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读《聊斋志异》,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林妖狐仙。想不到,在蒲松龄笔下出没的妩媚多情的精灵,如今已经纳入养殖产业,被计入GDP.在时尚而倜傥的狐皮大衣上,在红烧或油炸的狐肉里,我分明知道,大自然的最后一点荒野、最后一点神秘、最后一点诗意,都被没进滚烫的消费欲火里,化为一点虚荣、几盘美食、一阵饱嗝,随风而逝。
如今,除了旅游景区里被刻意挽留的一些贵族式动物,天空中稀疏的几只麻雀,鱼塘里被激素催肥的鱼,鸟笼里学舌的囚徒鹦鹉,玩具般供人娱乐和把玩的格式化宠物,此外,你见过鸢飞草长、令人心胸为之怡然的春景吗?你见过鸢飞鹤鸣、使人情怀为之激荡的夏景吗?你见过大雁在天空写它们的美丽十四行诗的感人秋景吗?你见过乌鸦在积雪的旷野集体出动为夕阳送行的苍凉冬景吗?
几乎一切飞的、跑的动物(除了濒临灭绝不得不强制保护的),都被视为可吃、可制作皮革或可供消费的“资源”,几乎都被纳入我们那致命的“目的”——以消费为唯一目的的盘子里,而在我们的“目的”之外,在我们的欲望“盘子”之外,几乎已经一物不剩!那些野性的、生动的、斑斓的,世世代代陪伴我们、带给我们无限美感和诗意、令我们对大自然的丰富和神奇产生无尽想象和敬畏的生灵们,有多少已经带着血泪和恐惧,头也不回地走了,而且,一去不归。。。
没有哪一样动物对不起我们,是我们对不起它们。,
如果我们蔑视上苍,丧失悲悯之心,无视生灵蒙受的巨大苦难,为我们一己、一时的目的,剥夺它们的生命过程和目的,如果自然界的生灵们不再有活着的意义了,如果万物的生路都被我们阻断了,那么,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的生路又能延伸多远呢?在一个自然生命不断凋零、造化生机不断萎缩,只有垃圾、废气、污水、沙漠无限增长的匮乏、枯竭、险象环生的世界上,人类的存在又有什么诗意、美好和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