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ection:丝瓜的载具毁伤模型没有跳弹判定,而是基于Tacob de Marre公式理论的等效装甲厚度模型
由于丝瓜基于等效装甲厚度的毁伤模型在入射角过大时出现的无伤情况,与跳弹有许多相同的属性(1.入射角大于跳弹临界角度时,跳弹无伤。2.炮弹速度越大,装甲强度越大,跳弹临界角度也越大,即越难跳弹。);且跳弹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军事用语,常常在丝瓜玩家中口口相传(比如大家常常说打坦克炮盾跳弹,但严格来说,这些都不是跳弹,跳弹这个词在丝瓜里是完全不能用的)。我一直将命中条件下的嵌埋情况说成跳弹,对此错误进行更改说明。
附一:现实中穿甲弹击打载具的毁伤情况
穿甲弹击打载具,有三种结果,跳弹(装甲、乘员、部件几乎无伤)、弹芯嵌入装甲(装甲有伤,乘员、部件几乎无伤,功能无损)、弹芯穿透装甲(乘员、部件、功能重伤)。其中跳弹属于未击中载具,嵌埋和穿透属于击中载具。
附二:现实中跳弹的定义和属性
跳弹被定义为弹体接触、撞击和侵入靶体之后又反向弹出靶体表面并且还继续维持在介质中向前运行的一种现象。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炮弹的入射角增大,嵌埋和跳弹的概率都会逐渐增加;当炮弹的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度时,将大概率产生跳弹。当炮弹速度越大,装甲强度越大,跳弹临界角度也越大,也就是越不容易跳弹。
附三:现实中的击中情况
1.在炮弹没有跳弹的前提下,那么就进一步讨论击中后的情况。
为了模拟击中情况,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穿甲弹的侵彻计算公式,其中较为经典的公式包括了 BRL 的 THOR 方程和Tacob de Marre公式。后者也是丝瓜等游戏基于的等效装甲厚度理论的基础,这也是FCV所谓的“三角函数硬算”。
Tacob de Marre公式见图1:
式中,vc表示极限穿透速度,即着速m/s;m表示弹丸初始质量kg;d表示弹丸平均直径dm;b表示穿透靶板厚度dm;β表示弹丸入射方向与弹着点表面法线的夹角。装甲抗弹能力系数K代表装甲材料物理性能的综合系数,应由射击试验决定。
根据该公式计算出的穿深以及装甲厚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算出击中情况下发生嵌埋和穿透的概率。比如,宋娇娇等人分享了他们的计算模型[穿甲弹对目标坦克穿甲能力仿真研究]。
实际上,Tacob de Marre公式仅包含了十分有限的变量,现实中影响击穿概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弹丸的毁伤机理和性能参数,装甲目标的几何结构和材料,弹目运动关系等。
2.穿甲弹对载具的损伤形式
击中后,穿甲弹对主战坦克的毁伤中主要形式有: 穿透后的穿甲弹碎片;甲板和部件的破片;冲击波和爆炸。
3.穿甲弹对载具的损伤效果
可被大致描述为:“M”级毁伤是指使坦克瘫痪不能进行可控运动,且不能由乘员当场修复的破坏,“F”级毁伤是指使坦克主要武器丧失功能的破坏,或是由于乘员无力操作造成或是配套设备被破坏,不堪使用且不能由乘员当场修复造成.“K”级毁伤是指坦克被击毁,并达到无法修复程度的破坏
附四,丝瓜的载具毁伤模型
没有跳弹判定,只要你打中了就是打中了。打中后就进行基于Tacob de Marre公式的等效装甲厚度的换算。我们由公式可见,入射角贝塔越大,算出的装甲厚度越大,若其大于炮弹的穿深,则无伤,对应现实中的情况,可解释为炮弹嵌入于装甲中或只对装甲造成了微小的损伤。反之,则打出满伤。伤害不随入射角改变,只要穿透就是发发满伤。而炮弹穿深越小,装甲厚度越大,无伤临界角度也就越小。
另外,打防浪板,减伤。距离越远,穿深越小,造成的伤害越小。打发动机不减伤。打履带,减伤或无伤。打轮子,减伤,等等。众所周知,不予赘述。
附五,丝瓜的载具击打策略
尽管明确了丝瓜的载具毁伤模型没有跳弹判定,而是基于Tacob de Marre公式理论的等效装甲厚度模型。但是这并不改变我们的击打策略,比如当我们用bldl打冲向我们的08 30,我们不能只求陶中了就行,还要习惯性地预判一两个身位,尽量把陶引导到他们的正面,那他们必死无疑;甩陶,要注意尽量让陶垂直打中装甲;对面坦克小角度侧对我们,不要图打侧面容易穿。
