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最前面,本帖中lz吐槽谁的庙号和谥号不是吐槽这个人,而是吐槽给他上庙号/谥号的人,比如吐槽李世民的谥号其实说的是李治,吐槽康熙的庙号我吐槽的是雍正之类。
首先先说庙号,庙号是我国君主死后被供奉在太庙之中的称呼,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对于有能力的君王的一种评价。目前追溯到的起源是商朝,但周朝并没有沿用,而是建立了谥号体系,直到汉朝才恢复。早期天子有七庙,即一个朝代的太庙只有七个席位,因此只有非常有作为的君王才会被授予庙号,即便你后面强给庙号,也很容易在几代之后就被取消(比如董太师就干这个活干的多)。也因为稀缺性,不同于谥号的美平恶,庙号的用字是几乎没有是恶评的,但是随着魏晋南北朝开始庙号泛滥,给的越来越随意,所以有些好字放在庙号里,就有些讽刺性了。
早期庙号用字基本为“太高世中”和“祖宗”的组合,即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中宗七个。关于庙号的标准,最核心的标准为礼记中的“祖有功,宗有德”,但这一核心下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始取天下者曰祖,始治天下者曰宗”,“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始受命者曰太祖,有功亦(可)称祖”,一般来说分为“一祖多宗”和“先祖后宗”两种,但大体上仍然遵循着开创者称祖,后继者称宗这个基本规则。然后就是太高世中,大致遵循着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的规律,去和上面对应组合即可。(也因为中是中兴的意思,所以没有中祖)。后来庙号越来越多可以参考后面谥号用字了。顺便特别点名一个特例,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所以称呼本来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但是在《史记》可能是因为早期称呼体系不完善,太史公整出来高祖这个混着庙号谥号的称呼,得益于《史记》的流传度和重要性,这个称呼也就沿用了。
谥号目前起源于周朝,在秦朝被秦始皇废除,后在汉朝被起用。不同于庙号,谥号并不局限于君主,臣子亦可获谥。不同于庙号的用字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谥号是有一套非常明确的含义,详细请参考《逸周书·谥法解》,大体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可以组合使用。在汉朝时,一方面由于庙号的稀缺,另一方面谥号在这个阶段一般比较简短,所以多用谥号来称呼,比如汉太宗、汉文帝都是刘恒,但是我们称呼时多用汉文帝(文是其谥号),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庙号混乱,也以谥号为主,但是在唐朝,更准确来说是李世民以后,他儿子李治为了显示自己孝顺给李渊、李世民初谥之后又加追谥,后来人也有样学样,谥号长度越来越长,就难以称呼了,再加上后来人人都有庙号,所以后面人们就以庙号称呼了(到了明清时期,大体上一个君王一个年号的规则被确定,所以就以年号称呼的多了)。
庙号和谥号的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看其原本用意,即参考《逸周书·谥法解》上的用字来评价。但是出于为尊者讳等因素,不论是庙号还是谥号都以美谥平谥居多,少有恶谥。所以也有第二种方法来判断,类似判例法,参考在他之前还有谁被给了这个庙号或者谥号,来判断一下到底是在夸还是在嘲讽。
首先先说庙号,庙号是我国君主死后被供奉在太庙之中的称呼,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对于有能力的君王的一种评价。目前追溯到的起源是商朝,但周朝并没有沿用,而是建立了谥号体系,直到汉朝才恢复。早期天子有七庙,即一个朝代的太庙只有七个席位,因此只有非常有作为的君王才会被授予庙号,即便你后面强给庙号,也很容易在几代之后就被取消(比如董太师就干这个活干的多)。也因为稀缺性,不同于谥号的美平恶,庙号的用字是几乎没有是恶评的,但是随着魏晋南北朝开始庙号泛滥,给的越来越随意,所以有些好字放在庙号里,就有些讽刺性了。
早期庙号用字基本为“太高世中”和“祖宗”的组合,即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中宗七个。关于庙号的标准,最核心的标准为礼记中的“祖有功,宗有德”,但这一核心下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始取天下者曰祖,始治天下者曰宗”,“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始受命者曰太祖,有功亦(可)称祖”,一般来说分为“一祖多宗”和“先祖后宗”两种,但大体上仍然遵循着开创者称祖,后继者称宗这个基本规则。然后就是太高世中,大致遵循着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的规律,去和上面对应组合即可。(也因为中是中兴的意思,所以没有中祖)。后来庙号越来越多可以参考后面谥号用字了。顺便特别点名一个特例,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所以称呼本来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但是在《史记》可能是因为早期称呼体系不完善,太史公整出来高祖这个混着庙号谥号的称呼,得益于《史记》的流传度和重要性,这个称呼也就沿用了。
谥号目前起源于周朝,在秦朝被秦始皇废除,后在汉朝被起用。不同于庙号,谥号并不局限于君主,臣子亦可获谥。不同于庙号的用字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谥号是有一套非常明确的含义,详细请参考《逸周书·谥法解》,大体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可以组合使用。在汉朝时,一方面由于庙号的稀缺,另一方面谥号在这个阶段一般比较简短,所以多用谥号来称呼,比如汉太宗、汉文帝都是刘恒,但是我们称呼时多用汉文帝(文是其谥号),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庙号混乱,也以谥号为主,但是在唐朝,更准确来说是李世民以后,他儿子李治为了显示自己孝顺给李渊、李世民初谥之后又加追谥,后来人也有样学样,谥号长度越来越长,就难以称呼了,再加上后来人人都有庙号,所以后面人们就以庙号称呼了(到了明清时期,大体上一个君王一个年号的规则被确定,所以就以年号称呼的多了)。
庙号和谥号的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看其原本用意,即参考《逸周书·谥法解》上的用字来评价。但是出于为尊者讳等因素,不论是庙号还是谥号都以美谥平谥居多,少有恶谥。所以也有第二种方法来判断,类似判例法,参考在他之前还有谁被给了这个庙号或者谥号,来判断一下到底是在夸还是在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