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记者周广甫为 “郭德纲别墅侵占绿地”一事到郭宅采访,结果李鹤彪打人、郭德纲骂人,于是引发网友、媒体,甚至包括文化部部长在内的反“三俗文化”热潮。其中,BTV倒郭态度坚决,明确提出全面“封杀郭德纲”,因为郭德纲庸俗、低俗、媚俗……可问题是,郭德纲的三俗绝不是他徒弟打人后才存在的,此前,BTV与郭德纲一直在搞蜜月般合作,郭是个“俗人”,BTV就高雅了吗?而记者周广甫去郭的别墅追访,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媚俗行为?
我们谈到媚俗,媒体充当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郭德纲、袁腾飞、周立波、芙蓉姐姐、凤姐等人有特长,是特殊领域的人才,他们有存在的理由。只是,他们传播的东西适合于“村头、地头、炕头”,是谁推波助澜,让他们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舞台上炫目的主角?当然是各种媒体!报纸连载袁腾飞巨著,电视直播芙蓉姐姐的S身形舞蹈,网络卖命推销着凤姐的热吻,广播里郭德纲扯着嗓子喊:“我要把兵马俑洗干净了,写上八荣八耻拿到潘家园卖了。”
现代传媒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一种重要力量。所谓媚俗,就是以低级趣味过分迁就、迎合、取悦大众的行为。如果说郭德纲和凤姐们无法避免,他们完全可以自娱自乐、自生自灭。他们传播的不属于主流价值观,大众传媒就应该把持好职业操守,不能成为纯粹的“经济动物”,盲目地去追捧,甚至成为不良文化的营销工具。否则,媒体将丧失社会职能与公共责任,最终的后果只能是让个人追求替代了社会意志,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无从判断。
文化有深厚的内涵。相声、舞蹈、清口等本身是值得呵护的文化遗产,但它们经过郭德纲、芙蓉姐姐、周立波等人的蹂躏,再加上媒体的“推广”,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夺眼球的东西。除了捧红这些“明星”,某些媒体还传播了什么文化?旅游是文化吧?那好,不论是打开电视还是浏览网络,别说关羽老家三省四地争抢,受畸形的政绩观驱使,有的地方开始筹建“潘金莲故居”,有的地方论证“奸臣纪念馆”……
不否认,庸俗或低俗不可能成为任何一个媒体主流报道内容,但它们最有可能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潜移默化地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如果受到环境“熏陶”,媚俗成为时尚,不仅媒体,诸如一些地方基层政府也为“发展”去追逐低俗的文化,媚俗一旦成为“政府行为”,这对社会文明与道德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媚俗媚出效益,地方经济又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如不是所有的牛都会是疯牛一样,也不是所有的俗都是“三俗”。反三俗不是杜绝三俗的存在,而在于三俗活得太滋润、太嚣张了。打击它,也不意味着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民间文化连根拔掉,或文化产品统统玩阳春白雪。反三俗文化只应是手段,其目的应该是追求文化产品雅俗共赏境地。这里的俗应该是剔除低俗元素的通俗,比如有300多年历史的二人转,如果剔除里面一些低俗传播内容与方式,成为百姓喜欢的真正绿色二人转,“凡有井水处,即能歌二人转”,谁敢轻言二人转低俗?
本报评论员 郝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