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桐育种吧 关注:87贴子:514
  • 29回复贴,共1

【小岩桐亚族】长筒花属 Achimenes 物种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实在是太久没有更新,育种进度也推得很慢,实在惭愧。最近终于放假,趁闲暇从零开始逐渐整理小岩桐亚族的一些类群资料,我以为很有发帖更新的必要,一方面希望能藉以回馈长期支持本吧的花友们,另一方面也能督促我自己学习。
虽然本吧在建立之初是以交流大岩桐属内部的育种为目的的,但与之同属于苦苣苔科大岩桐亚科的小岩桐亚族之下有许多颇具观赏价值的类群同样很吸引我,例如花友们耳熟能详的长筒花属、艳斑岩桐属(“花猫”)、绒桐草属(“垂筒”)、绵毛岩桐属(“蓝钟苣苔”“红毛怪”)等等。尽管小岩桐亚族其下的属个数众多(相较之下,大岩桐亚族下只有大岩桐属这一个属),但它们之间亲和性较好,常有成功的跨属杂交出现,这也为杂交育种带来了更多有趣的可能性。于是,我想将此贴作为整理小岩桐亚族育种相关资料的一个开端,逐步拓宽本吧涉及的类群范围,希望能启发大家从新的视角认识这些苦苣苔科的类群,如果能激发大家尝试进行杂交育种的兴趣那就更好了。
长筒花属中,有的物种资料实在太少(例如可查询到的图片只有干燥的标本,或是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的位置不明),因而本帖有可能在鉴定或者划分组别时出现错误,还望读者谅解,欢迎资深人士指正。
本贴中物种的中文名称绝大多数为本人所拟定,个别参考了多识植物百科。尽管拟名时已力图谨慎细致,但仍可能在未来发现有不妥处,从而发生中文名称上的变动,若出现此种情况,请以拉丁文书写的学名为准。
漏斗长筒花 Achimenes mexican生境照以及大家都很熟悉的栽培种'Ambroise Verschaffelt'镇楼。




IP属地:广东1楼2024-07-11 19:46回复
    长筒花属位于小岩桐亚族的分支A,与套管岩桐属Solenophora互为姊妹群,其位置如下所示。

    属下目前已知物种共25种,本人的处理方式是将其分为9个组,如下图所示。接下来将一一介绍它们。


    IP属地:广东2楼2024-07-11 21:11
    收起回复
      2025-07-30 12:21: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长筒花组 A. sect. Achimenes
      其在长筒花属内的系统发育位置如图所示

      组内包含如下4个物种:
      长筒花 A. longiflora
      细叶长筒花 A. cettoana
      橘红长筒花 A. admirabilis
      小红长筒花 A. erecta

      该组为长筒花属的模式组,其中,小红长筒花是长筒花属的模式种。该组较为广布,长筒花与小红长筒花两个物种分布自墨西哥一直向南延伸至南美洲的北部。
      ------------------------------
      1a.长筒花 A. longiflora
      多识植物百科将“长筒花”这一中文名给了属模式种A. erecta(即本帖的命名系统里的小红长筒花),但我还是选择将“长筒花”这一中文名称给了A. longiflora。该物种的种加词longiflora显然是“长花的”的意思,我大胆猜想也许这就是当初Achimenes属的中文名被拟定为“长筒花属”的原因吧。
      另一个将“长筒花”这一中文名给予这个物种的原因是,该物种无疑是长筒花属育种史中最重要的物种。其栽培历史悠久,在大约19世纪40年代就引入欧洲,为其频繁参与杂交造就了前置条件。
      在现今的大多数园艺长筒花品种中都能看出它的影子(甚至一些品种很可能是纯种的A. longiflora)。细长的花冠筒和开展而宽大的檐部,想必很符合大家脑海中对“长筒花”这一概念浮现的第一印象。即使是下图这样野生、尚未经过栽培和选育的个体,都和现代的园艺长筒花的面貌相当近似了▼


      ------------------------------
      1b.细叶长筒花 A. cettoana
      发表于1961年,产于墨西哥恰帕斯州。与长筒花非常近似的一个物种,但是叶片细长,可以凭此辨别二者。
      国外内均有栽培,但不算常见。推测有参与杂交,但它的光环还是多少被其姊妹物种长筒花所掩盖了。