由于丝瓜基于等效装甲厚度的毁伤模型在入射角过大时出现的无伤情况,与跳弹有许多相同的属性(1.入射角大于跳弹临界角度时,跳弹无伤。2.炮弹速度越大,装甲强度越大,跳弹临界角度也越大,即越难跳弹。);且跳弹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军事用语,常常在丝瓜玩家中口口相传(比如大家常常说打坦克炮盾跳弹,但严格来说,这些都不是跳弹,跳弹这个词在丝瓜里是完全不能用的)。我一直将命中条件下的嵌埋情况说成跳弹,对此错误进行更改说明。
附一:现实中穿甲弹击打载具的毁伤情况
穿甲弹击打载具,有三种结果,跳弹(装甲、乘员、部件几乎无伤)、弹芯嵌入装甲(装甲有伤,乘员、部件几乎无伤,功能无损)、弹芯穿透装甲(乘员、部件、功能重伤)。其中跳弹属于未击中载具,嵌埋和穿透属于击中载具。
附二:现实中跳弹的定义和属性
跳弹被定义为弹体接触、撞击和侵入靶体之后又反向弹出靶体表面并且还继续维持在介质中向前运行的一种现象。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炮弹的入射角增大,嵌埋和跳弹的概率都会逐渐增加;当炮弹的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度时,将大概率产生跳弹。当炮弹速度越大,装甲强度越大,跳弹临界角度也越大,也就是越不容易跳弹。
附三:现实中的击中情况
1.在炮弹没有跳弹的前提下,那么就进一步讨论击中后的情况。
为了模拟击中情况,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穿甲弹的侵彻计算公式,其中较为经典的公式包括了 BRL 的 THOR 方程和Tacob de Marre公式。后者也是丝瓜等游戏基于的等效装甲厚度理论的基础,这也是FCV所谓的“三角函数硬算”。
Tacob de Marre公式见图1:

式中,vc表示极限穿透速度,即着速m/s;m表示弹丸初始质量kg;d表示弹丸平均直径dm;b表示穿透靶板厚度dm;β表示弹丸入射方向与弹着点表面法线的夹角。装甲抗弹能力系数K代表装甲材料物理性能的综合系数,应由射击试验决定。
根据该公式计算出的穿深以及装甲厚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算出击中情况下发生嵌埋和穿透的概率。比如,宋娇娇等人分享了他们的计算模型[穿甲弹对目标坦克穿甲能力仿真研究]。
实际上,Tacob de Marre公式仅包含了十分有限的变量,现实中影响击穿概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弹丸的毁伤机理和性能参数,装甲目标的几何结构和材料,弹目运动关系等。
2.穿甲弹对载具的损伤形式
击中后,穿甲弹对主战坦克的毁伤中主要形式有: 穿透后的穿甲弹碎片;甲板和部件的破片;冲击波和爆炸。
3.穿甲弹对载具的损伤效果
可被大致描述为:“M”级毁伤是指使坦克瘫痪不能进行可控运动,且不能由乘员当场修复的破坏,“F”级毁伤是指使坦克主要武器丧失功能的破坏,或是由于乘员无力操作造成或是配套设备被破坏,不堪使用且不能由乘员当场修复造成.“K”级毁伤是指坦克被击毁,并达到无法修复程度的破坏
附四,丝瓜的载具毁伤模型
没有跳弹判定,只要你打中了就是打中了。打中后就进行基于Tacob de Marre公式的等效装甲厚度的换算。我们由公式可见,入射角贝塔越大,算出的装甲厚度越大,若其大于炮弹的穿深,则无伤,对应现实中的情况,可解释为炮弹嵌入于装甲中或只对装甲造成了微小的损伤。反之,则打出满伤。伤害不随入射角改变,只要穿透就是发发满伤。而炮弹穿深越小,装甲厚度越大,无伤临界角度也就越小。
另外,打防浪板,减伤。距离越远,穿深越小,造成的伤害越小。打发动机不减伤。打履带,减伤或无伤。打轮子,减伤,等等。众所周知,不予赘述。
附五,丝瓜的载具击打策略
尽管明确了丝瓜的载具毁伤模型没有跳弹判定,而是基于Tacob de Marre公式理论的等效装甲厚度模型。但是这并不改变我们的击打策略,比如当我们用bldl打冲向我们的08 30,我们不能只求陶中了就行,还要习惯性地预判一两个身位,尽量把陶引导到他们的正面,那他们必死无疑;甩陶,要注意尽量让陶垂直打中装甲;对面坦克小角度侧对我们,不要图打侧面容易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