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曾专门研究三眼峪沟的地质专家马东涛:
舟曲将来肯定
会再发泥石流
早在1997年,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对此前饱受泥石流蹂躏的舟曲县可能再发泥石流作出预言:“目前,泥石流淹没和危险区内有人口1.49万,财产1.38亿元,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将大大超过1992年。”
今年8月7日,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马东涛不幸而言中。
听到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的消息,让马东涛“心里很难受”。马东涛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14年前,作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他曾带队专门到三眼峪沟进行了全面勘察,掌握了该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对三眼峪沟进行研究的专家。
昨日,马东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由于三眼峪沟内有近2000万立方的堆积物,将来肯定还会再发泥石流。
舟曲县位于
泥石流扇上
舟曲县城和城郊的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该泥石流堆积扇上。可以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舟曲县城”。
1996年8月至9月,马东涛带队对三眼峪沟进行了全面勘察,此举与该地区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息息相关。
自1823年以来至2000年的170多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爆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特别是1992年6月4日,舟曲骤降暴雨,从而引发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共冲毁房屋344间,农田87.73公顷,死伤87人。
为消除隐患、根治泥石流,受舟曲县政府委托,马东涛带专家团队进驻舟曲勘察。一段时间后,马东涛终于认识极具破坏力的三眼峪沟。
三眼峪沟流域属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一条灾害性稀性泥石流沟。沟的面积很大,约有25.75平方公里,呈“瓢”状。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828米,最低点的海拔仅有1340米,落差高达2488米。两侧山坡坡度大都在50度以上。
舟曲县城地处高山峡谷,正好位于三眼峪沟与另外几条大沟的汇合处。马东涛说,自古以来的泥石流在几条大沟的汇合处淤积,形成了一个面积约0.87平方公里的空地。这块从三眼峪沟的沟口到白龙江边的空地看起来像一把扇子,其实就是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
马东涛说,舟曲县城和城郊的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该泥石流堆积扇上。可以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舟曲县城”。
多次大地震
堆积物满沟
三眼峪沟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有关。
对于三眼峪沟频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在多年前,马东涛就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分析。
马东涛说,舟曲属于地震强烈活动区,有史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末,引起房倒屋塌、山崩和滑坡的地震多达8次。
三眼峪沟所在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一次地震是在公元前186年;一次发生在1634年;第三次是在1879年农历五月十二,武都、文县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第4次是1960年的地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79年的大地震。
马东涛说,陇南和甘南地区成为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都与这4次大地震有关。
他说,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造成沟内的堆积物很多。极其罕见的一点是,崩塌的山体在沟内形成了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坝,拦蓄了沟内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沟内和沟道堆积物超过5000万立方米,其中2000万立方米堆积物是不稳定的,可直接成为泥石流的补给物。
遇到下雨,这些堆积物就会被逐步搬出来。100多年来,陇南和甘南地区都是这样。
对于马东涛所称的三眼峪沟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有关,甘南州宣传部长赵敏学称,他并不清楚这方面的情况。
县城发展快
危险区增多
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舟曲县自建制以来,县城就一直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过去由于人口较少,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舟曲将来肯定
会再发泥石流
早在1997年,马东涛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对此前饱受泥石流蹂躏的舟曲县可能再发泥石流作出预言:“目前,泥石流淹没和危险区内有人口1.49万,财产1.38亿元,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造成的灾害将大大超过1992年。”
今年8月7日,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马东涛不幸而言中。
听到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的消息,让马东涛“心里很难受”。马东涛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14年前,作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他曾带队专门到三眼峪沟进行了全面勘察,掌握了该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对三眼峪沟进行研究的专家。
昨日,马东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由于三眼峪沟内有近2000万立方的堆积物,将来肯定还会再发泥石流。
舟曲县位于
泥石流扇上
舟曲县城和城郊的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该泥石流堆积扇上。可以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舟曲县城”。
1996年8月至9月,马东涛带队对三眼峪沟进行了全面勘察,此举与该地区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息息相关。
自1823年以来至2000年的170多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爆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特别是1992年6月4日,舟曲骤降暴雨,从而引发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共冲毁房屋344间,农田87.73公顷,死伤87人。
为消除隐患、根治泥石流,受舟曲县政府委托,马东涛带专家团队进驻舟曲勘察。一段时间后,马东涛终于认识极具破坏力的三眼峪沟。
三眼峪沟流域属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一条灾害性稀性泥石流沟。沟的面积很大,约有25.75平方公里,呈“瓢”状。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828米,最低点的海拔仅有1340米,落差高达2488米。两侧山坡坡度大都在50度以上。
舟曲县城地处高山峡谷,正好位于三眼峪沟与另外几条大沟的汇合处。马东涛说,自古以来的泥石流在几条大沟的汇合处淤积,形成了一个面积约0.87平方公里的空地。这块从三眼峪沟的沟口到白龙江边的空地看起来像一把扇子,其实就是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
马东涛说,舟曲县城和城郊的10个自然村就坐落在该泥石流堆积扇上。可以说,“没有泥石流,就没有舟曲县城”。
多次大地震
堆积物满沟
三眼峪沟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有关。
对于三眼峪沟频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在多年前,马东涛就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分析。
马东涛说,舟曲属于地震强烈活动区,有史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末,引起房倒屋塌、山崩和滑坡的地震多达8次。
三眼峪沟所在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一次地震是在公元前186年;一次发生在1634年;第三次是在1879年农历五月十二,武都、文县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第4次是1960年的地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79年的大地震。
马东涛说,陇南和甘南地区成为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都与这4次大地震有关。
他说,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造成沟内的堆积物很多。极其罕见的一点是,崩塌的山体在沟内形成了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坝,拦蓄了沟内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沟内和沟道堆积物超过5000万立方米,其中2000万立方米堆积物是不稳定的,可直接成为泥石流的补给物。
遇到下雨,这些堆积物就会被逐步搬出来。100多年来,陇南和甘南地区都是这样。
对于马东涛所称的三眼峪沟多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与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有关,甘南州宣传部长赵敏学称,他并不清楚这方面的情况。
县城发展快
危险区增多
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
舟曲县自建制以来,县城就一直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过去由于人口较少,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泥石流危险区也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