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区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第一。
2023年1-3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47亿元,增长7.2%,连续三个季度增速全市第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12.5%,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税收占比83.2%,全市第二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市第三位;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高于全市增幅3.9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量3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

▲ 振华石油建设现场
拼干劲:项目建设千帆竞
拼经济,“项目为王”。眼下,滨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标注着滨海发展的慷锵步履。
走进振华石油原油储备库建设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工地各个角落。作为今年开工的重点项目,自开工以来,项目方抢抓建设黄金期,增加人员和机械设备,各项工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滨海区坚持拼字当头,把“项目为王”落实到工业发展全过程,落实“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对108个区级重点项目逐一明确投资计划、列出进度节点,实行“挂图作战”,紧锣密鼓、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拼争取、拼招引、拼开工、拼建设进度、拼投产达产。
投资52亿元的新和成精化项目、投资30亿元的振华石油储备库项目开工,投资60亿元的清原创制化合物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04亿元的弘润新材料项目、70亿元的海化风光储项目建成投产……一个个龙头企业,一个个骨干园区,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凝聚起发展的磅礴力量。
比的是项目,赛的是发展,鼓的是干劲,提的是信心。滨海区以这种方式发出一种声音: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项目现场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拼实力:产业崛起势如虹
产业是滨海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今年以来,滨海区坚持“产业兴区、产业强区”不动摇,加快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倍增计划、工业技改提级专项行动,围绕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空间、资源”三大优势,推动存量转型升级、增量提质扩容,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在滨海区山东国邦药业年产4500吨兽药原料药项目的施工现场,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该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由山东国邦药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作为国内医药领域的头部企业,该企业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聚焦医药技术前沿,生产新型抗菌素品种。随着潍坊弘润石化科技项目在滨海进入试生产阶段,滨海循环经济的链条将进一步拉长加固,打造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利用、聚酰亚胺、高性能聚酯等5大高端化工产业链,实现聚酰亚胺产业链技术突破,形成芳烃聚酯全产业链布局。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目前,滨海区围绕打造“中国药谷”和国家级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新材料、新医药领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目前已有弘润石化、新和成、京新药业、万盛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带动,着力突破一批化工新材料新医药品种,形成“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个区位优势突出、上下游高度关联、产业特色鲜明、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成型,正释放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拼动能:招商引资“引活水”
区域发展关键靠项目,项目建设关键在招引,招商引资是金塔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招商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滨海区紧扣产业优势抓招商,在精准招商、招大引强,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细化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引资政策清单,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力争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引进企业,努力形成,更具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集群。
翻开滨海区招商人员的工作笔记,从满满的行程表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招商热度。招商长三角、追风大湾区、对接京津冀,区级领导先后带队进行专题招商,招商集团发挥自身平台、信息、人脉等资源优势,精准招商引智,留电话、加微信成为政企互动热潮。
全区上下人人担当“招商员”“服务员”“店小二”,一批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一个个高端项目选址安家。新和成药业、国邦药业等越来越多的本土龙头企业果断谋划就地增资扩产,并通过以商招商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战鼓再擂,声声入心。当前,滨海区正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挺膺向前,瞄准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凝心聚力、加压奋进,掀起“决战四季度决胜全年度”的新热潮。
2023年1-3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47亿元,增长7.2%,连续三个季度增速全市第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12.5%,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税收占比83.2%,全市第二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市第三位;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高于全市增幅3.9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量3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

▲ 振华石油建设现场
拼干劲:项目建设千帆竞
拼经济,“项目为王”。眼下,滨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标注着滨海发展的慷锵步履。
走进振华石油原油储备库建设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工地各个角落。作为今年开工的重点项目,自开工以来,项目方抢抓建设黄金期,增加人员和机械设备,各项工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滨海区坚持拼字当头,把“项目为王”落实到工业发展全过程,落实“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对108个区级重点项目逐一明确投资计划、列出进度节点,实行“挂图作战”,紧锣密鼓、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拼争取、拼招引、拼开工、拼建设进度、拼投产达产。
投资52亿元的新和成精化项目、投资30亿元的振华石油储备库项目开工,投资60亿元的清原创制化合物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04亿元的弘润新材料项目、70亿元的海化风光储项目建成投产……一个个龙头企业,一个个骨干园区,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凝聚起发展的磅礴力量。
比的是项目,赛的是发展,鼓的是干劲,提的是信心。滨海区以这种方式发出一种声音: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项目现场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拼实力:产业崛起势如虹
产业是滨海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今年以来,滨海区坚持“产业兴区、产业强区”不动摇,加快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倍增计划、工业技改提级专项行动,围绕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空间、资源”三大优势,推动存量转型升级、增量提质扩容,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在滨海区山东国邦药业年产4500吨兽药原料药项目的施工现场,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该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由山东国邦药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作为国内医药领域的头部企业,该企业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聚焦医药技术前沿,生产新型抗菌素品种。随着潍坊弘润石化科技项目在滨海进入试生产阶段,滨海循环经济的链条将进一步拉长加固,打造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利用、聚酰亚胺、高性能聚酯等5大高端化工产业链,实现聚酰亚胺产业链技术突破,形成芳烃聚酯全产业链布局。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目前,滨海区围绕打造“中国药谷”和国家级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新材料、新医药领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目前已有弘润石化、新和成、京新药业、万盛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带动,着力突破一批化工新材料新医药品种,形成“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个区位优势突出、上下游高度关联、产业特色鲜明、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成型,正释放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拼动能:招商引资“引活水”
区域发展关键靠项目,项目建设关键在招引,招商引资是金塔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招商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滨海区紧扣产业优势抓招商,在精准招商、招大引强,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细化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引资政策清单,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力争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引进企业,努力形成,更具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集群。
翻开滨海区招商人员的工作笔记,从满满的行程表中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招商热度。招商长三角、追风大湾区、对接京津冀,区级领导先后带队进行专题招商,招商集团发挥自身平台、信息、人脉等资源优势,精准招商引智,留电话、加微信成为政企互动热潮。
全区上下人人担当“招商员”“服务员”“店小二”,一批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一个个高端项目选址安家。新和成药业、国邦药业等越来越多的本土龙头企业果断谋划就地增资扩产,并通过以商招商扩大招商引资“朋友圈”,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战鼓再擂,声声入心。当前,滨海区正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挺膺向前,瞄准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凝心聚力、加压奋进,掀起“决战四季度决胜全年度”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