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吧 关注:648,466贴子:18,226,125
  • 6回复贴,共1

全球卫星数据显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中:颜色由深蓝,浅蓝,到黄色,暗红,代表着PM2.5的浓度越来越高】


1楼2010-10-06 11:23回复
    黄河新闻网9月27日报道 想了解中国的空气质量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究竟如何,这里有一幅描述全球空气颗粒物污染情况的新地图,由加拿大科学家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数据绘制而成。结论:情况看起来不怎么好。
    中国东部工业区处于地图上红色程度最深的区域,表明这里的颗粒物浓度是最高的。这对那里的居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而如果你位于这片红色区域的正中心,想要呼吸到新鲜空气就得背井离乡,穿越千山万水了。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董科拉尔(Aaron van Donkelaar)和马丁(Randall Martin)利用NASA的卫星数据对全球范围的颗粒物水平进行了测量,他们认为无法找到有效的地面检测方式,即使有,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也存在缺陷。这幅地图发表在期刊《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
    


    2楼2010-10-06 11:24
    回复
      2025-08-14 13:06: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需要说明的是,地图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1年至2006年间。不过正如《华尔街日报》7月份所报导的,权威人士确认中国的空气质量非但没有继续改善,反而持续恶化。
      根据NASA刊登的文章,卫生官员说,微小的颗粒物能通过人体纤毛的防御进入肺部和血液中,引发慢性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和支气管炎。
      


      3楼2010-10-06 11:25
      回复
        流行病学家怀疑,空气中的某些污染颗粒,使得每年有多达数百万的人过早死亡。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地表空气污染检测器的缺乏以及其他现实因素,我们无法得到关于这种污染颗粒的具体数据,哪怕是粗略的统计数字也很难估算。这些有问题的颗粒物,被称为细颗粒物(PM2.5),它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约为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些小颗粒可以穿过人体正常的防御通道,渗透到肺部深处。
        为了弥补地表PM2.5测量手段的缺失,环境学专家希望利用卫星来提供一个地球全景图。然而,卫星仪器通常很难实现近地面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精确测量。问题就在于:大多数卫星仪器无法将那些浮于地表的和悬于大气层中的细颗粒物区分清楚。此外,云层也会遮挡卫星仪器的视角。还有明亮的陆地表面,诸如雪地,沙漠,和城市的一些中心区域,这些也极大妨碍了卫星仪器的观测。
        然而,今年夏天,卫星的观测视野略微变得清晰。因此,最新一期《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得以发表首张PM2.5长期观测的全球地图。加拿大研究人员,来自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该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港城市–哈里法斯,新斯科舍省)的Aaron van Donkelaar和Randall Martin将两台NASA卫星仪器监测仪器得到的气溶胶总量相加,并且与电脑模型计算出的气溶胶垂直分布量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这张地图。
        


        4楼2010-10-06 11:26
        回复
          他们的地图,显示了2001年至2006年PM2.5的平均值。它为这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细颗粒物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看法。然而,相对那些早已建立了完善地面监测网络的发达地区,这项新混合技术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更为精确的污染指数测量结果。
          不过,这张地图首次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PM2.5卫星测量数据,这些国家还从未有过对其空气污染水平的评估。
          该图显示,从北非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东亚的一大片区域,PM2.5污染指数相当严重。结合人口密度考量,它表明,全世界超过80%的人口正在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最小安全值,即每立方米10微克。美国PM2.5水平相对较低,不过中西部和东部一些中心区域的污染,依然清晰可见。
          “我们还要继续完善这张地图,但它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该地图的缔造者之一,大气科学家马丁说道:“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进行地表测量的地区,我们希望这些数据对他们能有所裨益。”
          


          5楼2010-10-06 11:27
          回复
            PM2.5健康影响的探讨
            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就算空气看起来纯净透明,可以肯定的是,你已经吸入了数以百万计的PM2.5颗粒。虽然这种颗粒人的肉眼不可见,但它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却无处不在,而且它们的生成机制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研究人员仍在努力量化PM2.5自然与人为产生因素的精确百分比,显而易见的是,这两种来源都对新地图中的那些热点区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说,大风在阿拉伯和撒哈拉沙漠区域卷起了大量沙尘。而在许多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比如中国东部和印度北部,有很多没有安装使用过滤装置的发电厂和工厂,它们在燃烧煤的过程中,产生了盈千累万的硫酸盐和烟尘微粒。机动车尾气也制造出相当多数量的硝酸盐和其他微粒。此外,还有农作物废弃物焚烧和柴油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煤烟颗粒,科学家们称之为黑碳物质。
            美国杨百翰大学的教授,流行病学家,及该领域世界领先的专家之一Arden Pope为我们解释道,城市空气中,人为产生的颗粒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天天呼吸着这些空气,同时这些粒子也让医学专家最为头疼。这是因为,较小的PM2.5颗粒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也就是鼻腔中的鼻纤毛。这些鼻纤毛在人体结构中起到一个相当不错的,筛选较大颗粒的作用。
            一些细小的颗粒能深达人体肺部,有些超细颗粒甚至可以渗透进血液,从而引发人体整个范围的疾病,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支气管炎,等等等等。美国心脏协会估计,仅在美国,被PM2.5颗粒污染的空气就导致每年约60,000人死亡。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PM2.5是一类可以造成人类健康隐患的粒子,研究者们还未成功地筛选出,该为此负责任的特定类型粒子。Pope教授谈道:“哪些类型的粒子对人体最为有害,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仍在争论不休,我们暂时还不明了,最具危害性的,到底是硫酸盐,硝酸盐,还是细微粉尘颗粒。“
            现有的最大症结是:PM2.5中各种颗粒混杂,而且经常还产生新的混合粒子,卫星仪器和地面监测仪器很难去辨别解析出其中的单个粒子。
            


            6楼2010-10-06 11:27
            回复
              致命“杀手”:危害极大,却极难防治较小的PM2.5颗粒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也就是鼻腔中的鼻纤毛,进入人体内部,引发人体整个范围的疾病。
              心脏病、动脉硬化:PM2.5颗粒极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PM2.5浓度越高,灰霾天气越多,发病率就越高,也降低患者的抵抗力。据美国心脏协会估计,仅在美国,被PM2.5颗粒污染的空气就导致每年约60,000人死亡。…[详细]
              肺部硬化、肺癌杀手:它们中有50%会沉积在肺中造成肺部硬化,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南京,直径在0.1到2.5微米的细颗粒浓度,在1立方厘米就超过3000个,最大的可接近1立方厘米30000个,是空气中颗粒物的“主流”。在这些可入肺的粒子中,包含着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多环芳烃等化合物,就是一种致癌物质,是造就肺癌的头号杀手。
              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粒径小于0.1微米的颗粒,称为“超细微粒”或“纳米颗粒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们经研究发现,在南京,直径在0.01到0.1微米的超细微粒的浓度是显著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南京空气中飘浮的大部分颗粒是可以留在肺部的,进入血液。这也是折磨哮喘和老慢支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详细]
              而要对付这个致命杀手,却有致命症结:
              杀手难辨:Pope教授谈道:“哪些类型的粒子对人体最为有害,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仍在争论不休,我们暂时还不明了,最具危害性的,到底是硫酸盐,硝酸盐,还是细微粉尘颗粒。”
              新的混合粒子:现有的最大症结是:PM2.5中各种颗粒混杂,而且经常还产生新的混合粒子,卫星仪器和地面监测仪器很难去辨别解析出其中的单个粒子。
              


              7楼2010-10-06 1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