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心里有这样的正心,很难得,生起这颗心时,大概就会不自觉的去行菩萨道,有人认为必须生起慈悲心才会觉悟,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是准确的,可参考阿罗汉、独觉佛
只能以浅薄的理论知识和实修的经历来叙述,慈悲心并非人人都会有,相关经书上认为这是每个人具有的,人都会有悲观与乐观两面的存在,不过随着静心的内心审视,本以为自己很悲观的人,会发现那颗真心并不是这样的,当然它会渴望去成长,向往美好,这和慈悲心的表述有一些不同
我们每天所有的感受和认识,拥有这个想法的我不是真正的自我,真实的自己是觉察到那颗真心以后就会明白,在觉悟前,这些是不会改变的,乐观或者悲观,更像是骨子里的不会轻易去改变,慈悲心就是在这样真实内心是悲观的人,生起的正心,因此修行方向也会有不同,不同的迷和惑也会因为经历而变得更多,如果很悲观时,心里能觉察到自己的善良,这应该就是了
利他利益众生的事,不一定都是慈悲心的体现,内心乐观的人觉悟后也会去做,这两者在觉悟后,都会进入空性,悟到的因缘可能有所不同,不过都会有很多共鸣
看到有人一直去修慈悲心,如果心里觉察不到,这就如行有为法,因为无论怎么发愿内性不会有所改变,去以此行善事,也只得其表,我在曾经的修行之前,确实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入静入禅以后,发现这不是真实的自己,那颗真心并不悲观,所幸当时没看过经书,如果看了以后和别人交流过,可能也不会有后面的开悟体验
记录此文只是希望能对那些一直修慈悲心而无前进的人一些参考,生命是有尽头的,真诚的不希望每个人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一直做着表象的事,内心困苦异常,去做这些,不如去好好认识自己的内心,观察它的存在,如果心里有正心的生起,也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从而真正进入修行的大门
只能以浅薄的理论知识和实修的经历来叙述,慈悲心并非人人都会有,相关经书上认为这是每个人具有的,人都会有悲观与乐观两面的存在,不过随着静心的内心审视,本以为自己很悲观的人,会发现那颗真心并不是这样的,当然它会渴望去成长,向往美好,这和慈悲心的表述有一些不同
我们每天所有的感受和认识,拥有这个想法的我不是真正的自我,真实的自己是觉察到那颗真心以后就会明白,在觉悟前,这些是不会改变的,乐观或者悲观,更像是骨子里的不会轻易去改变,慈悲心就是在这样真实内心是悲观的人,生起的正心,因此修行方向也会有不同,不同的迷和惑也会因为经历而变得更多,如果很悲观时,心里能觉察到自己的善良,这应该就是了
利他利益众生的事,不一定都是慈悲心的体现,内心乐观的人觉悟后也会去做,这两者在觉悟后,都会进入空性,悟到的因缘可能有所不同,不过都会有很多共鸣
看到有人一直去修慈悲心,如果心里觉察不到,这就如行有为法,因为无论怎么发愿内性不会有所改变,去以此行善事,也只得其表,我在曾经的修行之前,确实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入静入禅以后,发现这不是真实的自己,那颗真心并不悲观,所幸当时没看过经书,如果看了以后和别人交流过,可能也不会有后面的开悟体验
记录此文只是希望能对那些一直修慈悲心而无前进的人一些参考,生命是有尽头的,真诚的不希望每个人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一直做着表象的事,内心困苦异常,去做这些,不如去好好认识自己的内心,观察它的存在,如果心里有正心的生起,也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从而真正进入修行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