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吧 关注:240,680贴子:6,852,002
  • 11回复贴,共1

驳《千顷堂书目》“避讳名姓”“唐鹤征”…等论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术界挺吴还是否吴的诸多观点和推论依据我大慨都系统了解过一下下,挺吴的多数是拿历史记录和文献检索到的内容来进行考证内在关联,现在的确还存在很多待考证的疑问,比如天启淮安府志上为何没写西游记 m分卷,也无法铁证其文属到底是什么,但大多还是算言之有物的。
而否吴派则是更多靠脑补,很多的推论都是经不起反复论证的,比如“千顷堂书目”说,比如李天飞之流的暴论,还有什么“避讳名姓”说,什么“赘婿”说,什么“太监“说,什么“唐鹤征”和“唐光禄”的关联说等等,这些都是经不起任何辩驳的。
如果用考证吴承恩的方式和标准去对待这些所谓的推论哪就更加堪称可笑,绝大多数连最为基本的逻辑性都无法保证。挺吴的拿不出“铁证”而否吴的更加容易被反驳,毕竟光靠臆断和话术是更加经不起检验的。
现在就相关论调再次进行“老生常谈”(其实讨论过太多次,但依然有人大肆宣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24 20:36回复
    1、《千顷堂书目》“地理游记”论调。
    此论调来源于1983年复旦大学张培恒。
    我们就按“严格点”的标准来看是否有问题。
    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一大堆错分文属的录入情况。
    有些录入著作是典型的看名字沾边就归在这类,根本就无校订过内容。
    卷八就是个大杂烩,什么文属的作品都有
    黎澄南翁梦录一卷
    黄衷铁桥海语三卷【粤东人。】
    释无尽天台山方外志二十九卷【字传镫,衢州僧,万历辛丑修。】
    陈性定仙都志一卷【道士。】
    去查查这些都是什么内容,都是多重文属的合集。
    《南翁梦录》一卷里更是一堆志怪异闻内容存在,根本就不是什么纯粹的“地理游记”类。
    而且在《千顷堂书目》卷八里面,还出现了兵志的《海寇论》等边论,边策作品
    还出现了二十篇灵异故事图志集的《台山灵异录》
    琼台山人庞栎,辑古今灵异图志二十余事,编成此书,看到没“琼台山人”书名里又有“台山”二字所以就想当然给放到“地理类”了,自己可以去查查看这则书条上下记录的是什么。
    这更加是和什么所谓的“地理游记”一点边都不沾不上的“灵异志怪”类作品。
    卷八还有不少的诗词歌咏作品,卷八这个所谓的“地理类”里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录入作品不是什么纯粹的“地理游记”但凡真自己去看过卷八又按书名条目查过内容的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地理类”就是一个什么都有点的多重文属类书籍的大杂烩。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24 20:37
    收起回复
      2025-07-31 00:06: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于《千顷堂书目》我继续提出问题,1645年南明倾覆,南京公私藏书散佚很多,黄虞稷大力收购,后经数十年搜集,藏书更富。
      至康熙十八年(1680年)入明史馆撰修艺文志时,《千顷堂书目》已基本完成。
      而同为闽地收藏书目有徐氏的《红雨楼书目》同样收录了《西游记》二十卷而我查过徐火勃编撰《红目》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左右。
      那么假定万历二十年世本刊出(根据陈元之序所书时间),也就是说1592年—1602,时间上本来就和世德堂本刊刻的时间十分接近,而且有说徐氏在1592-1601年间在外游历收集书文。
      《世德堂本》和《红目》的共同点都是,无作者署名,有二十卷分卷,取经佛门故事,刊刻时间和收录时间十分接近。
      那么明显徐氏的《红雨楼书目》对《西游记》的记录是远早于《千顷堂书目》的。
      而《红目》却把《西游记》二十卷明确分类到了第三卷子部的“释”类下面,和《神僧传》这类作品归在一起;这明显更不可能是什么“地理游记”类作品。
      《西游记》显然也不是什么纯粹的“佛门典籍”这更加证明了这在当时是被视为一本多重文属的著作。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24 20:37
      收起回复
        而且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里可是明确收录了徐氏《红雨楼书目》的,但又不按《红目》中的记录对西游记进行分类。
        而且关键还不标分卷数,而《红目》里明确是标了二十卷这数的,同样无作者署名一点也完全和《世德堂本》的情况符合。
        黄虞稷显然是连《红目》看都没看,直接去拿的《天启淮安府志》上的记录来录入的,不然在《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里怎么又会有那些和《天启淮安府志》上和吴承恩的生平记录同样的内容?
        所以这卷二十三里关于吴承恩的这些内容又是从何而来?
        这些内容只可能是照搬的。
        因为府志上《西游记》恰恰是没注明卷数的,但又写了作者吴承恩的名姓,而《红目》偏又没有作者署名,但又分了二十卷,这就是铁证黄虞稷有《红目》不用却去照搬的天启淮安府志。
        而且他还是只看了和地名沾了点边,就直接给分到卷八地理类里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24 20:37
        回复
          在吴承恩去世后,在陈文烛…等友人的帮助下收集整理了吴承恩“存稿”后由表外孙丘度分别于万历十八年和十四年后两次组织刊刻,如果真有这么一本“游记”为何不收录进选集里去?
          文人的“游记”可是正儿八经的“正统文章”根本不存在会被当时的文人看低的可能,所以这本所谓的游记作品“西游记”何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24 20:37
          回复
            而且还有说到文体属性问题,首先府志不会写明具体文属,这是十分正常的事,多数只会写某某人写了什么作品。
            具体到某作品到底是什么文体很可能是没有详细记录的,是诗、经、子、集这种通常的大类?
            还是具体到是记叙文分类、散文分类、小说分类、诗歌分类…?
            或者更加复杂是本具备多重文属的作品?这些在看过某作品的内容或者详细介绍之前是无法确定的,即便写明了是某某经,某诗、你才有可能一窥一二,但同样光看书名有很大不确定性。
            然后分卷的问题,通常只有被正式刊印成书才会分卷数,原始手稿和散稿通常是不用分卷的,而且具体分多少卷通常是由负责校订整理或者刊印的人来决定的,相同一本书经不同的校订者分卷也可能不同。
            事实上《千目》第二十三卷中对吴承恩的记录“射阳先生存稿”这同样是未标分卷的,
            而事实上丘度两次刊印,也只有“射阳先生存稿”和“射阳先生选集”其实都是同一本书。
            这更加证明了黄虞稷是照搬的天启《淮安府志》上的相关记录,不然黄虞稷为什么在卷二十三录入的“射阳先生存稿”是没有写分卷数的呢?
            因为天启《淮安府志》上这则记录上同样也没分卷数;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方框里那个字原本就丢了)
            《西游记》同样未标分卷数。
            而事实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本完整的“射阳先生存稿”明刻古籍,而且题跋什么的都完全正确,这可是有分卷的(四卷)
            这就说明黄虞稷大慨率根本就没有“射阳先生存稿”这本书,或者有这本书也从来没读过,不然不可能有这种错误发生,这是书目学中的大错误。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24 20:38
            回复
              @三元三品三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24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