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依旧,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第一次看《红楼》的时候.我对它还没多大兴趣.我觉得很无聊.整天就是儿女情长你侬我侬的.那时还觉得贾宝玉一个男人天天和那么多女儿家的混在一起,成何体统.根本没有认真去看它,只是匆匆的一扫而过.
后来大约是觉得无聊了.又从别人手里借来一本《红楼》看了起来.这才真正看懂了它.也品出了那“一把辛酸泪”.最主要的事,我记住了一个人.她姓林,名唤黛玉.后面看的挺多版本.也大多是为了黛玉而看.那时候,我一度特别爱读这本书,换了好几个版本.若说我是看红楼,还不如说我是看黛玉.
且云:本在虚无渺茫的太虚幻境潜心修行,为报神瑛侍者三世浇灌之恩,绛珠仙子带着郁结的惆怅落入凡间,出身在名门望族,富贵之家,她允诺要换神瑛侍者一世的眼泪.绛珠仙子便是黛玉,神瑛侍者便是宝玉.那便是他们在三生石上立下的木石盟.
然而 自幼多愁善感的她却经历了父母的仙逝,门第的冷落.一年三百六十日,如轻柔的柳絮般,漂泊在外祖母的荣国府中,她饱尝了离别之痛和寄人篱下的鄙弃.其实她很苦.
很多人说黛玉小性子.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她为何小性子?小性子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可以试想一下.倘若是你.父母离去,寄人篱下.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有很多人当然会说会乐观之类的.可那只是假设.倘若真是发生了.以那样的年纪,又如何去乐观豁达?镇定自若?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
林妹妹很有才.她在荒诞空虚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在群芳夜宴中,得到了“莫怨东风当自嗟”的启示,她在《五美吟》中流露出对“红颜薄命古今同”的叹惋,她在“独理芳锄偷洒泪”,“花谢花飞”中,将自己的才貌仅限于事,博得个“颦儿才貌世应稀”的赞誉.
只可惜啊.上天对她不公.这里又要说到一个人物---薛宝钗.大多数人是喜欢宝钗的.宝钗才貌双全,生的是珠圆玉润,为人处事也有一套.这样的女子大概是大家欣赏的对象吧.可是我不喜欢她.一点也不喜欢她.大概是我太极端了吧,我不喜欢她,是因为黛玉.宝钗确是个好女子,我不得不这么说.只可惜吧,她生错了时间.生错了地方.因为她,贾母和王熙凤导演出了一出“金玉良缘”.这边是洞房花烛,那边却是黛玉仙逝.这场景让人觉得很心酸.
宝钗她没有错.错的是贾母.不,错的是整个的封建社会.本是三生石上定下的一桩好姻缘.只可惜啊,生生拆得黛玉仙逝,宝玉出家,宝钗守寡.他们都没有得到什么.黛玉的诺言兑现了.她终于是还了宝玉一生的眼泪了.
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我还看了电视剧.陈晓旭演的很好.她仿佛便是为黛玉而生的.我最喜欢的是黛玉葬花那一段.特别是最后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这句是整个葬花吟里最让我心疼的一段.黛玉的无奈、黛玉的辛酸全部就在这一句上了.她仿佛预见了自己日后的处境.只可惜,以她一个弱女子的力量又怎么能够回天?
再换一个角度说吧.曹雪芹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已是煞费苦心.林黛玉和贾宝玉名字中暗合一个“玉”字.玉乃通灵之物,何况宝玉随身携带着一块通灵宝玉.可以说从开始就注定了木石之盟.而薛宝钗和贾宝玉呢,暗合一个“宝”字.虽算是有缘,却也只是带了珠光宝气,也沾了一股铜臭味.却是美其名曰金玉良缘.呵。既有木石盟在先,何又来金玉良缘?
《红楼梦》是一部辛酸史.它讲述了一个家族兴旺盛衰的经过.可是我关心的就只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读懂了。读懂这部小说也可以说算容易了.读了好几遍,读透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世人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皆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含义了.
曹公留给世人了一段闻名遐迩的爱恋,一段千秋万代的遗憾.试问谁又能解其中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