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吧 关注:153,410贴子:2,296,616
  • 20回复贴,共1

既然yf209已经长试过关,而7米直径箭体、贮箱也没有技术困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么可否在不耽误长征十号进度的情况下,现在就启动一级回收版的7米直径25台yf209点甲烷箭研发?
不载人,借鉴空叉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替换长五。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06 22:32回复
    最初的几发,结构设计差点,干质比差点,都不是必须一次到位的,先验证测试多发并联、一级回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2-06 22:34
    回复
      2025-07-31 10:09: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院和八院都有7m甲烷火箭方案。
      一院的有两个版本:
      25台yf209并联,回收模式下leo25t。
      13台yf215并联,回收模式下leo50t。
      八院版本:
      19~22台80吨级甲烷发动机(不知道是不是yf209),回收模式下运力700km sso20t。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06 23:31
      收起回复
        那就奔新格伦呗。新格伦是公司不行,不是设计不行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06 23:32
        回复
          这是最垃圾的一版,我的建议是❌掉。回收50吨和15吨完美解决,就算用个一两次都可以cz10A+助推打造鳖版火神解决。完全没必要费时废物费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2-06 23:33
          回复
            实际上我认为短期内5米和10米之间的直径没有市场。原因在于三点。
            第一、市场需求不强烈。
            中国航天发射市场相当封闭(被迫的)。载荷难以寻求国际市场(如空叉)承担发射任务,火箭难以承接国际发射任务。因此,在短期内,立足于自身低成本优势,配合民营航天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已经可以满足国内航天发射市场诉求。通过回收技术大幅度降低发射费用,由供方市场转入需方市场的需求不迫切。远就是说,短期内没有通过中间直径可回收火箭形成对长五替代作用的迫切需求。
            第二、工业制造难度问题
            虽然标题说“7米直径没有技术难度”。但实际上目前我们整体航天配套制造体系,刚刚完成从3.8米直径到5米直径的能力升级。5米以上直径面临非常多的制造业困难。此时,集中力量突破10米直径,从而带动10米以下直径制造能力突破,是最恰当的一种方式。在10米直径箭体突破完成后,再反向制造10米以下直径,突破效率比同时开工多个尺寸级别更高。
            第三、航天载荷需求
            目前国内航天载荷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卫星、立方体卫星这个范围,充分培养这个级别(低价值卫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可塑空间。反而是大型载荷方面,载荷种类较为固定,基本上集中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深空探测这几个方面。从推动相关领域发展角度上说,长2/7、长5、长10(CBC)、长9,已经能够满足全部需求。此时上马中间尺寸火箭,容易陷入“无载荷可发”的窘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比较适合的发展方式是,民营自由发展,国家队主攻长10CBC(满足载人登月)和长九(满足月球科研站建设)。同时,应立足长6、长7两款新型火箭,努力完成火箭回收技术突破(哪怕是载荷系数骤降,出力不讨好),为长10、长9稳定实现可回收复用进行先行技术验证(类似于F9利用早期发射任务,开展回收试验)。
            待上述突破逐步完成,再适时启动中间直径火箭研制,完成长征系列火箭由一次性发射到全系可回收复用的替代。【同时也充分利用这段时期,培养国内卫星发射市场,确保实现火箭可回收复用后,不会因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整个航天制造业萎缩】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07 00:41
            收起回复
              快速迭代的钱怎么批


              IP属地:四川7楼2023-12-07 09:57
              回复
                首先复用火箭是一定要发展的,因为不管什么技术路线,只有自己实践过才知道其中的优略。
                但是不能盲目跟随性发展,放弃自己现有的成熟体系。国家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民营公司自由发挥。
                可以预见24年、25年是中国卫星星座大规模组网的开始,6g互联网卫星,物联网卫星等,这些卫星数量加起来估计在3万颗左右,到时候不仅能养活一大批民营公司,还能带动大规模就业。
                立足自身情况,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并有所作为,比较适合我们的国情。


                IP属地:山西8楼2023-12-07 09:58
                回复
                  2025-07-31 10:03: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钱老给中国航天事业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成功将系统思想运用到了航天领域,不谋求全面追赶先进技术,而是从整个系统出发,先保证发射任务,在寻求局部突破,以点带面,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才有了中国航天现在的成就。
                  而这种思想仍然适用我们现在的情况,不要盲目的、一味的追逐先进技术,而是先保证发射任务。这就是国家队存在的意义,你不管它好也吧,坏也吧,关键是我们能把载荷发上去。再去由点到面的区追赶先进技术。


                  IP属地:山西9楼2023-12-07 10:10
                  回复
                    想法很好,但是CASC不想花这个钱,而且这个钱花出去肯定影响长征十号的进度。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2-07 10:15
                    回复
                      技术技术。别天天想着吃快餐。什么上市、风投、财政兜底。风云卫星也不过不到三吨。东5最大构型才10吨还是GTO。需要的整流罩,直径才要5.2米。综合考量,单芯级回收,低轨,10吨左右,回收6吨,有一个细分市场;和猎9差不多的,一个市场;高轨GEO8吨,GTO12吨有一个市场;再往上,就是星际移民远景市场了。批量发射是基础组网市场,单星或少数几颗发射是补网市场。市场战略错误,分分钟倾家荡产。


                      IP属地:湖北12楼2023-12-07 12:48
                      回复
                        2024是关键。民营首发重复使用。国家队组装实验重复使用火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2-07 15:54
                        回复
                          朱雀3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2-09 16:21
                          回复
                            长十能提前到25年首飞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2-18 20: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