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总结一下上述请教和探讨的过程:
对该病例,我认为是外邪内饮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吧主认为是已经陷入阴证的真武汤证,fengzhu11111认为病入少阴,故按脉浮脉沉选择相应组方。
两位老师观点的共同点是:1. 饮病。2. 阴证。
两位老师投入中医的热情、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我百倍,对中医的理解更是我连他们足迹的灰尘都见不到,所以从理智上我应该听两位老师的。可惜我尝试汲取两位老师的观点,还没法使我的思路圆融起来。可能fengzhu11111老师费了这么多精力跟我解析,而我还不能转过弯来,还长篇大论的说出自己的诸多观点,这实在不是好的学生应该有的,对此老师或许着实有些恼火吧😊,其实我尝试跟你探讨有关中华文化的方向性问题的时候,也有那么一丝的无语的感觉,不过我深深的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路,有些话确实要选择合理的对象才能说。
没法让自己的思维圆融起来的原因:
一、对何为阴证的理解。
因为我实在分析不出转入阴证的任何条件,病人平时是否体弱,是否阳气虚衰?是否有亡阳的情况?有没有从太阳少阳病转向三阴病的过程?
我分析不出。
二、微妙的地方:躺着无汗,坐着出汗
这是服用一次小剂量的汤剂之后出现的,是因为剂量太轻之故。发现剂量太轻,马上让病人二服,就取得了非常迅速的效果,药到汗出病退。
可惜上面两位老师都不认为该病例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否则,我觉得该现象,对分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理病机以及分析组方本身都有良好的意义。
服用小剂量汤剂之后,明显药已经起作用,但是药力不够。人体正处于“汗欲出不出”,病邪欲排不排的微妙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恐怕很难遇得到——我私下认为这是很难得的实践经验(可能是我幼稚吧,毕竟少见多怪)。
也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所以我带着很大的热情在这里把我遇到的这个病例说出来,并详加说明我自己浅薄的想法。
分析“躺着无汗,坐着汗出”,涉及到:
1、汗的来源和出汗的机制
2、汗是不是由阳气推动才能排出体表?
3、有哪些脏腑在起作用以及起什么作用?比如肺脏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脾胃呢?心脏呢?
4、水饮是怎样影响出汗的。
(1)“躺着无汗,坐着汗出”,意味着,至少在服药后,汗的来源不缺。所以只能是水饮影响了汗排出体外的过程。
(2)该病例是“心下停饮”,水饮在胃部或附近。在胃的里面(肯定有)?在胃粘膜和肌肉组织?在胃的附近?比如胃与肺之间有没有水饮?
(3)人躺着,无非是水饮会往上:比如本来水饮在胃的底部,躺着就会走到胃的上半部分。比如本来在胃的附近,躺着就会往上走影响到肺。
(4)胃里面的水饮走到胃的上半部是否会影响到出汗的机制?
(5)胃外面的水饮走到肺脏,是否会影响到肺脏的功能,肺脏好像主卫气吧?是否与出汗有直接关系?
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我确实很难想通,很难使我自己的思路圆融或者自圆其说。
哪怕尝试汲取两位老师的观点,还是不能让我的思路圆融起来。
先把这些问题放在这里吧,如果有网友能够讨论一下最好了,如果没有也就算了。反正我平时也不思考中医的问题,先把问题放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