      ------------------------------
      1c.橘红长筒花 A. admirabilis
      发表于1992年,产于墨西哥瓦哈卡州及其周边(韦拉克鲁斯州、塔巴斯科州)。
      颜色很亮眼的小红花,栽培中较罕见,不过时常被误定为小红长筒花。与后者相比,它的花色更偏橘色,叶片细长而更光滑,喉部的斑纹更干净。苦于发现时间较晚,其在育种史中的贡献想来较之小红长筒花比较小,不过一些粉色/红色系的园艺长筒花应当有它的血统。


      ------------------------------
      1d.小红长筒花 A. erecta
      组模式种,也是属模式种。
      常见栽培,引种历史悠久,个体众多,花色从粉紫色到红色均有。色彩浓郁,花量大,加之发现早、栽培早,因而得以广泛参与杂交,是粉色/红色系长筒花重要的育种亲本。后代往往带有浓郁的红色调,还常常多少遗传到花朵喉部的繁复纹路。


      IP属地:广东4楼2024-07-12 00:11
      收起回复
        在此层楼贴一些园艺长筒花的图片,大家可以辨认一下有没有上述几个物种的影子。
        'Snow Princess'▼

        'Blue Swan'▼

        'Cattleya'▼

        'Sabrina'▼

        'Bloody Marie'▼

        'Peach Glow'▼

        'Prima Donna'▼

        'Vivid'▼

        'Stan's Delight'▼

        尽管大多数园艺长筒花并未记录亲本信息,但从其形态也可大致推断出其血统由哪些物种主导。
        就观察而言,长筒花与细叶长筒花对后代花型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大多数园艺长筒花都具有典型的长管状高脚碟形花,暗示着长筒花(与细叶长筒花)血统在园艺长筒花基因池中的占比相当可观。
        橘红长筒花的杂交后代似乎往往带上该物种鲜明的特色,后代的叶形常变得与其相似,花色通常为暖色调的橘粉色,喉部为干净的黄色,易于辨识。而小红长筒花的杂交后代花色为更加偏冷色调的紫红色,且黄色喉部通常带有标志性的繁杂斑点。明显带有小红长筒花血统的'Stan's Delight'/斯坦的喜悦具有多花性、花期长的特性,据称它也是第一个重瓣园艺长筒花品种,或许这些性状的出现与小红长筒花的血统有关。


        IP属地:广东6楼2024-07-12 01:42
        收起回复
          2.纹面组 A. sect. Guthnickia
          其在长筒花属内的系统发育位置如图所示

          组内包含如下5个物种:
          囊距长筒花 A. grandiflora
          纹白长筒花 A. candida
          纹面长筒花 A. antirrhina
          宽瓣纹面长筒花 A. skinneri
          长梗纹面长筒花 A. pedunculata

          在Wiehler (1976)的分类系统中,这5个物种被其依据形态拆得七零八落。囊距长筒花被置于了长筒花组A. sect. Achimenes,纹白长筒花被置于了蜂筒花组,纹面长筒花被单独置于纹面组A. sect. Guthnickia,而宽瓣纹面长筒花与长梗纹面长筒花,跟另一个系统位置不明的物种红唇长筒花A. heterophylla一起被置入了红唇组A. sect. Locheria。而现在依据分子生物学的结果[Roalson et al. (2003)],我选择将这五个物种置于一个组下。
          在本帖划定的纹面组中,除了囊距长筒花这个形态相当特化的奇葩,其余几个物种在花部形态上都有类似的性状,即在花冠筒内侧以及喉部具有强烈的花纹,花纹一直向花冠檐部延伸,甚至于遍布整个花冠,颇具辨识度(其实囊距长筒花的花冠筒内侧也有密集的点状花纹,并通常延伸至喉部),这也是“纹面组”中文名的来由。
          ------------------------------
          2a.囊距长筒花 A. grandiflora
          发现于19世纪30年代,分布与墨西哥和中美洲,相当广布,个体众多。
          乍一看,这个物种的高脚碟状紫色花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刚刚介绍的长筒花组的长筒花A. longiflora等物种,大概正是这种气质上的相似之处让Wiehler在他的分类系统中将其放入了长筒花组。但如果将囊距长筒花和长筒花摆在一起,就能发现它们其实也没有很相似。囊距长筒花在花部形态上有几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是花冠管的基部膨大,形成一个囊状的距;其二是花冠檐部的上方2枚花冠裂片之间连接并不紧密,有一个深深的豁口;此外,花冠筒内部的密集斑点也很有辨识度,凭借这些特征便能轻松地将其识别出来了。以下是囊距长筒花与长筒花的花冠形态对比图。

