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摘录的文章,原出处找不到了,不过想必作者不会在乎,更多是让股民朋友追根溯源,辨真识伪。
股灾周而复始,连绵不断,根本原因就是融资市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关严重偏向券商、上市公司、各路股东上市和套现的制度设计。重大的制度不公如下所列:
1,两创板Ipo方面,第五套估值体系是否废除或实际上不再执行。第五套估值体系是非财务指标,凡符合第五套估值体系的公司,就一定符合前四套估值体系的一个;凡不符合前四套估值体系的公司,只要“工作到位”,套在第五套估值体系上,就也可以上市。这样,上市就没有了门槛,那些尚在孵化期或亏损得一塌糊涂、行将倒闭的企业,就可以据此顺利上市了。资本市场成了濒死企业的财务救助站。
资本是宝贵的资源,为什么要滥采滥伐?资本市场是最讲究公平正义的,为什么要允许大肆倾泄垃圾,恣意劫掠财富?以投资者为本重塑资本市场,就是要彻底废除这些显失公平正义的制度,实现生产关系的革新。
该制度目前尚无任何改变迹象。
2,发行速度。股灾一来,在市场逼迫下,监管会声称发行速度“适当放缓、科学把握”。而市场情绪一旦稍有好转,ipo就会立刻加速。
数据显示,2023年有超过40万股民销户离场,创下世界之最;清盘基金的数量也达到了256只,位居世界第一;新股发行313只上市,融资额为3564亿元人民币,两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在A股涨幅方面,却是倒数第一。
一年的时间A股市场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堪称威武!
为什么IPO不能暂停呢?明面上的理由是创投基金需要顺利退出,企业需要融资发展。但骨子里不能说的原因却是,大量有职有权有来头的影子股东潜伏在战投队伍里,他们急于上市套现,急于收获暴利。封建帝王尚知“休养生息”,监管部门为了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宁愿股灾深重,宁愿股市丧失融资功能,也不愿让股市喘口气。
3,询价制度,“三高发行”情况是否持续。目前靠窗口指导,稍有降低。但相关制度根本没有改变。
询价制度是一级市场投资者攫取利益的生命线,是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漏洞。限售股上市即可融券卖出是令人发指的“三高发行”的内在动力。“三高”发行不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而是一级市场利益集团操纵的结果。
4,融券与转融通是否停止或有实质性收缩。转融通制度毫无存在必要。
2023年末,监管部门限制了融券做空,但只限制大股东或实控人的股份;券商跟投和基金战投股份在上市挂牌前六天不得用于融券做空,第七天依旧可以高价融券卖出所投股份。
2024年1月29日,限售股融券暂停,转融通改为T+1。
禁止限售股融券做空,很可能会抑制三高发行,不利于一级市场投资者攫取利润,因而只是“暂停”。未来新股发行不畅时或可恢复?这真是头疼医头。
转融通实质上是在给大股东或战略投资者持有的、过了限售期但又不便于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的股份,提供另一种套现途径。后来扩大到限售期的股份也可以转融通,实在荒唐透顶!
第一,转融通业务由证金公司独家经营,而证金公司是直属于证监会的,其股东是沪深交易所。证监会有必要亲自下厨吗?
第二,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持有的股份,目的是保持控股地位,维护公司长期稳定运行。允许其股权转融通,则是对这一核心目的的瓦解,既要控股地位,又要减持套现;既要长期战略投资,又要短期投机,好处占尽!同时,转融通还加剧了公司股价的波动,助长“上市就是为了卖公司”等恶劣现象。
第三,转融通促使期指功能变异。一方面扼杀了固有的套保,另一方面使期指彻底沦为做空工具。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股份,通过期指套保完全可以对冲股价波动风险。现在,容许所持股份转融通,一些机构就可以一边在期指做空,一边融券做空,进行期现双杀双收。期指的套保功能彻底丧失了,沦为一个专门的做空工具。在我国,由于融资市的定位,解禁股套现规模非常大,股市高度承压,具有天然做空的势能,转融通和期指的结合,就成了股灾的罪魁祸首。
证金公司有必要抓住转融通来投机取巧/巧取豪夺吗?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如果确实需要资金,可以质押贷款,也可以协议转让;为避免股价波动,还有期指可以对冲。所以,废除转融通,势在必行。证金公司要么关闭,要么转型到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营、强制退市赔偿制度的执行、平准基金的运行等方面来。
5,减持套现力度。目前没有具有改革意义的限制性措施。
市场公开呼吁,分红额达不到融资额之前,所有来自一级市场的股权不允许减持;分红额达到融资额之后,每年减持套现的金额亦不得超过每年分红额。就算如此规定,实际上还是不公平的,因为分红额的一大部分会被大股东拿走。自己给自己分红,还可以减持套现,对二级市场当然不是公平的。
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上市就是为了卖公司等现象,不是资本的合理重组,亦无关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是一种财富诈骗和掠夺,是市场法制化监管缺失的恶果。
