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边少不了酒。他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用了八句来写酒,写醉,写任性而为,真是浪漫自在,天真可爱。喝酒必醉,喝醉之后,不在乎去留,又见他十足的真性情。这以后,酒陪伴了他的一生。如果你认识他,他将是个称职的酒友。
他过着很穷的日子。他的陋室年久失修,满目凄凉,四面萧然。他的衣衫缀满了补丁。他的生活“箪瓢屡空”,就像颜回那样贫穷。在《论语》里,孔子这样说过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还说过:“回也其庶乎,屡空”。大意是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陶渊明想到了颜回。他也是积极乐观的。有文章可以“自娱”,可以“忘怀得失”,他很满足。如此这般的物我两忘,一直活到人生的终点,岂不美妙,他想。
他认同黔娄妻子的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黔娄是战国时的贤士,不喜做官。他有个贵族出身的妻子,理解他的选择,愿意和他过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这就是安贫乐道。陶渊明也希望有这样一个老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自相矛盾。一方面拒绝患得患失,一方面又为此耿耿于怀。孔子想做官,可是做不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不想富贵,而是想正当地取得富贵。在人性复杂的人间,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庄子绝对出世,可又发现了自己不能完全摆脱物质的束缚,不禁也要痛苦无比。回到当事人,陶渊明既有恬淡自如的一面,也有解不开的人生纠结。物我两忘的乐趣,只有从诗酒江湖里才能找得到。
这时,在酒的麻醉下,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无怀氏”和“葛天氏”时期的人。这两个人,都是上古的君主。无忧无虑、小国寡民的远古生活,值得他为之向往。这种怀念过去、向往自然的淡泊心态,深埋在他年纪轻轻、壮怀激烈的儒家怀抱里面。随后,他要在393年进入仕途,直到405年辞官归隐,开始长达十三年的、断断续续的官场生涯。他将远离山水之间的田园生活。他必须得经历这一遭苦难人生,才能彻底地认出世间的虚伪面目。不妨说,没有《五柳先生传》,就没有《归去来兮辞》,更没有《桃花源记》。这篇小传就是一面虚拟的镜像,烛照着他未来人生的迢迢路途。他的命运,终将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隐去,归顺那淳朴的自然田园。总有一天,他将彻底归来。只因陶渊明向往自然的一颗本心,以及他与世俗水火不容的真性情。
这就是低调处世的陶渊明。不是别人,不必怀疑。他在人间的身份,就是这几棵自给自足的柳树。这绝非偶然,投向柳树的趣味,里面蕴含着中国文人的某种寄托。“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家还有其它的树,却没有提及。到后来,他喜欢歌颂松菊,不再说柳树。
《宋书》里说:“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南朝梁国的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传》也这样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他很快就写好了这篇小传。大家传阅了一遍,都说写得好,很像他。家族里就有人说他不该埋没了才华,该出来做官了,顺便还能改善一下贫苦的生活。他听到这些话,没有反对。他就在那里,看着这个世界,很坦然。有些事情,他早就预料到了。不过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即将正式开始。他无法拒绝这个开始。
该上路了。他在心底压低了声音,对自己说。
附录: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