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620,608贴子:72,959,234
  • 0回复贴,共1

对应真题看考纲-----北京新东方物理老师王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首先欢迎大家在这么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下午来到我们祖国北京,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公主坟校区。
过去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是欢乐的一年,同时也是尔虞我诈的一年。之所以说是尔虞我诈,是因为考纲变的更加雾里看花,让人琢磨不透。因为编写考试大纲的人和诸位考生玩起了猫腻,使得考纲在看似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变的更加花里胡哨。于是乎,为了迎合新课标,新要求的纲领。新考纲在旧考纲的基础上多处加以变动,更加充分体现了时代在变而好东西不变的指导方针,而最为悲剧的是,多数考生在阅读考纲时并没有对此加以注意,把考纲仅仅只是当做床头小读物一样,我们说这种草草几眼,看完就扔的态度怎能揣测出题人的良苦用心,而且这样的做法显然也不复合新时代90后们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
因此考纲时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而且还有不停的研究,反复的研究。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我们以一种过来人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2010年的北京物理高考试题是如何以一种曲线救国的形式来迎合我们的新考纲的。
让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转到2009年的12月24日,还记得那天下着雪,那是2009年的第一场雪,比2008年来的稍晚了一些。我手捧着考纲说明激动的念叨2010年的高考物理考试要求需要学生具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有别于2009年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那么大家可以看到,10年考纲多了“应用”而少了“分析综合”,多了“探究”而少了“数学处理”。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大的联系,而10年的北京高考物理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应验这些能力的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不管是这两种能力的哪一种都是要求教高的,那么高要求的能力就对应着高分值,因此这最后两种能力分别对应着北京高考物理的最后两道大题。10年的北京高考物理第23题,也就是倒数第二道大题,这是一道关于霍尔效应仪的题目,属于新仪器的应用问题。从07年开始,北京就习惯在这道题上创出新意,比如07年太阳能汽车,08年风能发电,以及09年的电磁流量计都是这类大问题。因此这道题也不负众望的也还是以新为背景。只是令在下略有遗憾的就是辜负了我之前对这种题型的大加猜测,只出了一个在各本教辅中都很常见的模型——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而且它的题根、操作方法,以及公式的选取应用都与09年的电磁流量计如出一辙,再加上该题实物图也并不复杂,在难度上比往年都有所降低。因此这道题出得可谓毫无新意,而它又在哪里体现了考纲中所说的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察呢?别急,我们且看最后一问,这道题在最后需要考生展开智慧的翅膀提出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霍尔效应仪的实例或设想。这可难坏了在场的考生,因为当考试辅导已经成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后,很多学生都已经失去探索生活的想法和信念,对与这种实际生活应用问题之前从没想过,更没练过。在考场的一分一秒的时间压迫下,很多学生选择放弃,使得2分白白丢掉。为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出题人的奇思妙想,用这种方法和考纲中提到的“应用”挂钩,使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物理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同学们朋友们,先放下那令人发指的应用能力的体现。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题,我们常说伟大之人必有猥琐之处。高考出题人,高考考纲编写之人,应是万里挑一的人选,能胜任这种神圣的工作应该是多么伟大的人,可看完这题你会发现这俩人那真是一丘之貉,相互配合的天衣无缝,正如不是每一种牛奶都叫特仑苏,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此的猥琐。大家可以看到09年高考题难度略微偏大,就是因为在最后一题中大面积的应用了数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很多数学不是特好的学生在这点相当吃亏。于是乎今年令大家喜忧参半的是考纲取消了“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多了一个所谓探究能力,那什么样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探究能力呢?我相信大家在看完今年的这道压轴题之后,就了然于胸了。今年的最后一道物理题同样不出意外的出了一道关于碰撞的综合应用问题,有别于常规的是,这道题像去年一样涉及多个重复过程,所以对后续过程的分析处理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那又应当怎样探究呢?这就需要我们把N个过程累加或叠乘,那自然少不了用数学中的递推数列方法去演算。因此众多考生考完之后纷纷叫苦不迭,说上了考纲的当,考的还是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说到这,我不得不笑叹一声学生的单纯。考纲会变,但变中一定会有不变,这也正是《易经》的原理,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你们还很年轻,面对这么一个勾心斗角的社会一定要小心防范,在这么一个阴招损招错杂弹,狗贼鸡贼落玉盘的年代里,各位同学还需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踏踏实实学好每一块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好,我们开始正式上课。



1楼2010-10-13 01: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