股灾周而复始,连绵不断,根本原因就是融资市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关严重偏向券商、上市公司、各路股东上市和套现的制度设计。重大的制度不公如下所列:
1,两创板Ipo方面,第五套估值体系是否废除或实际上不再执行。第五套估值体系是非财务指标,凡符合第五套估值体系的公司,就一定符合前四套估值体系的一个;凡不符合前四套估值体系的公司,只要“工作到位”,套在第五套估值体系上,就也可以上市。这样,上市就没有了门槛,那些尚在孵化期或亏损得一塌糊涂、行将倒闭的企业,就可以据此顺利上市了。资本市场成了濒死企业的财务救助站。
资本是宝贵的资源,为什么要滥采滥伐?资本市场是最讲究公平正义的,为什么要允许大肆倾泄垃圾,恣意劫掠财富?以投资者为本重塑资本市场,就是要彻底废除这些显失公平正义的制度,实现生产关系的革新。
该制度目前尚无任何改变迹象。
2,发行速度。股灾一来,在市场逼迫下,监管会声称发行速度“适当放缓、科学把握”。而市场情绪一旦稍有好转,ipo就会立刻加速。
数据显示,2023年有超过40万股民销户离场,创下世界之最;清盘基金的数量也达到了256只,位居世界第一;新股发行313只上市,融资额为3564亿元人民币,两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在A股涨幅方面,却是倒数第一。
一年的时间A股市场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堪称威武!
为什么IPO不能暂停呢?明面上的理由是创投基金需要顺利退出,企业需要融资发展。但骨子里不能说的原因却是,大量有职有权有来头的影子股东潜伏在战投队伍里,他们急于上市套现,急于收获暴利。封建帝王尚知“休养生息”,监管部门为了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宁愿股灾深重,宁愿股市丧失融资功能,也不愿让股市喘口气。
3,询价制度,“三高发行”情况是否持续。目前靠窗口指导,稍有降低。但相关制度根本没有改变。
询价制度是一级市场投资者攫取利益的生命线,是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漏洞。限售股上市即可融券卖出是令人发指的“三高发行”的内在动力。“三高”发行不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而是一级市场利益集团操纵的结果。
4,融券与转融通是否停止或有实质性收缩。转融通制度毫无存在必要。
2023年末,监管部门限制了融券做空,但只限制大股东或实控人的股份;券商跟投和基金战投股份在上市挂牌前六天不得用于融券做空,第七天依旧可以高价融券卖出所投股份。
2024年1月29日,限售股融券暂停,转融通改为T+1。
禁止限售股融券做空,很可能会抑制三高发行,不利于一级市场投资者攫取利润,因而只是“暂停”。未来新股发行不畅时或可恢复?这真是头疼医头。
转融通实质上是在给大股东或战略投资者持有的、过了限售期但又不便于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的股份,提供另一种套现途径。后来扩大到限售期的股份也可以转融通,实在荒唐透顶!
第一,转融通业务由证金公司独家经营,而证金公司是直属于证监会的,其股东是沪深交易所。证监会有必要亲自下厨吗?
第二,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持有的股份,目的是保持控股地位,维护公司长期稳定运行。允许其股权转融通,则是对这一核心目的的瓦解,既要控股地位,又要减持套现;既要长期战略投资,又要短期投机,好处占尽!同时,转融通还加剧了公司股价的波动,助长“上市就是为了卖公司”等恶劣现象。
第三,转融通促使期指功能变异。一方面扼杀了固有的套保,另一方面使期指彻底沦为做空工具。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股份,通过期指套保完全可以对冲股价波动风险。现在,容许所持股份转融通,一些机构就可以一边在期指做空,一边融券做空,进行期现双杀双收。期指的套保功能彻底丧失了,沦为一个专门的做空工具。在我国,由于融资市的定位,解禁股套现规模非常大,股市高度承压,具有天然做空的势能,转融通和期指的结合,就成了股灾的罪魁祸首。
证金公司有必要抓住转融通来投机取巧/巧取豪夺吗?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如果确实需要资金,可以质押贷款,也可以协议转让;为避免股价波动,还有期指可以对冲。所以,废除转融通,势在必行。证金公司要么关闭,要么转型到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营、强制退市赔偿制度的执行、平准基金的运行等方面来。
5,减持套现力度。目前没有具有改革意义的限制性措施。
市场公开呼吁,分红额达不到融资额之前,所有来自一级市场的股权不允许减持;分红额达到融资额之后,每年减持套现的金额亦不得超过每年分红额。就算如此规定,实际上还是不公平的,因为分红额的一大部分会被大股东拿走。自己给自己分红,还可以减持套现,对二级市场当然不是公平的。
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上市就是为了卖公司等现象,不是资本的合理重组,亦无关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是一种财富诈骗和掠夺,是市场法制化监管缺失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