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吧 关注:9,053贴子:104,255
  • 12回复贴,共1

《塑人塑己塑春秋——张充仁传》第八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内容之前有吧友发过没?没法过的话,我就尽量把这一章的全文发出来(不知道贴吧文字审核的情况怎么样)


IP属地:上海1楼2024-04-22 12:00回复


    IP属地:上海2楼2024-04-22 12:04
    回复
      2025-09-01 22:04: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八章 帮助画家埃尔热
      1934年春,张充仁离开圣安德列修道院没多久,就收到了陆征祥修士的来信,要他去见见《二十世纪报》(Vingtieme siecle)漫画周刊的主编乔治·勒弥(George Remi),对他刚着手创作的《丁丁在远东》的连环漫画予以协助,希望张充仁能详尽地向他介绍一些中国的真实情况。


      IP属地:上海3楼2024-04-22 13:05
      回复
        其中有这样几只画面:一天丁丁无意中发掘出一口油井,这时一个白人来了,他看了这口油井便对丁丁说:“给你5000美元,收购你的油井。”另一个白人说:“我出1万美元买这口油井。”后来的几个白人一直从25000、50000、加价到10万美元,但丁丁说:“我不是这口油井的主人,它属于住在这个地区的黑脚印第安人。”白人找到了印第安人的首领,傲慢地对他说:“给你25美元,老家伙。......半个小时之内,你收拾东西,离开这里。”1小时以后,白人的军队就开进来了。丁丁是同情弱小民族,提倡和平,反对战争的。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有许多话是不好讲的,就是讲了孩子们也听不懂;于是画家借着小人、小狗的口,将话语直接从这些漫画人物的嘴里说出来,向孩子们灌输一些人间的真理,让他们永志不忘。


        IP属地:上海5楼2024-04-22 13:07
        回复
          1930年,当埃尔热第一本连环画《丁丁在俄国》的故事讲完之日,他和报社为了测验他这作品在儿童中是否产生影响,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段启事,说丁丁将要在5月8日从俄国乘国际列车回来了,还详细地写明丁丁下车的地点和时间。这一天埃尔热带着一位化装成丁丁的小孩,到离比京布鲁塞尔约40公里的鲁汶车站乘上了国际列车,“丁丁”的头发梳得高高的,穿着蓝色的上装,套上红皮靴。半小时后,当埃尔热领着“丁丁”走出比京火车站时,真是人山人海,孩子们大声叫道:“看呀。丁丁,丁丁回来了。”“丁丁”把许多汽球发给前来欢迎他的小朋友们,“丁丁”上了一辆敞篷汽车,好几千人追随着汽车一直送到《二十世纪报》报馆门口。这天来欢迎“丁丁”的,不仅是比京布鲁塞尔的小孩,还有许多外省的孩子,特地乘火车赶到布鲁塞尔来欢迎他。1931年开始,埃尔热的第二部连环画故事《丁丁在刚果》发表后,当他和“丁丁”回到比利时时,居留在布鲁塞尔的黑人,特地为“丁丁”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1932年开始埃尔热发表了《丁丁在美洲》,当埃尔热和“丁丁”从美国回来时,盛大的欢迎会在比京圣波利法士中学举行,真是盛况空前。颇有意思的是有一位住在纽约的太太写信给作者说:“这次丁丁到美国,可我没有看见,感到非常遗憾,我希望丁丁最近能再去美国,关于丁丁的费用一概由我担负,并请工工能住在我家里......”还有一位太太写信给埃尔热说,她的儿子要和工工一样的衣服,可她缝来缝去总不像,她责问作者为什么不把丁丁的裤子弄得整整齐齐,别老是像这样没有烫好。在一般小孩的眼中,丁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知道丁丁固然是虚构的,然而丁丁不正是作者埃尔热的化身吗?


