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66贴子:791,774

台北故宫的稀世珍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本想去它的官网转转的
但登陆不上   据说是被和谐了
于是在别处找了点图  


1楼2010-08-12 17:00回复
    下面贴图。。。。


    2楼2010-08-12 17:00
    回复
      2025-08-18 23:08: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殷墟中期/蟠龙纹盘      高16.3cm 口径43cm
           圆腹圈足,足下有外凸圈足座。盘面饰龙纹蟠绕于中心,蟠龙外围有鱼纹、夔龙纹及鸟 纹围绕。盘外面上层饰夔纹,上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圈足上饰俯首夔纹,下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纹饰在盘面的布局与母题基本上与妇好盘(M5:777)近。 盘外有一小环及二小环,各对准盘面大龙首的上下鼻梁,共形成一中轴线。与之相交的另一中轴线,左右上下有兽首。考古资料显示,商代墓葬出土有水器盘者并不 普遍,在殷墟中期时它似局限在稍大型且铜容器较多的墓葬。
      


      6楼2010-08-12 17:04
      回复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前期/玉鹰纹圭      这件玉「圭」是一个由工具、武器的型态,转化为礼制用器的例子。器呈窄长方形,有 平直刀刃,原本为铲的形式。但在器身中段的两面,均琢碾了精致的纹饰。一面的上节浮雕向上冲飞的鹰鸟,表现了威猛的神力。而另面则浮雕一抽象的面纹,正中 央为高耸的「介」字形冠顶,而两侧插有华丽蓬松的凤羽,线条极为流畅。由许多文献可知,鸟是东夷族群的重要宗教象征:上古时期,华东地区的夷人,相信其始 祖为自然界诸神的主宰「帝」所生,而「玄鸟」则是引渡生命力的使者、媒介,即所谓「鸟生神话」。此件玉圭上,出现写实的鹰纹及抽象的凤鸟纹,似乎批露了某 些重要而值得探索的讯息。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圭的一个侧面,约1平方公分的面积上,琢有一侧面人首,戴船形帽、留卷翘的长发,眼耳鼻口等细 节无一省略,非常精致。
             器身的上下段,则在清乾隆皇帝时加琢御制诗和玺文。有趣的是,后加的文字与原有的纹饰走向颠倒,因而常常引起观赏者的误解。
        


        8楼2010-08-12 17:06
        回复

          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玉琮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是一种非常重要礼器。它的基本造形为方柱体,内有贯穿的大圆孔。方形,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地方」的宇宙观;而贯通的圆洞,可能是象征生民与神只世界间的「沟通」。
               华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琮上,则常琢有特殊的「面纹」,代表着神只、祖先及神 灵动物。「面纹」的表现方式有繁有简。本院所藏的这件琮,外壁共分十七节,每一节以四个近90度转角的边棱为「面纹」的中轴,向左右两侧各铺展最简化的 「面纹」—以两道饰有平行弦纹的长横棱表示「冠」,一道短横棱表示「鼻子」,两个浅圆圈表示「眼睛」,但因年代久远,表示眼睛的小圆圈已模糊不清。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琮上,直槽的顶端均隐藏着一个图像。从表现方式可知,这个 图像并不是为了装饰,因为它的线条又浅又细,并且断断续续,如果不仔细观看,是不易察觉的,因此我们推测,此图像可能是一种「密码」,人与神沟通的密码。 由于年代久远,四个中的两个已漫漶不清。
          


          9楼2010-08-12 17:06
          回复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约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
                 长19.9cm
                 宽6.88cm
                 厚0.27cm
                 青缘玉,尚称温润莹透,器表因久埋于土中,略显粗涩。雕一抽象的面纹;一对圆睁的大漩涡眼,镂雕眉毛与瞳孔部份;额际两侧各凸出一长片,漩涡眼的下方又琢一排方扁形,两两成双的牙齿。
                 近年来,在分布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件带齿动物面纹玉饰。综合 出土器、流散品等资料可知,这类玉饰的「牙齿」多作尖锥形,只有在较晚期的墓葬中,才出土方扁形牙齿的面纹玉雕。本院所藏着,不但牙齿完全扁薄方平。且大 眼两侧的横出部份,也发展的比较方平,肯定出自有意识的经营设计,才能创造出如此协调而有整体感的造形,应是红山文化晚期的作品。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与勾云玉佩都带内厚而边薄的弯勾,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它们多出土于极高等级的墓葬中,应象征身份,祭祀神祖的礼器。
            


