当然可能有很多心酸,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对着这个情绪管控明显有问题的母亲与女儿,做儿子的,做父母的,恐怕都累得够呛。她祭起对儿子的正确教育这个大旗,主旨听上去是再正确不过,教育有很多流派,我也没有太多经验与理论,不过,我想,最正确的教育,不是应该从爱开始吗?如果连七岁的幼子都感觉不到你的爱,这样的教育,可以算是成功的吗?
我有四岁的小侄子,很顽皮,弄得他母亲疲于奔命,所以经常被母亲管教,可是,我四岁的小侄子,晚上还是要跟妈妈睡,哪怕妈妈刚责罚过他。为什么,小金会跟自己的母亲如此疏离?听听这个母亲跟儿子讲话的腔调,我想就可以知道原因,她经常代儿子感受,以为自己很喜欢自己的新男人(而她喜欢的理由,我听来听去,就是男人把她的名字写进了房产证),儿子也会这样感受,她完全不能明白,在进入那个“新家“的时候,儿子可能有的恐惧不适;她经常给儿子下哀的美敦书——你只有二种选择,你要跟我的,如何如何,如其不然,就去四川。她嘴里说着去四川对儿子的教育好,可是,她传达出来的,明显去四川,是对儿子不听话不就范的惩罚。
那个丈夫,看上去修养还可以,可是,我在想,把一个孩子,从他生活惯了环境,连根拔起,到了四川,面对一个新的生疏的环境,面对后妈——我不是对后妈有偏见,可是照常理,那后妈对孩子的感情,不可能超过外公外婆,尤其在她自己应该也有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
相比说话趾高气扬的孩子母亲,我觉得,她的工人父母表现出更高的修养。至少,二老,尤其是外公,非常通情达理。依我看,孩子在他的教育下,会成长得更好。相比其他任何东西,孩子需要的,是能够让他小小心灵温暖的爱?不是吗?
所以,请,不要逼这个孩子!那对父母,如果你们真的象你们所说的那么爱孩子,那么,请拿出行动来赢回孩子的心,而不是在那儿说漂亮话。
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强自压抑着不哭出来,我看不清他的脸,可是看见他的圆圆可爱的下巴在颤抖,无论成人们怎么说,他坚持想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不然就跟老师在一起。这已经够令人心酸,最令我难过的事,这孩子明显地在字斟句酌,比如,他说“妈妈把我生下来,可是她没有--------”他显然是想说,妈妈没有养过他,可是他顿一顿后,没有用这种否定句式,说出来的是:是外公外婆把我养大的。
这份过早的懂事,防卫,让我看了真是伤心。而一个孩子,绝不会无缘无故,就成了这个样子,可叹的是,他的母亲,父亲,毫无自我反省,字里行间,明里暗里,指向的,都是外公外婆的责任。而依我之见,孩子在一年间变成这个样子,未必是外公外婆的教育,而是由于他们的离婚。从那一刻起,孩子对他们,恐怕就失去了信心。这未必能苛责这对前夫妻,可是,孩子更是无辜的。
那个母亲说自己是“客观叙事,没有什么主观评判论断“,但我看下来,她却恐怕是全场最主观的人。语气冲动,动不动哭得梨花带雨,她当然可能有很多心酸,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对着这个情绪管控明显有问题的母亲与女儿,做儿子的,做父母的,恐怕都累得够呛。她祭起对儿子的正确教育这个大旗,主旨听上去是再正确不过,教育有很多流派,我也没有太多经验与理论,不过,我想,最正确的教育,不是应该从爱开始吗?如果连七岁的幼子都感觉不到你的爱,这样的教育,可以算是成功的吗?
我有四岁的小侄子,很顽皮,弄得他母亲疲于奔命,所以经常被母亲管教,可是,我四岁的小侄子,晚上还是要跟妈妈睡,哪怕妈妈刚责罚过他。为什么,小金会跟自己的母亲如此疏离?听听这个母亲跟儿子讲话的腔调,我想就可以知道原因,她经常代儿子感受,以为自己很喜欢自己的新男人(而她喜欢的理由,我听来听去,就是男人把她的名字写进了房产证),儿子也会这样感受,她完全不能明白,在进入那个“新家“的时候,儿子可能有的恐惧不适;她经常给儿子下哀的美敦书——你只有二种选择,你要跟我的,如何如何,如其不然,就去四川。她嘴里说着去四川对儿子的教育好,可是,她传达出来的,明显去四川,是对儿子不听话不就范的惩罚。
那个丈夫,看上去修养还可以,可是,我在想,把一个孩子,从他生活惯了环境,连根拔起,到了四川,面对一个新的生疏的环境,面对后妈——我不是对后妈有偏见,可是照常理,那后妈对孩子的感情,不可能超过外公外婆,尤其在她自己应该也有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
相比说话趾高气扬的孩子母亲,我觉得,她的工人父母表现出更高的修养。至少,二老,尤其是外公,非常通情达理。依我看,孩子在他的教育下,会成长得更好。相比其他任何东西,孩子需要的,是能够让他小小心灵温暖的爱?不是吗?
所以,请,不要逼这个孩子!那对父母,如果你们真的象你们所说的那么爱孩子,那么,请拿出行动来赢回孩子的心,而不是在那儿说漂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