          IP属地:上海6楼2024-04-22 13:07
          回复
            第一节初见埃尔热
            1934年,埃尔热的《丁丁在美洲》发表完毕,《法老的雪茄(丁丁在埃及)》也编绘完工,接着开始创作《丁丁在远东》,这是以中国上海的租界为背景来画,以当地一家鸦片烟馆蓝莲花的店名作为书名的。5月1日(星期日)张充仁持陆征祥修士的介绍信,欣然去见埃尔热。张充仁见到埃尔热时,他的《蓝莲花(丁丁在远东)》刚开始见报。出乎张充仁的意料,埃尔热竟和他一样年轻。当时,他正在写字间里工作,特大的写字台上紊乱地堆着纸稿、颜料、画笔。埃尔热见到张充仁感到非常高兴,他对张说:他想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希望张充仁能告诉他一些中国的人情风俗,生活习惯和有趣味的故事。埃尔热长着一张瘦长的脸、两只灵活热情的眼睛,他的态度极其和气诚恳、没有丝毫傲慢习气,他的嘴唇打着皱纹很干燥,讲话显得有点吃力,张充仁想他是很用功、很辛苦的,虽说他们是初次见面,但让人心里感觉着一种对友谊的向往。他给张看了几张已准备交付报社制版付印的画稿;谈到了当年他带着“丁丁”走出火车站,受到孩子们欢迎的盛况;讲到了圣安德列修道院陆征祥修士对他的指点。埃尔热告诉张充仁,当他宣布他计划将丁丁送往中国之后,曾收到陆征祥修士的信,陆修士对他说:“你将派丁丁到中国去,你的目的是要密切中国和比利时的关系,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但你得小心,要是你一开始就丑化中国人,那你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你很可能给他们拖条辫子,然而多少年来,中国人已不再留辫子了,辫子已成了奴隶的象征。”接到信后,埃尔热随即前往圣安德列修道院,拜见陆征祥修士,陆修士把张充仁在比京学习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叫他直接和张充仁联系,所以他俩不用再自我介绍,就一见如故地谈开了。


            IP属地:上海7楼2024-04-22 13:23
            回复
              有关张充仁和埃尔热认识的另一种说法是张先生是通过鲁汶大学负责指导中国留学生的戈赛神父(Pere Abbe Gosset)的介绍才认识的;当戈赛神父得悉埃尔热将派丁丁到中国去时,他写信给埃尔热,在信中提醒埃尔热说:“如果您想采用西方人表现中国的传统路数:如果您想给他们添上一条清朝时期的辫子,一条代表奴性的辫子;如果您把他们刻画得狡诈和凶残: 如果您要展现‘中国的’酷刑,那您将残酷地伤害我的学生们。所以最好要谨慎一点,多了解情况。”埃尔热虚心听取了他的意见,并请他介绍一些中国留学生。不久,戈赛神父推荐了一位品学兼优、学美术的中国留学生,他就是27岁的张充仁。但在张先生的自传中却只提到陆征祥修士。在事隔48年后的1981年3月,在比国的电视节目“焦点”(Point Mire)中,这位已经老迈的戈赛神父坐在张充仁和埃尔热中间,三人一起出现在节目中,并介绍说这位老神父就是他俩的介绍人。事实上陆征祥修士和戈赛神父都是他俩的介绍人,因为陆修士在修道院隐修,外出不便,就拜托负责中国留学生的戈赛神父就近关心此事。当时在比利时皇家美院学画的留学生有5位,因为张充仁从小在耶稣会传教士处学习法文,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且对法文深有研究,对-一些法国名著更能背诵得朗朗上口;同时他在马相伯老人处受到的文化熏陶,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和哲学基础,这些都有利于和埃尔热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所以两位修道士都先后推荐了张充仁。
              埃尔热熟悉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许他们都是青年人的缘故,谈得更是分外投机。原来他们是同龄人,埃尔热只比张充仁大3个月,他俩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小喜欢绘画,在教会学校读书,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只是埃尔热出道得更早,他18岁高中毕业后,就到《二十世纪报》工作,而张充仁在21岁时才进《时报》,他俩都在摄影室当过学徒,都做过插图画家,都负责编过画刊;不同的是张充仁以后进了美术学院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而埃尔热则完全依靠自己的天才和勤奋、努力自学成才。他俩有着共同的信仰、相似的兴趣和经历,这使他俩很快互相信任,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


