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车吧 关注:818,023贴子:28,199,118

【键盘讨论】山地车正在变得更重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论是吹毛求疵的上秤山马党,还是不服就干的实战冲山派,各位挑选器材的时候几乎都多少会看一眼:这玩意儿多重?(疯狂坠山分子除外——“强度即正义”)。作为一名合格的键盘车手,lz那近年来的山地车产品趋势重发现了一个趋势:XC以上,DH以下的车型正在变得越来越重。举个例子,lz本人的17款 铝合金GIANT TRANCE 275 m码原厂配置,带mg1踏板重13.8kg;可2022年的Pinkbike product of the year: Trek Fuel EX 9.8 gx 碳架碳圈碳把碳座弓,不带踏重达14.5kg。直接原因很明显,现代山地车已经变得非常强壮,能力较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那其中的深层次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大家不妨畅所欲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07 15:04回复
    【1】故事还得从2012年的秋天开始。彼时Shimano如日中天,m820 Saint套件还是名副其实的新品,传奇的m785/m675(XT/SLX)套件也刚刚发布。SRAM的x5x7x9则是夸的人多,用的人少。当时的最新技术?30速传动(双盘都还是新奇玩意儿);32mm避震管径(30mm的马尼托也非常常见);100/135QR开档规格(桶轴是什么东西?你是速降佬吧);当然还有26寸轮径。正是这个时候lz抛弃了因为刷楼梯头管裂了三次又焊了三次的小折(10公斤左右)和看起来就没有逼格的邦德富士达(13公斤),买了人生中第一辆稍微正经的山地车——Giant ATX PRO自组,采用32mm管径的神叉和m430 27速套件,重12.5公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07 15:08
    回复
      2025-08-01 16:27: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这辆ATX PRO lz骑了六年,这六年间出现了很多对重量影响很大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EWS赛事的流行。由于当年其性质与AM玩法高度类似,各大厂商纷纷将自家的AM产品作为参赛战车。这直接导致了all mountain变成了一个“复古”的叫法,Enduro开始走向前台,并逐渐自成一派。随着EWS赛事的愈加凶险,比赛规则又要求选手比赛中途不能换车,选手们纷纷要求厂商退出更加强壮的产品:更强更稳的车架,更强的碾压通过性,更顺滑的避震系统,更大的传动齿比,Enduro自行车因此变得愈发强壮与沉重。赛场外,经过包括Trek, Specialized, Niner等厂商数年的几何探索和营销宣传,29er逐渐摆脱了难操控的标签,首批口碑较好的29er开始出现,例如SJ和Jeffsy,更大的轮径无疑增加了系统重量,同时人们发现低趴长几何貌似是解决操控问题的不二法门,车架开始变得更长更大,为了保证强度与刚性,也变得更粗壮,BOOST规格也被提出。SRAM 1x系统横空出世,砍掉了前拨和一片前链轮,降低了重量和操作复杂度。避震方面管径一路狂飙,30、32、34、35、36、38,大即是强,其他的什么都见鬼去吧。终于这个时候,lz换车了就是上文中的老Trance,BOOST规格,FOX 34,即便是配备了G家原厂那重得离谱也强的一批的轮组,整车也不到14公斤。lz对此很是满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07 15:10
      回复
        【3】又是六年过去了,现代山地车已经变得强得可怕。特别是最近发布的140-150mm级别的全能林道车,重量让lz甚至觉得既然enduro已经变成mini-dh了,那林道是不是也变成mini-enduro了?这类车普遍配备了一切大家喜闻乐见的特征:超长的前三角,粗壮的管型,下管储物,内埋导管内走线,外置油壶避震,坚固的高抓地力外胎,超长行程的升降坐杆。而这一切的代价只有一个:更重。这样的取舍值得吗?更重的车架换来了先进的几何和很高的强度,配合普遍更为渐进的避震设计,只要车手技术到位,我毫不怀疑这些车是可是在山地车公园乱飞的,这是我的老Trance做不到的(虽然它不是被称为打底王的14款)下管储物在车架关键的位置开了一个大洞,所以必须在其他位置加以补强,这带来了100到200克的额外重量,但是让车手可以很方便的放一些小东西在里面,逼格也更高。内埋导管走线就不说了,技师和喜欢自己动手的车手福音,但导管也是有重量的。更重的外置油壶则为避震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布置阻尼油路的空间,创造了高可调性的避震产品,至于更多的阻尼油带来的更好的阻尼一致性,我个人认为这是绝大多数车手感觉不出来的。我就不信了,除非你真的能在公园不知疲倦地一趟又一趟地坐缆车,或者运气不好恰巧骑了一个22-23款的FOX X2, 真的有人因为阻尼油过热干爆后胆的吗?更粗的内管和衬套重叠则在高负荷场景下形变更小,带来更丝滑的避震体验,顺便增强了转向精确性。而更强的外胎,作为对骑行体验影响最大的部件之一,则大幅增强了车手的控车信心,让我们在全速冲过碎石区时不用太过于担心划破脆弱的胎壁,在撞到棱角时不用过于担心蛇咬挤压漏气,大力压弯也更少地经历外胎脱圈。最后则是堪称革命性技术的升降坐杆,动辄170mm以上的行程为车手们带来了宽敞的座舱活动空间,同时对坐杆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否则因为坐杆夹的夹持力和车手体重导致内管形变,致使升降不畅可靠性降低。越来越多的厂商转向了31.6和34.9的坐杆口径,这又增加了100-200克的负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07 15:11
        收起回复
