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推理,既然电影是荒诞的扭曲为个体声张,那作为个体观众也去扭曲电影,凭自己的喜好给它一个错乱的解读。
电影一开始,几个孩子在废楼里捉迷藏,电影语言从开篇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错乱空间,四个孩子无声严肃进入不似玩闹,转角三个不见,最后一个穿着米国卡车司机工会装带着大壳帽,进入右侧房间,阳光明媚,最后一个房门,阴雨连绵的断层,至于作者有几层隐藏的意思,随他去,没工夫陪他玩游戏。楼下马警官在查案。这种错乱的时空和人物电影中反复出现,反复打乱现实和臆想。所以通篇那个情节是真实的,那个是想像的从一开始就不重要。
如同解题一样,就假设一个情况是真实的,另一个不一定就是马哲意识错乱了,而是导演有意打乱了。否则,四个开篇孩子,是观众视角,马哲在这一刻还没入戏,马哲还没乱,是导演要观众乱。
下面将通过编造一个更近乎逻辑的方式把电影重新编排一下: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14婆被杀死在河边,马哲开始侦办,在走访村民了解情况后一无所获。他开始扩大走访范围,按照自己的经验,正在拆除的老楼,有外来务工人员,他特地来了解情况。楼上一个孩子从断层的门后看到了楼下的马哲,这是他第2次上来玩,上一次还有三个小伙伴同来。但是今天已进入雨季,只有自己一个前来。
开始回顾马哲刑侦的过程:
14婆被杀死在河边,人趟在地上,血从颈部右侧流在地面上,实验时对比照片,刀口位于颈后偏右,向右上斜。而在马哲在影院回放照片是地,照片和现场情节是反的,血是从左侧流在地面上。
影片中14死前有两个不同情节,一是放鸭子,一把柴刀,刀头向右上,14向左侧回头,镜头结束。马哲的梦境中先是14求虐,然后疯子出现从右侧劈下。如果刀的镜头是杀手视角,那么持刀手是左手。
14向左回头,如果此时左手出刀,有两个问题,一是伤口应处于右侧,二是刀口照片应该从左向右斜下。而凶手没有必要面对一个老人还要绕到身后出刀。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凶手正处于14的右侧身后位置,14向左转身背向凶手,凶手左手挥刀,击中伤口符合对比照片。
#疑点1:14为什么向左转身,她看到了什么,使他呆了那么一刻?
诗人宏,他在河边干什么,当他看到凶手时,他的表情并不是恐惧,也不是惊讶,而是疑惑,是觉得对方古怪,他看到是疯子吗?疯子会让他觉得古怪吗?一个持刀大汉出现在面前,他不应该怕吗?。
&疑点2:诗人看到是什么?
+疑点3:疯子并不是左撇子,疯子虐14都是家中的,会在河边吗?打烂衣服是穷人家不能接受的。
=疑点4: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目标?
&疑点5:大波浪是独居的,既然怕被人知道,为什么不在自家体验,一定要去河边?他真是因为被公开了就自杀了吗?他在河边玩耍时就做好只要暴露就随时赴死的准备?
&问题1:剧中谁是左撇子?
小孩子他爹!在马哲询问孩子时,孩子的爹反复在后用手按小孩,在小孩追问马哲时,出手抓了孩子一把,用的都是左手。
&问题2:14和宏真是疯子杀的吗?如果疯子是杀14凶手,如同马哲一样,有很多疑问,一是动机,即使他是个疯子。二是没有现场人证和物证。疯子确实杀了孩子,有人证,但他为什么换了手法和工具。杀诗人同样没有人证物证。
&问题3:诗人宏去河边干什么,等疯子?谁去等一个疯子?等疯子干什么?一个正常人等一个完全不可控的疯子?
&问题4:大波浪在河边干什么,他平常就娘里娘气的,他真怕暴露吗?在河边他如何打扮?在家照镜子不好吗?是他需要河边,还是河边有什么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