              IP属地:上海8楼2024-04-22 13:24
              回复
                埃尔热坦诚地对张充仁说:“我要让丁丁到中国去游历,但缺乏图像和文字资料,这事就没法做,你是否可以提供我一些参考材料?”张充仁回答: “我不是一个小说家,也不是个连环画家,从来不曾想过要编造一个什么故事。但我认为无论描写哪一个故事,文字的、图画的,故事的创造不能凭自己的幻想,要以许多事实为依据,要有一个事实背景,进而加以美化、艺术化才好。否则,幻想臆造的东西再好,甚至很能吸引人,但等到人们发觉这内容完全是个人杜撰的,那么这书的价值就小了。”埃尔热听后兴奋地说:“你有这个意识真是了不起呀。以前我出版的《丁丁在俄国》、《丁丁在非洲》、《丁丁在美洲》和《法老的雪茄(丁丁在埃及)》等4本书,我自己创造、幻想的多。你这么一讲,我今后要凭事实创作。我现在让我的丁丁到中国去,但我不曾去过中国,叫我凭什么事实写呢?”张充仁回答说:“这个事情我来负责,你别急,听我讲。讲我所看到的东西,讲我知道的趣事,讲当前中国发生的和我所知道、想到的事,一桩桩讲给你听。”埃尔热听后连声说好。张充仁在1934年5月1日的“留学日记”中记载道:“埃尔热为《二十世纪报》绘星期画报,欲取中国材料,索余帮助.....余欲尽力而为。”因为当时欧洲民众大多数受义和团之乱后西方舆论的的影响,对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非但一无所知,还误认为中国人“开化晚”、“野蛮”、“好斗”,男人留长辫子、长指甲,女人缠小脚,喜欢吃燕窝(Nid d'hilondelle,法文直译为燕子的巢,即将小燕雏全部杀尽)和竹笋(Bambou,法文可译成竹子,能咬竹子的牙该有多厉害),而河里还漂着随意抛弃的婴儿......,埃尔热睁圆了眼睛问张该怎样介绍中国?张充仁顿时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后来张充仨在1990年出版的法文版《张在蓝莲花的故乡》中这样说:“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这可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IP属地:上海9楼2024-04-22 13:26
                收起回复
                  2025-09-01 21:58: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初次交谈中,张充仁告诉埃尔热:在义和团时期,中国人也以为所有的洋人都是坏蛋,洋人杀害了他们的祖父、祖母。通过交谈后,双方才领悟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是坏人,而是因为不同种族、国家的人民之间互相不了解。两位同龄的青年画家,谈得越来越投机,从上午谈到傍晚、再谈到万家灯火时分,两人随意聊着,深感相见恨晚。事隔66年后的2000年,法国作家努马·萨杜尔(Numa Sadoul)在其出版的埃尔热访谈录《丁丁与我》(Tintin et moi)中,记录了埃尔热的谈话:“在创作《蓝莲花》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以前,对我来说,中国不过生活着一些似人非人的‘居民',他们长着蒙古褶的眼睛,凶残无比,吃燕窝,留辫子,将小孩子沉河..... 我受到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形象和记述的影响,那些东西侧重描写黄种人的凶残,这对我影响很大。在丁丁和张充仁的对话中,我发现了一种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种责任。从这时候起,我开始查阅资料,开始关注丁丁要去的那些国家和当地的居民,这才对得起我的读者:这切都是因为遇到了张充仁。因为他,我更加懂得友谊、诗歌、自然.....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小伙子.....他让我发现和爱上了中国诗歌、中国文学:‘风骨’,灵感之风,意象之。对我来说,这是一大启示。”埃尔热还说:“他认识了张充仁,启发了他的创作潜能。”努马·萨杜尔写道:“在此之前,按他本人的说法,埃尔热还什么也不是.....一个有着决定意义的相遇:和中国青年张充仁的相识。这位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帮助埃尔热认真地了解其主人公要去游历的国度,他为丁丁的作者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作者本人也更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职业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24-04-22 13:27
                  回复
                    第二节中国的真相
