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双语中国传统...吧 关注:4贴子:243
  • 0回复贴,共1

《重塑中国人文秩序》复核第256页至270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语翻译##重塑中国人文秩序##文化传播载体#今天的复核内容里讲了重塑中国人文秩序的着力点~~这里作者大大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谈个人修为。作者大大认为,这个问题是必须要回答,并且需要很好地说清楚的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个人修养的目的以后,才能真正搞清楚崇尚当前人文秩序的目标和方向,也才能使得每个个体从自身出发,由自发的言行习惯逐步走向自身的心理自觉。简而言之,古代中国把个人的修为紧紧地与国家、天下的太平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把个人的修为与其自身在社会上的价值认同相结合起来,把修为作为个体一切后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从普通的百姓角度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通过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修为,可以达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特别是衣锦还乡时,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在社会上触 法犯 罪者,则死后灵牌都不得入自家祠堂。这种以现世社会价值认同的方式,与个人修为的结果直接挂钩,使得个人修为的目的与方向,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对应起来了。今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说到了“持仁爱之源”~~在此扩展一下,什么是“仁”?在古代“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也泛指仁德和有德者之人。作者大大认为无论是“仁政”、“仁爱”、“仁慈”,亦或者“仁义”都不足以完整表达“仁”的全部含义。中国文字最早都是表象文字,即通过物化相关客体后进行地有机结合,以作为某个形容词或者动词。理解一个字的内涵,可以从拆字后,字的本源来理解更为准确。比如“静”字最早的表象,就是一只鸟站在树上,一动不动,意为“静”,即两个物化的物质加在一起表示一个状态。“仁”字拆分后,为一个人加两横,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就要顶天立地。而要培养出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对其进行锤炼,端正其看待社会的态度,锻炼其推动社会的技能,树立其对社会发展的担当,故所有对培养技能,引导智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付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我觉得作者的解读观点非常新颖,但细细想来,却又很有道理与深意,叫人难以反驳。小伙伴们是否同意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01 21: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