          这个物种在栽培中相当常见,最常见的个体之一是'Robert Dressler',此外,栽培中还有白色花的个体。


          囊距长筒花有参与杂交,后代特征明显。在野外也与细距长筒花A. patens有天然杂交个体。例如A. 'Patens Major'(也被不严谨地写作A. patens 'Major'),见下图。

          ------------------------------
          2b.纹白长筒花 A. candida
          19世纪40年代发现,产墨西哥东南部至中美洲。小型的白黄色花是长筒花属内适应蜂类传粉的物种常常共有的性状。尽管花冠的底色是白色,但其明显的紫红色纹样还是与纹面组的其他物种非常相似。

          在野外有的个体紫红色纹样特别强烈。

          这一物种在栽培中并不常见,但在野外发现了疑似与同组物种纹面长筒花、长梗纹面长筒花的天然杂交个体,据称与拟蜂筒花组的拟蜂筒花A. misera也有基因渐渗现象。
          疑似纹白长筒花与长梗纹面长筒花的天然杂交,在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希省和哥斯达黎加的圣何塞省都发现了类似的个体▼

          疑似纹白长筒花与纹面长筒花的天然杂交,发现于厄瓜多尔▼

          这些天然杂交相当可爱,还是颇具园艺潜力的。


          IP属地:广东7楼2024-07-12 16:23
          收起回复
            2c.纹面长筒花 A. antirrhina
            19世纪30年代发现,分布于墨西哥与危地马拉。个体众多,花色变化多样,栽培历史悠久,本身就很具观赏性,还是重要的育种亲本,许多带有条纹的园艺长筒花应当都有其血统。


            花冠底色为黄色,内侧密布橙红色至红棕色的斑纹,一直延伸至花冠檐部,花冠筒基部时常向后膨大延伸形成一个距,易于辨识的一个物种。

            ------------------------------
            2d.宽瓣纹面长筒花(玫红纹面长筒花) A. skinneri
            网络上大多数该物种的图片似乎都是错误鉴定,被错误鉴定的植物的实际身份可能是带有长筒花组基因的自然杂交种。

            真正的宽瓣纹面长筒花则是典型的纹面组长相,与近缘种纹面长筒花及长梗纹面长筒花(尤其是后者)都很相似,不过花冠裂片通常更宽而更平展,且颜色更偏向玫红色,可以依此区分。




            分布于墨西哥和中美,19世纪50年代前引入欧洲,栽培历史久,常用的异名是A. hirsuta。不过时至今日几乎看不到有人栽培,是失传了吗?是否在现代园艺长筒花中有其血统保留暂时不可知。
            染色体数很特殊,与长梗纹面长筒花都是2n=34,而属内大多数物种为2n=22。
            ------------------------------
            2e.长梗纹面长筒花 A. pedunculata
            19世纪40年代初发现,分布自墨西哥中南部至南美洲北部,栽培历史久。是否在现代园艺长筒花中有其血统保留暂时不可知。如上所言,染色体数2n=34,相当特殊。
            花梗相当长,因此得名。花色为橙红色,依此可与宽瓣纹面长筒花区分。



            IP属地:广东8楼2024-07-12 18:17
            回复
              按照惯例再在此层楼贴一些园艺长筒花的图片,辨认一下有没有上述几个物种的影子。
              'Hilda Michelsson'▼

