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楼主!该文提到没有爱因斯坦发现质能方程,就造不出原子弹;正如没有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人类就不会造船。在这句话的启示下,本人文章中的“前言”也作了相应的修改。
铲除光的粒子说——望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伸手相助!
前言:在贴吧里可以看到很多有趣而主流报刊中无法出现的争辩,部分科奴强调没有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方程式就造不出原子弹,没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就没有今天的高科技。较多吧友的回怼巧妙而力:看来没有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人们就不会造船了?
当代的物理学家们视电、磁场为能量的携带者,能量既然是一份一份的,电流周围的磁体吸收了能量后应当是内部发热而不是转动,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制造显然不是电磁场理论起到的作用,而是发现了电流可以让磁体转动;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与居里夫人研究镭元素密切相关,这一伟大业绩竟然记在了爱因斯坦的功劳簿上?!
一束轻飘飘的光粒子其运行速度那么高,相信它的存在即便不是科奴未必与低智商无缘。大家知道:粒子的飞行速度越高所具有的冲击力就越大,每秒300000千米的光粒子,它的冲击力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单凭这一点完全可以埋葬光的粒子说。
光的粒子说出自于牛顿之口,后辈科学家非常懂得自重和自爱,只是想方设法给予修饰和美化,没有勇气铲除它:爱因斯坦设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麦克斯韦让电场与磁场在空间转化,岂不知零质量的假设跌破的是基本常识的底线,性能的变化又涂上一层神秘色彩,一个微小微小的小粒子哪来这么多特异功能?
光子刚一脱离母体就有了一个惊人速度,速度从何而来又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与其绞尽脑汁去维护不如彻底铲除光的粒子说。此时又有人强调光有光压,光压的存在不正是粒子远距离飞行的特征吗?
光子的飞行,一秒钟300000千米的高速度,对应的是那么一点微弱的、很难测得到的压力。看来即便是一根没有份量的救命稻草也不肯放弃,有了它方可化解头脑中的种种疑虑,使其达到心态上的平衡。
其实否定光的粒子说并非一件困难之事,由电台、电视台喷射出来的电磁波粒子,尽管密度很大但毕竟是一股细细的粒子流。当这股细细的粒子流扩散到方圆数百公里区域的空间时其稀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粒子的稀薄不同于波动的微弱,粒子的稀薄直接造成大量的无粒子存在的微小区域出现,从而将无法保证光波、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连续性。
电视机、收音机之所以能够选择性的接收来自不同电台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足以证明光是波动不是粒,因为波动传播可以产生共振,共振才是电视机、收音机择台的关键所在。
一个小实验方可置光的粒子说于死地:用手摇动发电机结果产生了光和热,很明显发电机机体内的分子、原子及其电子皆无任何损耗,那么光的产生与传播也就只好从手的运动去寻找根源了。
大家知道:用手敲打铜锣可以产生声音,用手摇动发电机可以产生光。总之手的运动即便可以引起周围空间中的粒子作各种运动或振动,但绝对不会产生出一种新的物质粒子在空间飞行。光的产生与传播必然是宇宙空间中另有一种物质在起作用,即“以太”的提出是明智的,光的波动传播是正确的,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除外。
顺便说一说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由于不需要媒介物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也正是缺乏媒介物质导致光的波动说名存实亡。他所构画出来的光粒子,在运行的过程中又多了一项频繁变更自身性能的本领——电性、磁性,电性、磁性,电性、磁性给粒子说的光子又涂上了一层神秘而虚幻的色彩,是添乱还是解决实际问题则一目了然。
茶余饭后空闲之时,坐在阳光下凝视一下蔚蓝的天空:天空可以由明变暗,由暗变明足足说明太空空间有一种物质弥漫着,与其将它定性为光子物质不如定性为电子物质更实际。光子流速很高,光子的来源与归宿以及用量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电子的弥漫可以收到一劳永逸之效果,电子的振动方可传播光波、电磁波。
综合多个学派的核心论点,宇宙空间充满着颗粒物质是无需置疑的,量子世界“引力化”、引力概念“量子化”,真空不空成为共识。不妨大喊一声:宇宙空间充满着电子物质岂不是一顺百顺!电子的振动方可传播光波、电磁波,从而省略了既要产生粒子又要吸收粒子那道繁杂而不真实的中间环节和程序。一句话,仿照声音的传播方式探讨光本性至少不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