                    为了创作好《蓝莲花》的故事,张充仁和埃尔热相约每周六下午在一起工作,张充仁开始对埃尔热详细地讲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人的生活状况,讲起了中国受到日本侵略后的处境,引导埃尔热去了解、研究和发现真实的中国。他讲日本人对外宣传说: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它没有宪法、没有治安、无组织、无秩序,南方打北方、北方打南方,一片混乱,远东地区的不太平,都是中国引起的;而日本是进步的,日本是为了把中国的事情弄好,使老百姓好安居乐业,使四万万中国人有饭吃,才进入中国的,中国太平了,外国就好做生意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张告诉埃尔热,这是一种殖民主义为自己侵略行为找的借口。日本人到中国并不是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是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是地地道道对中国的侵略!张充仁在上海《时报》馆工作时,在虹口北四川路一带,他曾亲眼目睹日本人贴在墙上的传单,用中文写着:“我们是一等强国,你们是冷血动物,只有五分钟热度,将来定作亡国奴!”还有一张传单这样写道:“中国人是个吃油的民族,我们只要把你们东北的油拦住,你们中国人就活不了了。”原来日本人早就唾涎东北,他们深知东北土地肥沃,盛产大豆,日本人将我国东北的大豆,装轮船经天津运到日本,再销往世界各国。那时人们已经发现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极高,仅次于肉类,大豆在世界上的销路已完全打开,而东北每年丰收的大豆,大部分给日本人装走了。中国南方和中原地带所需要的豆油,只能靠木船装载沿海南下。那时东三省督军张作霖组织船队从营口装货乘北风南下,木船虽小但整个船队足有几千只船,给日本人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张作霖还办军工厂,自造枪炮,很有些实力,日本人真是恨透了,就把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给炸了,张也被炸身亡。事后不久就发生了“南满铁路”事件,日本人自己炸毁了中国的南满铁路,反而倒打一耙,诬赖中国军队破坏,遂于1931年9月18日夜挑起战争,3个月后,把中国东北三省2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000万同胞,以及无穷无尽的宝藏,沦陷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张充仁对埃尔热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我们从不妨害他国,也不愿被别国侵略。所以现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是日本人处心积虑想吞并中国所造成的。我跟你讲了这些,我觉得真有许多话好讲,有许多画好画。”
                    细心的读者看了上述记载可能会问:张充仁是在1931年离开上海的,“九·一八事变”时,他正在赴欧途中,他离开祖国已经3年了,只身在外的张充仁,怎么会如此了解国内的情况呢?原来所有这些资料大都来自陆征祥修士的介绍。他在“九·一八”后撰写了《在天主教道理下评判之“满洲国”》等文章,以大量事实揭露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阴谋和罪行,其中包括“南满铁路”事件的真相,这为张充仁对《蓝莲花》的构思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IP属地:上海11楼2024-04-26 15:27
                    回复
                      感谢楼主,这篇文章太好了,有时间的话能不能继续发?让我们这些丁丁迷多了解一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5-05 23:13
                      回复
                        埃尔热听了张充仁的详尽介绍说:“你说的这些情况,我们欧洲人是不知道的。”通过张充仁不断的介绍,埃尔热逐步了解了日本与中国冲突的真相,使他对中国产生了全新的想法。丁丁到中国去,他将亲眼看到中国人的友好和善良,以及日本人制造的种种矛盾和侵略行径。他俩商量好,先由埃尔热编好故事给张充仁过目,修改后由他起铅笔画稿,再交给张充仁修饰(包括画面中中国的街道,人物和必要出现的中日关系等)。此后,埃尔热每完成一张画稿,便来电相约。他是个十分认真的人,再小的问题非经明白,决不动笔。他俩每星期相会一次,如有需要临时由埃尔热电话通知。当时张充仁的学习也很紧张,但是他还是全身心地投人了《蓝莲花》的编绘工作。


                        IP属地:上海18楼2024-05-06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