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专辑是王菲在新艺宝所发布的最后一张唱片。这张专辑是有前情提要的。
王菲作为移民香港的大陆人,起初粤语不好,被香港人认为“土气”,称她“北姑”。
她最初凭借优异的成绩在选秀中脱颖而出签进香港最大的唱片公司,但唱片公司只把她当成一个发声机器。公司给她改名王靖雯,还起了个英文名Shirley。公司她挑选港式芭乐歌曲做专辑,逼她穿她不喜欢的衣服,做她不喜欢的造型,参加她不喜欢的活动,这些因素培养了她的批判性和反叛性。
直到《Di-Dar》这张专辑,她几乎全部采用自己喜欢的音乐人参与制作,整张专辑都十分小众另类,在香港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但《Di-Dar》在粤语地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王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经过了《Di-Dar》中与公司的博弈后,王菲握住了下张专辑的所有主动权。因此,在《浮躁》中,她完全抛弃了商业上的考量,做了一次她艺术生涯中最圆满的艺术尝试,迎来了她音乐生涯中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在这张专辑中,王菲大胆地选中了籍籍无名的吉他手的张亚东监制半张专辑。这是张亚东第一次参与监制专辑,王菲就此一手发掘了华语乐坛首屈一指的制作人。
在这张专辑中,王菲请来了欧美80年代开创了梦幻流行和另类摇滚的苏格兰小众乐队极地双子星参与创作与制作,这是华语歌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欧美歌手的密切合作。
在这张专辑中,王菲在华语音乐历史上首次将北欧迷幻元素、英伦摇滚的元素注入到北京摇滚中,磨去了北京摇滚中的颗粒感,加入北欧民谣飘渺色彩的同时保留了京味儿小调的悠扬,开创了华语摇滚乐的新流派,可谓是博采众长,是香港音乐乃至华语音乐的承上启下、集各家精华于一身的大成之作。
在这张专辑中,王菲做了华语音乐最早、最完整、最先进的人声实验,这张专辑也是华语乐坛最早的实验音乐专辑之一。


王菲凭借《浮躁》成为第一位登山《时代》杂志的华语歌手,被誉为The Diva of Pop。
这张专辑从命名、封面到歌曲的排版、歌曲的内容、别致的音乐形式等各方面,风格十分和谐、高度统一,整张专辑的概念性被完美地诠释。
这张专辑的封面取《论语》中「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意象,给这张高度国际化的专辑增添了一丝中国文化中的禅意。

专辑同名主打歌《浮躁》由王菲填词作曲,歌曲不仅大量采用意识流无意义的呓语表达情绪,还是用五声音阶谱写,歌词融合了传统民歌的句式特色。

专辑中的歌曲在命名、作词上更是体现出了王菲长年浸淫佛道所沾染的禅意,诸如《堕落》《浮躁》《想象》等,大多取抽象的心境、状态。专辑抛弃肉体,探讨灵魂层面虚无缥缈的细微情绪,富有强烈的东方佛学色彩。
专辑中吟唱大规模地取代了歌词,大部分歌曲的演唱部分只可隐约听到王菲细碎的呓语。王菲用她精致飘渺的声线营造、诠释、传递情绪,将「浮躁」、「不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受用细腻的声音变化和不具备意义的音节构建,是华语意识流音乐的一座高峰。
王菲在《浮躁》的10首歌中包办8首词曲,这是王菲第一次以创作歌手的身份制作专辑。这张专辑是王菲本人思想与音乐发展高度契合的反映,也是王菲挣脱香港娱乐圈潜规则、完全成为个人音乐主导的伊始。

在Pitchfork给《浮躁》的乐评中,着重赞扬了王菲在人声实验方面的尝试,并称赞王菲的音色十分悦耳,像一件“非凡的乐器”。

对于编曲、曲风上的创新,Pitchfork强调《浮躁》并非对极地双子星的模仿,而是将北京摇滚融入其中,从《专辑》中可以感受到王菲“内敛而又顽皮的天性”。

诚然,撰稿人Micheal Hong给与王菲的人声较高评价,但从乐评的侧重点可以看出,哪怕撰稿人本身具有华人背景并对持续关注华语歌,其对《浮躁》这张专辑的概念包装和歌词内涵是一窍不通的。
老外对于歌词无疑是非常看重的,就比如无论是滚石还是Pitchfork,对Taylor Swift评价最高的作品都是《Red》中的《All too well》,而《All too well》最出彩的就是作词。
《浮躁》中,有林夕和黄伟文各供一首词,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而王菲本人所作的《堕落》《末日》等歌词也都是上上品。Pitchfork对王菲整整四张专辑的评价,对于作词只字未提,可王菲的专辑一向以高质量作词著称。我认为Pitchfork对理解感悟华语歌词方面的匮乏可见一斑。
目前这个分数只是打给编曲和人声,王菲专辑在作词和概念这方面的造诣完全被忽略了。
所以我认为目前这个分偏低了。不是嘴硬挽尊,我有理由相信Pitchfork对王菲专辑的认知还远远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