            10楼2010-08-12 17:07
            回复

              新莽/嘉量      高25cm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为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特别在始建国元年(公元九 年),命人依照当时的大学者刘歆的考订,铸造了这件量器,目的是以它作为全国各地称量五谷等容器的标准,因此以青铜铸造,以示传之久远,永垂典范,并且定 名为「嘉量」。而铸于器表上二百一十六字的铭文,则详细的记述了铸器的缘由,以及各部位的容量及尺寸等等,全器一共分作五个量体,中央之圆形主体,上部为 「斛」,下部较浅者为「斗」,右耳为「升」,左耳上部为「合」,下部为「龠」;二龠的容量等于一合,十合等于一升,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斛斗与斛及合 与龠,在度量时要反转过来才能使用。
                   由是可知,在当时合、升、斗、斛之间,已是以十进制来计算的。根据实测,斛之容积 为二○一八?六六立方公分。另外,由器表铭文与实物的比对,得知当时一尺的长度等于今日的二三?○八八七公分,其它可由此类推。因此在作为一件标准量器之 外,它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数据。
              


              11楼2010-08-12 17:08
              回复

                西周晚期/宗周钟
                     商代,钟形乐器大多数是口部朝上,钟体用长柄支起后再敲奏;西周开始,渐渐改为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而 奏,成为惯见的「甬钟」形式。宗周钟便是甬钟的代表。宗周钟外形上最大的特征,是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醒目。此钟音质浑厚宏 亮,有宗庙庄严气概。
                     宗周钟的铭文自钟身正中起读,接着左下角,再转至背面右下角,全篇约123字,是 商、周单件钟铭最长者。铭中因为有一个人名「」,可与周厉王的名字「胡」音相通,故得定为周厉王之器;铭文大意为:厉王时有南方的濮国,大胆来犯周土,厉 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巩固疆土,挥军攻敌,直追到濮国都城,濮君只好派使者来迎,表示臣服。同时,南方及东方的26个邦国代表,也随同朝见。 厉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宝钟」,并祈求先王们降赐子孙福寿,安保四方太平。
                


                12楼2010-08-12 17:09
                回复
                  2025-08-18 23:0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宋/定窑/婴儿枕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白釉色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题材亦丰,尤以划法技法灵巧熟练,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 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 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19楼2010-08-12 17:15
                  回复

                    商/玉鸟形佩      高11.35cm
                         宽5cm
                         厚0.3cm
                         赭色玉质,大部分沁为灰白色。以镂空与浅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枭鸟的侧面造形。鸟头上站立一龙,比例上龙头甚大,龙身较短。龙与鸟的眼睛,都是商晚期〈约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典型的「臣」字眼,全器最下端,即鸟爪部分,形成一凸榫,证明此器曾插于某种易朽物质之上。由文献资料可知,古人在祭典上,常持拿着上端饰玉器的「玉梢」来歌舞,这件玉鸟纹佩,或即是玉梢上端所的玉饰吧!
                         龙与鸟都是古人信仰中的神灵动物。由神话资料可知,东夷族群相信,上帝派遣神玄之 鸟,来到世界降生了他们氏族的始祖。所以东夷族群的玉雕上,常有各种玄鸟—凤、鹰、枭、燕的花纹。商王朝的统治者,本属东夷族群。院藏的这件玉鸟形佩,可 能是商代贵族所用的玉饰。它既可点缀华丽,烘拖富贵,又象征贵族们具有神灵动物的禀赋。
                    