              'Mme. Geheune'▼

              'Camille Brozzoni'▼

              'Sunburst'▼

              'Caligula'▼

              'RF's Samao'(=纹面长筒花A. antirrhina 'Rojo' × 大蜂筒花glabrata 'Oro')▼

              'MM's Mihail'(=纹面长筒花A. antirrhina × 甜香长筒花dulcis)▼

              'Ambroise Verschaffelt'(=长筒花白花型A. longiflora f. alba × 'Rinzii')▼


              IP属地:广东9楼2024-07-12 20:27
              收起回复
                3.漏斗组 A. sect. Scheeria
                其在长筒花属内的系统发育位置如图所示
                组内包含如下5个物种:
                漏斗长筒花 A. mexicana
                甜香长筒花 A. dulcis
                暗喉长筒花 A. hintoniana
                白黄长筒花 A. occidentalis
                黄长筒花 A. flava

                这五个物种全部为墨西哥特有种,花冠形态大都近似漏斗状(白黄长筒花与黄长筒花更接近高脚碟状),因而得名,与长筒花组适应蛾类传粉的细长高脚碟状花型不同,这种花冠形态显然是适应蜂类传粉的标志。似乎园艺栽培多少有点难度……
                ------------------------------
                3a.漏斗长筒花 A. mexicana
                18世纪50年代发现,产墨西哥北部。栽培历史悠久,还算常见,依据记录有一些古早的杂交子代(属内的和跨属的都有)。根据国内花友的经验栽培有难度,稍怕热,夏季生长停滞导致绝收……
                漏斗形的花特别可爱,有种绵毛岩桐属的感觉。

                原生境也太好看了!

                ------------------------------
                3b.甜香长筒花 A. dulcis
                1938年发表,产墨西哥南部,在刚发现时被认为是漏斗长筒花的白花个体,这两者外形的确相当类似,亲缘关系也非常近。
                花朵近闻有甜香味,因此得名。栽培中还算常见,MM大神(M. Malinovský)很爱用这个物种当亲本。但与漏斗长筒花类似地,栽培有一定难度,稍怕热。
                (但是真的很漂亮……)


                ------------------------------
                3c.暗喉长筒花 A. hintoniana
                2002年发表,产墨西哥南部。野外个体众多但罕见栽培(毕竟发表太晚了)。漏斗长筒花与暗喉长筒花形态类似,但是分布一北一南,而且暗喉长筒花的花冠筒基部更细,被毛更稀疏,且比较常见的个体喉部为深紫色(漏斗长筒花喉部为白色,不过暗喉长筒花也存在喉部为白色甚至整朵花都为白色的个体),可依据这些区别区分。

                ------------------------------
                3d.白黄长筒花 A. occidentalis
                1963年发表,产墨西哥中部到西南部。栽培中较少见,且常被误定为暗纹蜂筒花A. obscura(The Gesneriad Society和俄国人都定错了!)。长相有点平平无奇,可能也几乎没有参与育种,黄色的喉部加黄褐色的斑点的搭配还是挺像同组的黄长筒花的。


                ------------------------------
                3e.黄长筒花 A. flava
                1936年发表,产墨西哥西南部。栽培中偶见,是一些黄色园艺长筒花的亲本,不少黄花上都能看出它的影子。一大一小的叶序很有趣,纯黄色花在属内也很少有,很好玩的一个物种。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7-14 22:42
                回复
                  2025-07-30 12:15: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按照惯例在此层楼贴一些园艺或杂交长筒花的图片,辨认一下有没有上述几个物种的影子。
                  可能是漏斗长筒花曾被归入漏斗长筒花属Scheeria的缘故,人们没怎么想过把它和先前的狭义长筒花属进行杂交,因而在长筒花育种史上出现得不多。跨属的杂交倒是有一些。
                  条斑绒桐草 Smithiantha zebrina × 漏斗长筒花▼

                  甜香长筒花、暗喉长筒花、白黄长筒花被发现得比较迟,前者有参与一些现代的杂交,而后两者似乎几乎没有参与育种。
                  MM's系列,M. Malinovský育种,很爱用甜香长筒花当亲本▼

                  'MM's Andul'((=纹面长筒花A. antirrhina × 甜香长筒花dulcis,这个组合选出了好几个品种)▼

                  黄长筒花则是一些黄色品种的亲本,除了花朵颜色外,一些其他性状也带上了这个物种的特点:
                  'Yellow Beauty'(='Little Beauty' × 黄长筒花)▼
                  有一半的黄长筒花血统,据说鳞茎不太好保存,可能就是黄长筒花作为亲本导致的。

