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巴黎周期,教练组对马龙的态度来来回回的,看起来总在反复,其实一直都很明确。
教练组想要小将成长,但是又想要马龙保底。这个策略从最一开始就有了,先不谈马龙从奥运会后失去的那些比赛机会,就这个周期教练组执着的配对小胖头的双打就可以推测,教练组奥运团赛的阵容里更倾向梁靖崑。王楚钦和樊振东几乎是巴黎奥运的明牌,不论第三人配林高远还是马龙,都不可能是小胖头的双打。所以,教练组很早就想推的是梁靖崑做奥运第三人。
这个时候的马龙对于教练组而言,需要保持一定的状态,但一定不能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是个非常隔应人的状态,尤其隔应马龙自己。所以,马龙一定不能是东奥以后的马龙,那样强的马龙不利于小将成长。反而现在的马龙刚刚好,外战不错,内战困难,一旦需要,队内竞争的名额随时就可以被替换,同时世排都在可控范围内。
至于比赛机会,这个周期,马龙的大赛团赛机会明显多于大赛单打机会。马龙的领头羊作用有目共睹,他裤腰带上的梯队建设都比教练组的口号有用多了。物尽其用之下,马龙以老带新再合适不过。而大赛单打这种宝贵的机会,是倾向于舍不得给马龙的,在他们眼里,马龙是不值得培养的。别的项目在想方设法延长goat职业生涯的时候,国乒对马龙的巴黎周期从一开始就是不支持的。
教练组对马龙虽然不支持,但对他的能力有一种盲目信任。因为马龙是马龙,他们相信只要马龙不想离开赛场,即使不给他机会,他也会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自己会活过来。关键时刻还是一道随时开封的保命符。比如,成都世乒赛这种在国庆期间家门口办的比赛上了八场的马龙。
这种盲目导致对马龙的害怕,怕到需要教练组不惜朝令夕改各种规则,也要取消掉马龙自己拿到的名额。
从乒超中途改变规则,到亚运会名额重新制定,到亚锦赛公然违反积分规则,次次推马龙到前台去以伤病,以状态为由给教练组做遮羞布。想问为什么不能对马龙明说?反而要一次次以规则为借口?是个打工人都懂,教练组在给马龙画饼。如果教练组直接对马龙说,他年纪大了,需要让位给年轻人。马龙让不让?让!马龙一定会让!但是,教练组能承担的起彻底失去马龙的风险吗?不能!
于是,他们让马龙一次次参与到看似公平的竞争里来,再用人为的规则手段拿掉。一次次给他能打到巴黎奥运会的希望,以马龙舍不得赛场为筹码,不上不下的吊着马龙。现在,我感觉马龙从一开始极力的争取大赛机会,到有比赛就行,甚至无条件配合做一个合格的遮羞布。好似给现在年龄的马龙参赛机会便已经是教练组给的恩赐。这种自上而下的从国乒到记者再到粉圈全民式的,不看竞技状态,只拿年龄说事儿的思维就像是对运动员的一场霸凌式的pua。无非也就是仗着马龙还热爱赛场,不然哪个会低头陪他们演这出自以为是的聊斋?
教练组对于马龙来说就是甲方。对运动员来说,他们毋庸置疑拿着生杀大权。我感觉,教练组对巴黎周期的马龙的打算无非两个,最差的是小将到巴黎还不稳定,留着马龙救命用,即使恶心的事儿做了一遍,让他上巴黎,马龙照样得感恩戴德。若是小将到巴黎还行,教练组最是喜闻乐见,马龙绝对是被放弃最快的那一个。
整个周期,马龙最难的点在于如何证明自己。教练组想要一个磨刀石,马龙想当一把利剑。怎么样才能让一个利剑证明自己是一个磨刀石才不别扭?那就是教练组把剑磨成一团石头,再让石头磨别的利剑。
教练组想要小将成长,但是又想要马龙保底。这个策略从最一开始就有了,先不谈马龙从奥运会后失去的那些比赛机会,就这个周期教练组执着的配对小胖头的双打就可以推测,教练组奥运团赛的阵容里更倾向梁靖崑。王楚钦和樊振东几乎是巴黎奥运的明牌,不论第三人配林高远还是马龙,都不可能是小胖头的双打。所以,教练组很早就想推的是梁靖崑做奥运第三人。
这个时候的马龙对于教练组而言,需要保持一定的状态,但一定不能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是个非常隔应人的状态,尤其隔应马龙自己。所以,马龙一定不能是东奥以后的马龙,那样强的马龙不利于小将成长。反而现在的马龙刚刚好,外战不错,内战困难,一旦需要,队内竞争的名额随时就可以被替换,同时世排都在可控范围内。
至于比赛机会,这个周期,马龙的大赛团赛机会明显多于大赛单打机会。马龙的领头羊作用有目共睹,他裤腰带上的梯队建设都比教练组的口号有用多了。物尽其用之下,马龙以老带新再合适不过。而大赛单打这种宝贵的机会,是倾向于舍不得给马龙的,在他们眼里,马龙是不值得培养的。别的项目在想方设法延长goat职业生涯的时候,国乒对马龙的巴黎周期从一开始就是不支持的。
教练组对马龙虽然不支持,但对他的能力有一种盲目信任。因为马龙是马龙,他们相信只要马龙不想离开赛场,即使不给他机会,他也会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自己会活过来。关键时刻还是一道随时开封的保命符。比如,成都世乒赛这种在国庆期间家门口办的比赛上了八场的马龙。
这种盲目导致对马龙的害怕,怕到需要教练组不惜朝令夕改各种规则,也要取消掉马龙自己拿到的名额。
从乒超中途改变规则,到亚运会名额重新制定,到亚锦赛公然违反积分规则,次次推马龙到前台去以伤病,以状态为由给教练组做遮羞布。想问为什么不能对马龙明说?反而要一次次以规则为借口?是个打工人都懂,教练组在给马龙画饼。如果教练组直接对马龙说,他年纪大了,需要让位给年轻人。马龙让不让?让!马龙一定会让!但是,教练组能承担的起彻底失去马龙的风险吗?不能!
于是,他们让马龙一次次参与到看似公平的竞争里来,再用人为的规则手段拿掉。一次次给他能打到巴黎奥运会的希望,以马龙舍不得赛场为筹码,不上不下的吊着马龙。现在,我感觉马龙从一开始极力的争取大赛机会,到有比赛就行,甚至无条件配合做一个合格的遮羞布。好似给现在年龄的马龙参赛机会便已经是教练组给的恩赐。这种自上而下的从国乒到记者再到粉圈全民式的,不看竞技状态,只拿年龄说事儿的思维就像是对运动员的一场霸凌式的pua。无非也就是仗着马龙还热爱赛场,不然哪个会低头陪他们演这出自以为是的聊斋?
教练组对于马龙来说就是甲方。对运动员来说,他们毋庸置疑拿着生杀大权。我感觉,教练组对巴黎周期的马龙的打算无非两个,最差的是小将到巴黎还不稳定,留着马龙救命用,即使恶心的事儿做了一遍,让他上巴黎,马龙照样得感恩戴德。若是小将到巴黎还行,教练组最是喜闻乐见,马龙绝对是被放弃最快的那一个。
整个周期,马龙最难的点在于如何证明自己。教练组想要一个磨刀石,马龙想当一把利剑。怎么样才能让一个利剑证明自己是一个磨刀石才不别扭?那就是教练组把剑磨成一团石头,再让石头磨别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