                    21楼2010-08-12 17:16
                    回复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      珐琅彩瓷,始创于清康熙,以铜胎珐琅器为蓝本,式样单纯。雍正六年后,珐琅彩料由 原本从国外进口,转而开始自制。由于彩料的关系,珐琅彩瓷的纹饰取材得以不受拘束,除花鸟、人物、山水外,画面还刻意留白以加题诗句、闲章,将「诗、书、 画」的韵味汇集于器物创作中。
                           壶盖及器腹隙地满饰各色花卉,俗称「百花地」,为当时欧洲盛行之装饰纹样。腹面为 二长方形开光,以蓝料描绘山水,山势俊秀挺拔,屋舍巨木,小桥流水,无不细笔描绘,留白处各以秀丽的行书体墨书「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及红色闲 章「山高」、「水长」。单看文字叙述,像是在形容一幅水墨山水画作。但如果不以材质作区分,称它为水墨画亦可,何况这些它确实是出自宫中画家之手。
                           雍正珐琅彩胎质细致,画风清雅。本件以繁密娇艳的百花为地,衬托宁静、素雅的蓝色山水,「闹中取静」的视觉效果,似乎在阐述以简驭繁的美学观。器底以蓝料书宋体印章式款「雍正年制」四字,此种形式亦成尔后瓷器写款常用的模式。
                      


                      23楼2010-08-12 17:18
                      回复

                        南宋/龙泉窑/翠青五管瓶      高12.4cm
                             面径13cm
                             足径7.2cm
                             宽矮式小口瓶,口圆,蕈状唇缘外翻,直颈,宽斜肩,腹下微敛,圈足。肩上立有五个 细直圆管,管内中空,与腹相通。腹壁削刻重瓣上仰的莲瓣纹。翠青色厚釉,下半身满布纹片,莲瓣中棱突起处成浅白色的「出筋」现象。胎色灰,足缘露胎,成橘 红色。造形优美,相似的作品也见于四川遂宁南宋中期的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中。
                             龙泉窑的釉色,以带翠绿的粉青色调最广受好评。南宋时期,一方面因供应南方官民的 需用,一方面因政府鼓励海外市舶贸易,因此产量遽增,在今龙泉县、丽水县附近形成跨越八个县的大窑系,而福建沿海各窑场也争相袭仿,产品遍及韩、日、琉 球、东南亚乃至非洲东岸。其细腻的作品,胎色灰白坚致,釉质滋润肥厚,静谧温和,宛如上乘的美玉。
                             此种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有以为是烛台,有称为花插的,其用途尚难断定;但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似为墓葬中做为「谷仓」意涵的用器。本件五管瓶或受此种多管瓶造型习惯启发,然其既见于窖藏和沉船中,则显然应为生活用品。
                        


                        25楼2010-08-12 17:19
                        回复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      青花在中国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左右,已达精美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变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纪的永乐、宣德,青花瓷艺又再度回复鲜艳的色泽,广受好评。因此,永、宣的青花磁遂成后世仿制对象。
                               永乐青花依文献所说,采外来青料,俗称苏泥勃青。此种青料有「渗青」、「散浑」之 特性,烧后青色浓艳,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因散浑而有水墨画之风韵,加以运笔潇洒,气势凌然,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经济因素,此时瓷品成为 赏赐及贸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对象为中亚之阿拉伯人,为适应回教人民所求,此期制品,在纹饰与造形上,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之身影。
                               器腹硕状如圆球,故名天球瓶,乃仿照叙利亚瓶式样烧制而成。口沿一周转枝花叶纹, 全器主饰为一蟠龙,隙地饰以番莲花,龙纹姿态矫健有力。同形器在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为朵云纹,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类似藏品,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种主纹留白的作法,俗称反青花。
                          


                          26楼2010-08-12 17:20
                          回复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      通盖高19.2cm
                                 口径长16.1cm
                                 口径宽11.2cm
                                 底径7.6cm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
                                 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27楼2010-08-12 17:21
                            回复
                              2025-08-18 22:56: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强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于成化,1984年在西丄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其后又于珠山遗址发掘同类瓷盘破片,宣德斗彩终获认定。
                                  杯口微侈,壁矮,以鸡为主题纹饰,故名鸡杯,又其状似缸,又称鸡缸杯。纹饰彩绘于外壁,有鸡纹二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
                                  卧足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加双框。成化写款前后一致,为鉴定真伪主要参考。
                              


                              29楼2010-08-12 1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