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被诸葛亮完虐一路啊。跑跑不过,打打不过,出战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除了蹲塔下死守别无他法。
所以六次北伐,司马懿干脆就按兵不出了,谁说也没用,我就耗死你。
有人说,司马懿这战略很正确,凭借强大国力耗死对方。
没错,这确实很正确,这个战略也确实耗死了诸葛亮,所以我说诸葛亮战略方面是败了。
但是,知道魏国多少兵力多少人力么?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我们就算这个数据有水分,但是魏国国力在那里,实打实的,户103万,口443万,兵力60万,这个数字对比蜀汉灭亡时候,户28万,口94万,兵力10万,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说司马宣王面对蜀汉保守防御有错么?
没错,确实没错。
但是,你以四倍地盘,四倍人口,六倍兵力,被诸葛亮率不到十万人马(其余各处要留留守部队,诸葛亮能动用人马不会超过九万,一般来说,应该八万都不到)予取予求,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覆城破军杀将。
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耻大辱,这本身就是战斗力远远不及对方的表现,而蜀地从来就不以出产劲卒锐士闻名,可见诸葛亮治军之杰出、战阵之强横。
不要说魏国还要防着辽东吴国和北方少数民族,诸葛亮这边也有南蛮西戎要头疼,也有吴国要防御。轻松摆平南蛮那也是人!的!本!事!
魏国面对蜀国镇守的一直是曹真、司马懿这种砥柱之臣,相应部署兵力,绝对不会少于二十万:诸葛亮一次北伐时候,曹睿命大将张郃率步骑精锐五万出长安。同时命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十几万,前后用兵达二十万。
更何况晋书也早就有过论述:
“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列传二十六)
蜀汉对陇右关中接连不断的军事进攻,给曹魏在西部防线造成了强大的压力,集结的大量防御部队和军队的粮草,更是对当地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晋书.宗室传》
边军挡不住诸葛亮,必须出动中央军,这足以封堵那些说诸葛亮“劳师无功”的人的嘴。
你说诸葛亮没有取得战略上的胜利,这可以,但说诸葛亮军事一般,那,呵呵,被诸葛亮打得缩头不出只能严防死守的司马宣王岂不成了垃圾。
明帝纪中有一段挺有意思的部分,曹睿上台之初,一直是“聪明若神”,善于纳谏体恤民情,可谓明君。然而诸葛亮死后第二年,就开始:“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不能听”。可见诸葛亮给这位君主带来了何等的压力。
所以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的人,纯属无知。
三国志陈寿说的是政略为长军戎为短,意思是诸葛亮政治才华高于军事才能,但从!来!没!说!诸葛亮军事不够强!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
同期吴国大鸿胪的评价:“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