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游离吧 关注:249贴子:29,296
  • 6回复贴,共1

并不纯洁的“山楂树之恋”

收藏回复


并不纯洁的“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号称表现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我看了这个称号后不由得苦笑一下:现在动辄就是“史上最”什么什么的,这“史上”也未免太匮乏了一点吧?这可不像是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国民的口气,倒像是历史肤浅的暴发户美国国民的口气。不过转念一想,如今就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阿猫阿狗都敢自称是“史上最牛”了,张艺谋如此自我标榜一下也还不算太过夸张,张艺谋固然很次,但毕竟还不算“史上最次”。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70年代中期以前的爱情故事:高干子弟老三,爱上了“走资派”的女儿静秋,静秋因此得了老三不少好处,从开始试探性的一支钢笔、一个电灯泡,到后来的核桃、开后门弄来的冰糖、以及游泳衣、运动衣、新款胶鞋,直到当时堪称巨款的100元钱等等,难怪有论者不无讽刺地将其称之为“一个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而影片的结尾,则俗的不能再俗了,老三得了白血病,撒手西去,静秋肝肠寸断,珠泪涟涟,等等。
现在要问的是:《山楂树之恋》真的表现了“纯爱”吗?
我的答丅案是否定的。首先张艺谋在在选择这个题材时,其动机就是不纯的。张艺谋说,他感到现在滥情的戏太多,床戏太多,所以要拍一部“纯爱”的电影。这段表白表明,张艺谋其实并没有被老三和静秋的故事所感动,他只不过是想通过逆向操作,通过取巧的方式来在市场上取胜。不客气地说,这并不算什么智慧,充其量是一种农民式的狡黠罢了。
导演的动机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像,一部电影的故事,如果不能感动导演本人,它又如何能够感动观众?这正好比一条小溪,如果从源头就被污染了,下游又如何可能纯洁呢?导演既然意在取巧,他就不会真正用心去表现所谓“纯爱”,而会只想着制造各种噱头来讨好/愚弄观众。
影片放映后的效果,也表明了张艺谋尽管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但却遭遇了电影自身的失败。记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待到剧情发展到一个最为“催泪”的情节:老三流着眼泪蹲下身来为静秋包扎脚上的伤口时,我身边的一位通常极易被感动的朋友俯在我耳边说“我一点都不感动”,而我的感觉居然和他一样。
不真实,不合逻辑,是这部影片硬伤。老三和静秋为什么相爱?影片完全没有交代,不过这个可以用“一见钟情”的老俗套勉强加以解释,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在相爱中守身如玉,不亵渎这份“纯爱”?
假如说,他们是执着于某种信念而这样做的,那我可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份“纯爱”了,但问题并不是这样的,从“电影的事实”来看,他们之所以压制住了冲动,并非是由于对“纯爱”的信仰,而是迫于外界的政治压力以及无知。
从影片交代的事实来看,他们的爱情之所以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外界巨大的政治压力——静秋的父亲是右派,母亲是走资派,但静秋本人又希望毕业后留校工作,所以,任何可能招致非议的行为,当然包括早恋,都必须绝对避免。只是如此一来,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假如没有政治上的压力,老三和静秋早就上床了,是不是这样呢?
顺便说一句,张艺谋对文革的理解是肤浅的,停留在概念化、脸谱化和三十年前伤痕文学的水平上。我们在影片中看到,静秋和她的母亲宛如生活在“敌占区”,始终面临着巨大危险,但他又不能解释何以静秋能够不“上山下乡”而幸运地留校?学校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政治背景复杂的人留下来工作?张艺谋显然忽视了,在他的讲述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假如政治真的是如此重要,则静秋不可能被留校,反之,既然静秋成功地留校了(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了不起的政治障碍),则说明政治并不重要。
张艺谋在影片中,还颇善于用看似不经意的“闲笔”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他刚刚用一个长镜头展示静秋和几个同学在舞台上表演“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直接切换到两个造反派在教训走资派母亲,静秋和一个同学满怀羞愤地躲在墙角观看的情景,这组镜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当然是文革既荒诞又愚蠢。



1楼2010-10-06 15:46回复
    性是爱情的一种升华


    4楼2010-10-08 01:21
    回复
      2025-08-21 10:41: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反对,除了打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个旗号让人有点不舒服之外,瓦觉得山楂树很不错。


      6楼2010-10-11 0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