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一直拿明十三陵说是原封不动的明代遗物,很是无奈。事实是:他们早被清动过了。而且动作很大!
明朝灭亡后,为了安抚对满清政府不满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清乾隆年间曾对明十三陵进行过全面修葺。不过,大多数陵寝建筑在修葺后规模都有所减小,于是以修葺作掩护,实则拆大改小、偷梁换柱,即拆下珍贵的金丝楠木和其他上好的材料为己用的说法不胫而走。上世纪90年代,维修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的陵寝的时候,发现了非常明显的殿堂木件改制和拼接痕迹,部分材料后面还标注有明朝宫殿及构件部位名称,证明了清朝曾拆除明朝宫殿建造陵寝的事实。金丝楠木生长非常缓慢,而明朝的宫殿、陵寝的大量使用已经几乎消耗殆尽;加上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采伐运输都非常困难,而清顺治帝去世得很突然,因此盗用明朝宫殿的木材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清乾隆帝盗用明十三陵的材料建自己的陵寝的传闻,在时间上却不成立,因为清乾隆帝的陵寝早在修葺明十三陵之前数十年就已经建好了,因此明十三陵修葺后“多余”出来的材料用在何处,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记载。
传说认为,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是因为他看中了长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那样的奇材大木,在清代当时已经很难找到了。他降旨修陵,并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由于汉官刘墉、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勉强答应不拆长陵,但仍命人拆毁了大殿,并将该殿的楠木,用于圆明园的修建。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不见诸正史。但从当时陵园的修葺情况看,清政府的确曾对十三陵中的六座陵园的祾恩殿进行重建并缩小了规制。
明朝灭亡后,为了安抚对满清政府不满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清乾隆年间曾对明十三陵进行过全面修葺。不过,大多数陵寝建筑在修葺后规模都有所减小,于是以修葺作掩护,实则拆大改小、偷梁换柱,即拆下珍贵的金丝楠木和其他上好的材料为己用的说法不胫而走。上世纪90年代,维修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的陵寝的时候,发现了非常明显的殿堂木件改制和拼接痕迹,部分材料后面还标注有明朝宫殿及构件部位名称,证明了清朝曾拆除明朝宫殿建造陵寝的事实。金丝楠木生长非常缓慢,而明朝的宫殿、陵寝的大量使用已经几乎消耗殆尽;加上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采伐运输都非常困难,而清顺治帝去世得很突然,因此盗用明朝宫殿的木材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清乾隆帝盗用明十三陵的材料建自己的陵寝的传闻,在时间上却不成立,因为清乾隆帝的陵寝早在修葺明十三陵之前数十年就已经建好了,因此明十三陵修葺后“多余”出来的材料用在何处,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记载。
传说认为,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是因为他看中了长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那样的奇材大木,在清代当时已经很难找到了。他降旨修陵,并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由于汉官刘墉、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勉强答应不拆长陵,但仍命人拆毁了大殿,并将该殿的楠木,用于圆明园的修建。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不见诸正史。但从当时陵园的修葺情况看,清政府的确曾对十三陵中的六座陵园的祾恩殿进行重建并缩小了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