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亚音速及超音速战斗机都是后掠翼的,原因有二:
1. 后掠翼阻力系数小,尤其是后掠角越大,阻力系数越小,反之前掠翼阻力系数很大。
2. 后掠翼对结构强度要求比较低。
但后掠翼有无法克服的缺点:
1. 后掠翼在附面层形成的速度阶段机翼的升力会明显下降,机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这个速度阶段从0.6马赫开始到1.1马赫,也就是常说的跨亚音速阶段。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很多战斗机达到二倍音速都是在高空开加力向地面俯冲的时候能够超越2倍音速。
2. 后掠翼飞机存在翼尖发散现象:就是附面层从机翼尖端脱离后会逐渐发散,并在特定迎角逐渐向翼根发展,导致机翼失去升力。
所以早期后掠翼战斗机为了避免该现象,都采用翼刀的设计。而跨亚音速机动性问题则只能通过设计予以缓解,始终无法解决。
前掠翼恰好和后掠翼相反:
1. 附面层形成的过程早,且稳定,在跨亚音速阶段升力充足机动性好。这样就很容易进行超音速巡航。
2. 没有翼尖发散问题。
但前掠翼也有自己的问题:
1. 前掠翼战斗机对自己战斗机的机翼材料要求很高,尤其是刚度和弹性模量上面。
2. 前掠翼存在着翼根发散现象,使得机体涡流在翼根处发散,带来的问题是阻力加大和对翼根的应力加强,导致翼根易折,这一方面对连接处的地方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材料的抗弯刚度非常好。
由于现在材料上日渐常熟,前掠翼战斗机在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再度被设计师们从新启用,这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1. 后掠翼阻力系数小,尤其是后掠角越大,阻力系数越小,反之前掠翼阻力系数很大。
2. 后掠翼对结构强度要求比较低。
但后掠翼有无法克服的缺点:
1. 后掠翼在附面层形成的速度阶段机翼的升力会明显下降,机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这个速度阶段从0.6马赫开始到1.1马赫,也就是常说的跨亚音速阶段。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很多战斗机达到二倍音速都是在高空开加力向地面俯冲的时候能够超越2倍音速。
2. 后掠翼飞机存在翼尖发散现象:就是附面层从机翼尖端脱离后会逐渐发散,并在特定迎角逐渐向翼根发展,导致机翼失去升力。
所以早期后掠翼战斗机为了避免该现象,都采用翼刀的设计。而跨亚音速机动性问题则只能通过设计予以缓解,始终无法解决。
前掠翼恰好和后掠翼相反:
1. 附面层形成的过程早,且稳定,在跨亚音速阶段升力充足机动性好。这样就很容易进行超音速巡航。
2. 没有翼尖发散问题。
但前掠翼也有自己的问题:
1. 前掠翼战斗机对自己战斗机的机翼材料要求很高,尤其是刚度和弹性模量上面。
2. 前掠翼存在着翼根发散现象,使得机体涡流在翼根处发散,带来的问题是阻力加大和对翼根的应力加强,导致翼根易折,这一方面对连接处的地方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材料的抗弯刚度非常好。
由于现在材料上日渐常熟,前掠翼战斗机在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再度被设计师们从新启用,这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