                  'Yellow Queen'▼

                  'Clouded Yellow Stone'▼

                  总结,漏斗组的参与杂交往往能带来漏斗状(或者较短的高脚碟状)花型或者奇特的花色,用好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不过原种血统占比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鳞茎不好保存等),可以考虑与强健的物种或品种杂交。


                  IP属地:广东11楼2024-07-17 13:29
                  收起回复
                    4.细距组 A. sect. Patentes
                    其在长筒花属内的系统发育位置如图所示

                    该组仅1物种:细距长筒花 A. patens

                    这个物种发表于1840年,产墨西哥中部至南部。华丽的大花很具有迷惑性,果不其然Wiehler在他的分类系统中依据形态把这个物种放在了长筒花组,但其实从系统树上看就能发现它们亲缘关系离得蛮远的。它和纹面组的囊距长筒花长相也很相似,但亲缘关系并不是很近;前文提到过,在野外这两个物种有自然杂交。
                    细距长筒花的花冠筒基部向上方强烈延伸形成一个发达而细长的尖形距,在属内独一无二,非常好识别。另外,叶子形状通常较宽,多少可依此与长相类似的物种区别开来。




                    虽然发现得很早,栽培历史也久,但是现今的栽培中更常见的其实是上文提到的它与囊距长筒花的杂交'Patens Major'。

                    'Patens Major'▼

                    它有参与杂交,后代似乎不多。后代遗传到了它细长的距,叶片形态也比较类似。
                    'Lavender Fancy'▼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7-17 19:43
                    回复
                      5.拟蜂筒花组 A. sect. Miserae
                      Roalson et al. (2003)做的分子里没有伊斯塔帕拟蜂筒花 Achimenes ixtapaensis这个种,他用的拟蜂筒花A. misera样本(Skog 7667;USBRG 00-195, Skog 8222)我也没找着标本图片,虑及Skog多在墨西哥活动,他采到的标本我猜测可能是先前被合并为A. misera异名但实际应拆分的蜂筒花A. warszewicziana;而拟蜂筒花的模式标本为采自危地马拉后栽培的植株,我没有找到图片,其相貌难以知晓;栽培中流传已久的一种植物一直被标记为A. misera,但其形态与中美洲其他地区(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野生的的被标记为A. misera的植物形态差别有点大,这种栽培中的植物来源究竟是什么?它有可能就是模式标本吗?是栽培中的植物就是发表时的A. misera而中美洲其他地区的所谓A. misera是未发表的新物种还是说中美洲其他地区所产的被标记为A. misera的植物长相与亲缘关系更接近模式标本所规定的A. misera而栽培中的植物为误定?用了栽培中的A. misera作为材料的系统树显示其甚至与长筒花组聚为一支,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为杂交起源?而A. woodii与A. warszewicziana在系统树上的位置相距甚远,与两者形态都有些许近似之处的A. misera, A. ixtapaensis应当与谁聚为一支?还是说应当自立门户?与A. warszewicziana聚为一支的只有标本照片的A. brevifolia产地与A. woodii重叠,但似乎至今没有活体照片,究竟长什么样?
                      这个组的范畴是我自己依据形态划分的,如上文所示实在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了,极有可能并不准确……如果后续有分子结果佐证将这个组下的三个物种归为一个组并不正确的话分类乃至中文名称会再次发生变动,靠远在大洋彼岸只能翻阅有限的产地图片的我肯定是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只能寄希望于美洲当地的分类学家进行靠谱的修订了。
                      下图中给出的系统位置是Roalson et al. (2003)给出的异叶拟蜂筒花A. woodii的位置。

                      按照我的观点,将这3个物种划入这个组中
                      异叶拟蜂筒花 A. woodii
                      拟蜂筒花 A. misera
                      伊斯塔帕拟蜂筒花 A. ixtapaensis

