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贴吧里有人震惊于明代人配箭太轻,实际上,轻配箭是中国古代一贯的特色。
我看到的最早的关于箭重与拉力匹配的记载是唐代的《通典》卷十五关于武举的记载:
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钱。
唐代六钱大约是22克到23克,一石是多少不得而知,但是考虑到这是武举考试,弓力不会轻。
宋代的翠微先生北征录,也有类似的记载。
流行轻配箭,可能和角弓耐轻箭有关系。
然后有吧友质疑这样的箭重竹木材料是否能够达到,实际上完全可以。
中国到了清代突然流行重箭,所以存世箭大多偏重,而朝鲜半岛、中亚、西亚、南亚地区一直流行轻箭,有大量存世文物可以参考。


这是存世的奥斯曼战箭,箭长70多厘米,箭重24克,松木杆。

朝鲜竹箭,箭长85厘米,41克,竹杆。
我看到的最早的关于箭重与拉力匹配的记载是唐代的《通典》卷十五关于武举的记载:
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钱。
唐代六钱大约是22克到23克,一石是多少不得而知,但是考虑到这是武举考试,弓力不会轻。
宋代的翠微先生北征录,也有类似的记载。
流行轻配箭,可能和角弓耐轻箭有关系。
然后有吧友质疑这样的箭重竹木材料是否能够达到,实际上完全可以。
中国到了清代突然流行重箭,所以存世箭大多偏重,而朝鲜半岛、中亚、西亚、南亚地区一直流行轻箭,有大量存世文物可以参考。


这是存世的奥斯曼战箭,箭长70多厘米,箭重24克,松木杆。

朝鲜竹箭,箭长85厘米,41克,竹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