          首先你举例的这俩强度就不一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07 15:11
          收起回复
            【4】未来是怎样的?现在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我想可能有点:去年canyon厂队的两位车手开始骑全能林道车Spectral征战EDR 同时更多的女子组车手回归FOX 36。就连lz自己也觉得这对快被磨完了的脆皮世文nobby nic外胎并不需要更厚重的胎体,只需要更多一点的抓地力就行(也许是因为lz骑得不够狠,还没到长体重的年纪)。尽管通过简单的初中物理我们知道理想情况下,一小时内匀速爬升同样的高度,系统重量每增加一千克,我们只需要多付出大概3瓦的功率。但是真实骑行感受告诉我们问题绝非如此简单。我们是林道车手,我们并不想当KOM,但我们也不能一直匀速爬升,我们需要在树根与回头弯之间闪转腾挪,我们要越过障碍,我们需要重心转移。重量在自行车的机动性方面的影响比较明显,更轻更强也是一切关于速度的体育运动的终极追求。未来行业如何发展lz并不知道,只知道这辆总被嫌弃的老Trance总能给我带来快乐。固然最近的整车重量趋势令lz略有失望,但在当前整个行业面临复杂供求关系的当下,关于如何选择下一辆车的问题,lz的想法是:骑车是为了快乐,数字也许真的不是一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07 15:11
            回复
              声明版权(笑):所有文字来自楼主ZJT在路上©️2024,首页图来自flowmountainbike, 最后两图来自NSMB.其余图片来自楼主本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07 15:26
              回复
                【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07 15:28
                回复
                  2025-08-01 16:21: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确实变得更重了,随便说几点我的看法。
                  第一,厂家在研发下一代产品时往往根据目前的比赛情况来确定产品强度,众所周知,目前山地车比赛的强度在不断变大,总体上朝着短时间、高强度的趋势发展。各种高难度赛道设置对车辆整体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受限于物理规律,车辆本身减重空间很有限,一些牺牲强度的超轻配件厂家不敢用。
                  第二,刹车系统的升级也不利于车辆减重,曾经160碟片用于xc赛已经够用了,而随着比赛强度的增加,碟片直径、厚度,刹车重量,也在不断提高,2.0甚至更厚的碟片带来了更好的刚性和高温稳定性,更大的活塞总面积和推油量确保了选手的信心。
                  第三,轮组和轮胎才是重量增长大户,随着比赛强度的不断提升,plus规格的轮胎开始大规模流行,轮组内宽也在不断加宽,2.6、2.8甚至3.0英寸的车胎重量都高达1000多克,且要灌注更多的自补液来维持气密性。
                  第四,目前各类山地车的几何都变的越来越松弛,xc车辆整体已经前些年从71-69的头管角度转为68-66的角度,前伸量增加,拖拽距增加,整车轴距正在变的越来越长,这种种改动对于下坡都是极其有利的,越来越多的下坡路段也让厂商对重量变的不再敏感,而专注于提升车辆整体性能和强度。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3-07 15:38
                  收起回复
                    不如自己减个20斤肥肉,相当于车子-6kg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07 15:46
                    收起回复
                      轮胎太沉了,两条玛吉斯的dd加一起就得接近五斤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07 15:58
                      收起回复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以前的enduro重量普遍在14到16之间,现在,轻轻松松超15,甚至干到17+(没有,我真没有说polygon重)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二:一来,29的车轮更重,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1.5kg以内的铝轮了,以前是有的。二来现在的车前三脚更长,用料更多。三来前两者带来的问题就是现在的车更大,所以更重也正常。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3-07 16:03
                        收起回复
                          升降坐管、外胎、更复杂的悬挂结构和造型是增重的关键,至于其他地方增重不明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07 16:25
                          收起回复
                            轮径变大,车架变长,电变电池,车架储物,升降坐管,全是增重项。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3-07 16:50
                            收起回复
                              2025-08-01 16:15: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3-07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