                      共同特点:茎极纤细,花朵粗高脚碟状,檐部白色,喉部内侧有紫色与黄褐色的点状斑纹。花托和叶片形态也类似。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中美洲。除了拟蜂筒花外,该组在现代几乎没有被栽培,也几乎未参与育种。
                      ------------------------------
                      5a.异叶拟蜂筒花 A. woodii
                      分布于墨西哥格雷罗州,茎纤细,攀伏于岩石上或直立;每对叶片常常一大一小,近似卵形;花高脚碟状,檐部白色,花冠管内有紫色和黄褐色斑点。几乎没有栽培。


                      ------------------------------
                      5b.拟蜂筒花 A. misera
                      产中美洲。花冠喉部为较均匀的紫色,易于辨识。栽培中有一个体很常见,来源未知,或许是当年产自危地马拉后进入栽培的模式标本个体,其植株粗壮,营养体形态与野外的植物有较大差异,但花冠形态类似。萨尔瓦多、洪都拉斯等地野外常见的个体植株通常极纤细,哥斯达黎加有发现非常矮小的生态型。
                      栽培中常见的个体,也许产自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野外的个体▼


                      哥斯达黎加野外的个体▼

                      在一些人的修订中将蜂筒花A. warszewicziana合并至该物种,似乎是很错误的,它们的形态差异相当大,以致我没有将它们放在同一个组中,蜂筒花被放在蜂筒花组A. sect. Dicyrta中。
                      ------------------------------
                      5c.伊斯塔帕拟蜂筒花 A. ixtapaensis
                      2008年发表,产墨西哥恰帕斯州(紧挨着拟蜂筒花的模式产地危地马拉),形态与拟蜂筒花相当类似(也许它们互为姊妹群?),但是花冠喉部颜色更加丰富,也是很好辨别的一个物种。


                      ------------------------------
                      这几个物种几乎没有参与育种,分分合合的琐事还是丢给墨西哥和中美当地的分类学家吧。


                      IP属地:广东13楼2024-07-18 14:35
                      回复
                        6.纳亚里特组 A. sect. Nayaritenses
                        其在长筒花属内的系统发育位置如图所示

                        组内仅1种:纳亚里特长筒花 A. nayaritensis
                        发表于1987年,分布于墨西哥西南至中西部的纳亚里特州、哈里斯克州等地。这也是我们介绍的最后一个具有高脚碟状大花的长筒花属物种,相当漂亮。复习一下,长筒花组的长筒花A. longiflora和细叶长筒花A.cettoana(同组的橘红长筒花A. admirabilis与小红长筒花A. erecta也是这样的高脚碟形,但是花冠小),纹面组的囊距长筒花A. grandiflora、细距组的细距长筒花A. patens和现在介绍的纳亚里特组的纳亚里特长筒花A. nayaritensis就是属内具有高脚碟状大花的全部物种了。

                        它在被发表前标本曾被误认为是囊距长筒花,不过就活体照片来看好像并不是很像嘛。
                        下面的几张图片来自https://www.inaturalist.org/observations/91247192
                        尽管还没有被他人鉴定,但是无论是形态还是产地都和纳亚里特长筒花的模式标本很贴合(纳亚里特州和哈里斯克州紧挨着嘛),我大胆认为它就是这个物种了。除此之外,我没找到其他任何这个物种的彩图,的确是非常少在人类世界面前展露其面貌的一个漂亮的物种。



                        因而也似乎没有被栽培,更不用说参与育种了。期待在遥远的未来能看到它更多的走进人们的视野。(因为真的很漂亮!)


                        IP属地:广东14楼2024-07-20 23:53
                        回复
                          7.流苏组 A. sect. Fimbriatae
                          其在长筒花属内的系统发育位置如图所示

                          组内仅1种:流苏长筒花 A. fimbriata

                          发表于1936年,分布于墨西哥西部。这个物种很有辨识度,花冠裂片边缘具有流苏状的锯齿,花冠下部裂片交界处通常有两个蓝紫色的斑块,有时伴随一些条纹;同时叶片光滑,每对叶片一大一小。





                          有栽培,但比较罕见,栽培难度未知。有人用于趣味性的杂交,后代很少,但是特点鲜明▼

                          总而言之是一个可爱的小物种,杂交后代也很漂亮,不知道后代是否强健。


                          IP属地:广东16楼2024-08-09 01:25
                          回复
                            放点杂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6-29 1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