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吧 关注:784,315贴子:10,229,110

回复:----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美的节日,好美的画面。


22楼2010-08-16 11:56
回复
    此帖加精,编入“区域论坛”
    (请其他吧主在给帖子加精的时候,最好也一并予以说明)


    23楼2010-08-16 11:58
    回复
      2025-11-24 20:59: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4楼2010-08-16 11:58
      回复
        应该鼓励这样的好帖子多多出现在淮安吧。予以加精肯定!


        IP属地:江苏25楼2010-08-16 11:59
        回复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http://culture.10yan.com/Files/0302/7t4%20(1).jpg
          


          26楼2010-08-16 12:03
          回复
            OK吧主
            各地巧果都不一样
            


            27楼2010-08-16 12:09
            回复
              各地的异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 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 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28楼2010-08-16 12:12
              回复
                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30楼2010-08-16 12:20
                回复
                  2025-11-24 20:53: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1楼2010-08-16 12:23
                  回复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 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 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 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 祭祀织女。
                    


                    32楼2010-08-16 12:31
                    回复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34楼2010-08-16 12:37
                      回复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35楼2010-08-16 12:41
                        回复

                          诗词精选---值得珍藏
                          ======================================================================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36楼2010-08-16 12:56
                          回复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38楼2010-08-16 1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