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57贴子:431,899

宋朝的雨 与诗有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贴,是篇很不错的文章,作者的视角新颖,虽然我不知道是谁写的,共赏:)
这是一个多雨的朝代,这是一个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绵延300多年,时而淅沥,时而滂沱,时而绵绵,时而潇潇,从陈桥兵变的隆隆雷声中
,一路飘飘洒洒地赶到汴京、中原,凄风苦雨地降临澶渊、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临安、江南,淋漓了
塞北荒漠,迷蒙了江南水乡,沾湿了离人香袖,浇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飘到江南,灵动而充满诗意。望湖楼下,黑云翻墨,珍珠似的白雨急切地串入画船;凤
凰山上,电光掣蛇,风横雨斜。太湖上,白石道人抚槛而望,燕雁随云,青山数点,“商略黄昏雨”;
西湖边,欧阳修轻卷帘栊,笙歌散尽,双燕归来,细雨蒙蒙;洛阳城中,陈与义卧看星河,纤云不动,
残雷未平,鹊衣犹湿。子规声里,山原绿遍,春雨如烟,农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池塘蛙声中,梅雨
淅沥,棋子闲敲,等待之人“有约不来过夜半”。在半山老人的江北秋阴,它还是“青山缭绕、千帆隐
映”的一片含雨晓云,到了苏子美的淮中古祠,它已是“春阴垂野、幽花时明”的满川风雨了。宋朝的
雨,在刘攽的莲池边,化作“荷心万点声”,在周邦彦的荷叶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圆”。
         宋朝的雨,降到塞北,是苍茫的霜、纷扬的雪,苍凉肃杀。边塞上,白发苍苍的范仲淹率领一群思
乡的征夫常年驻守,在悠悠羌管声中,边声起、孤城闭,长烟落、霜满地。衡门外,王禹称夜半披衣出
户,面对“窗牖琼花坠”、“飘飘满天地”的雪花,“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又思边塞兵,荷戈御
胡骑”。山阴下,“胡未灭、鬓先秋”的陆游僵卧孤村,在“匣中宝剑夜有声”的三更时分,抚剑遥想
大散关外的铁马秋风、楼船夜雪。山神庙前,被逼上梁山的林教头眼见彤云密布、朔风渐起,一片银世
界、玉乾坤,那场纷纷扬扬卷起的大雪,压塌了沧州破败的草料场,也压塌了临安雕梁画栋的阁楼亭榭
上最后一根残椽。
宋朝的雨,惆怅哀怨。柳三变在骤雨初歇的寒蝉声中,帐饮无绪,长亭送别,泪眼执手,无语凝噎
。贺方回的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相思的闲愁。周邦彦
在天台山上,仙女芳踪难觅,空留“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怅惘。号为易安、实则难安
的李清照,国亡家破,颠沛流离,骤风疏雨中,“绿肥红瘦”的多愁善感,化为黄昏里“梧桐更兼细雨
”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凉悲壮。“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怒发冲冠,气吞山河,一腔热血含冤溅洒风波
亭,耻未雪,恨未灭,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艰险处
境,掷地有声地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誓词,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却也难
掩内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浓凝成墨,是苏轼“纯棉裹铁”的“第二行书”,是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
《蜀素帖》《苕溪诗》,是黄庭坚纵横奇倔、舒展大度的《松风阁诗帖》,是云山空蒙、烟云变幻的米
家山水,是董源淡远清深、秀润空灵的《潇湘图》,是范宽峻拔浑厚、雄阔壮美的《溪山行旅图》。
         宋朝的雨呵,点滴成泪,是晏几道“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的别离泪,是秦少
游“过尽飞鸿字字愁”的相思泪,是关山上“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征夫泪,是郁孤台
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行人泪,更是辛弃疾“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能让红巾翠
袖轻轻揾去的英雄泪,也是是刘辰翁“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亡国遗恨之泪!
         宋朝的雨呵,汇聚成河,徒留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



1楼2010-10-09 15:43回复
    排一下版更好...


    IP属地:河南2楼2010-10-09 18:17
    回复
      2025-08-22 14:38: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看,美文。


      3楼2010-10-12 00:27
      回复
        漂亮~


        4楼2010-10-12 09:20
        回复
          我喜欢这题目


          5楼2010-10-14 01:13
          回复
            回复:5楼
            哦?这题目前半句是原文的题目,后半句是我替它补充的。。。所以呢,谢谢夸奖:)哈


            6楼2010-10-14 02:29
            回复


              7楼2010-10-15 18:43
              回复
                恩 标题是不错


                8楼2010-10-17 22:46
                回复
                  2025-08-22 14:32: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哦~~这篇文我好像在做中考真题卷时见过,写的真好呀……


                  9楼2010-10-19 13:01
                  回复
                    有点意思~~


                    10楼2010-10-19 22:36
                    回复
                      回复:9楼
                      这篇文章竟然是考卷上的考题???
                      文章写得很好,作为散文欣赏一下尚可,但是要做学生考题的话。。。就太不严谨了。。。
                      至少我看到的就有若干处知识性错误
                      比如,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是宋朝雨的一个特征归纳。。。“宋朝的雨,飘到江南”。。。这一段写的是江南雨,但是显然,欧阳修的安徽颍州西湖不是江南,洛阳城更加不是江南
                      第二,林冲风雪山神庙是北宋末年的故事。。。当时压根没有临安这个称谓呢。。。而林教头发配沧州是河北,不是塞北
                      第三,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大多数资料都认为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很可能是她未出嫁时所作,所以,这阕如梦令表达的是小女孩的情怀,而不是国破伤情。。。
                      该文作者需要仔细考虑的地方还很多


                      11楼2010-10-20 12:16
                      回复
                        回复:11楼
                        抱歉……是我搞错了= =
                        考卷上那文也叫《宋朝的雨》……
                        2009年绍兴的语文中考题……


                        12楼2010-10-20 12:51
                        回复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涸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13楼2010-10-20 12:56
                          回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5楼2010-10-20 12:58
                            回复
                              2025-08-22 14:26: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6楼2010-10-20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