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凌晨五点收到信息,是一个远在温哥华的朋友发来的,他刚听了《山歌寥哉》,非常兴奋,知道这几年我逢人便吹捧刀郎,就想到和我交流,也不管时间合不合适。这个朋友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图像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是知名的艺术评论家。两年前,有次碰到本地主管文化的厅级领导,向他推荐了《弹词话本》,他听完后的评价是“无与伦比”。说这两件事,是想表明刀郎新作品的一个境遇。
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歌迷们的反应。新专上线快一个月了,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听上几首,边听边翻看歌迷们的评论,煞是感人。有歌迷说他父亲连续十天十夜电脑循环《山歌寥哉》,他很好奇,便去听,然后就沦陷了。有歌迷说他每天听一遍专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听,这辈子都没这么认真过。还有歌迷建议大家都去学唱新歌,他说,刀郎老了,将来开演唱会的话,如果他唱不动了,我们就唱给他听。我也是鼻头一酸。
《山歌寥哉》的热度波及到了《弹词话本》、《世间的每个人》和《如是我闻》。这是盛宴,歌迷们何其开心!
而乐坛让人失望的反应虽然也在预料之中,但他们整体孱弱至此还是令我吃惊。我把华语乐坛的沉默善意地理解成还在慢慢消化,毕竟刀郎的新作品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些作品超出了他们关于流行音乐所有的认知和经验,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不相信流行音乐还可以这样写。细想这个现象,其背后的问题是挺严重的,即成熟、发达又流畅的唱片工业所带来的巨大负面作用,其中最致命的是,乐坛从业人员逐渐丧失了分辨什么是作品、什么是商品的能力。发达的唱片工业提供范式以及音乐制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标准清晰,流程精确,他们迷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配器、编曲、录音、宣发解决,他们根据受众情绪和心理需求编造文字和旋律,这个高效的音乐流水线源源不断地送出音乐商品,璀璨又漂亮,满足人们的低阶需求。其实这个事并没有错,人的需求分多个层次,几乎每个人都有浅层次的、低阶的情感或情绪需求,唱片公司大量的常态歌曲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这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日复一日,他们大概忘了他们拿出手的是音乐商品,是工艺品,不是作品,而当真正的作品出现的时候,只希望他们还能分辨出来。
刀郎的新作品或许能让浑浑噩噩而又自以为是的华语乐坛清醒起来,但我更看好刀郎给未来的年轻人带去的启示。
乐坛对刀郎沉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刀郎作品极高的文学性。这是他们陌生的领域,他们玩得娴熟的音乐制作的各种手段,在文学性面前是失灵的,他们关于歌词写作的经验也失灵了,他们内心可能只有一个问题:歌词能这么写吗?
刀郎作品旋律的精妙,音乐性的高阶化,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传统与先锋的水乳交融,他们慢慢是能体味到的。但是歌词,谢天谢地,饶了他们吧。我还是看好未来的年轻人。
不仅乐坛,所有听众,都在惊诧中重新认识刀郎。天 选之人,如果刀郎不是,还有谁是呢?
关于刀郎未来的创作,我既期盼又惶恐。如果刀郎继续瞄向传统,那下一次他的魔手会伸向哪里?会是《红楼梦》吗?如果是的话,以刀郎现在的功力,作品肯定是石破天惊的,那乐坛怕是要塌方了。但红学汗牛充栋,又是是非之地,不碰也罢。还会是哪里?会是《世说新语》吗?虽然太过久远,但魏晋风度可是迷恋者代代不绝,而且和当今天下大势似同又似不同。石崇王恺斗富,王献之桓玄船中喝酒,何晏和五石散,都是好题材。但惶恐也在于此,真是《世说新语》的话,那塌方的就不仅仅是乐坛了。
以上是妄语了,是失了本分,权当一笑,不能去干预刀郎的创作。但心愿还是可以说一说的,我最希望能看到有一首长度是七到十分钟的作品,这种体量的歌曲,想想都心潮澎湃。期待刀郎的新作品。
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歌迷们的反应。新专上线快一个月了,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听上几首,边听边翻看歌迷们的评论,煞是感人。有歌迷说他父亲连续十天十夜电脑循环《山歌寥哉》,他很好奇,便去听,然后就沦陷了。有歌迷说他每天听一遍专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听,这辈子都没这么认真过。还有歌迷建议大家都去学唱新歌,他说,刀郎老了,将来开演唱会的话,如果他唱不动了,我们就唱给他听。我也是鼻头一酸。
《山歌寥哉》的热度波及到了《弹词话本》、《世间的每个人》和《如是我闻》。这是盛宴,歌迷们何其开心!
而乐坛让人失望的反应虽然也在预料之中,但他们整体孱弱至此还是令我吃惊。我把华语乐坛的沉默善意地理解成还在慢慢消化,毕竟刀郎的新作品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些作品超出了他们关于流行音乐所有的认知和经验,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不相信流行音乐还可以这样写。细想这个现象,其背后的问题是挺严重的,即成熟、发达又流畅的唱片工业所带来的巨大负面作用,其中最致命的是,乐坛从业人员逐渐丧失了分辨什么是作品、什么是商品的能力。发达的唱片工业提供范式以及音乐制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标准清晰,流程精确,他们迷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用配器、编曲、录音、宣发解决,他们根据受众情绪和心理需求编造文字和旋律,这个高效的音乐流水线源源不断地送出音乐商品,璀璨又漂亮,满足人们的低阶需求。其实这个事并没有错,人的需求分多个层次,几乎每个人都有浅层次的、低阶的情感或情绪需求,唱片公司大量的常态歌曲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这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日复一日,他们大概忘了他们拿出手的是音乐商品,是工艺品,不是作品,而当真正的作品出现的时候,只希望他们还能分辨出来。
刀郎的新作品或许能让浑浑噩噩而又自以为是的华语乐坛清醒起来,但我更看好刀郎给未来的年轻人带去的启示。
乐坛对刀郎沉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刀郎作品极高的文学性。这是他们陌生的领域,他们玩得娴熟的音乐制作的各种手段,在文学性面前是失灵的,他们关于歌词写作的经验也失灵了,他们内心可能只有一个问题:歌词能这么写吗?
刀郎作品旋律的精妙,音乐性的高阶化,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传统与先锋的水乳交融,他们慢慢是能体味到的。但是歌词,谢天谢地,饶了他们吧。我还是看好未来的年轻人。
不仅乐坛,所有听众,都在惊诧中重新认识刀郎。天 选之人,如果刀郎不是,还有谁是呢?
关于刀郎未来的创作,我既期盼又惶恐。如果刀郎继续瞄向传统,那下一次他的魔手会伸向哪里?会是《红楼梦》吗?如果是的话,以刀郎现在的功力,作品肯定是石破天惊的,那乐坛怕是要塌方了。但红学汗牛充栋,又是是非之地,不碰也罢。还会是哪里?会是《世说新语》吗?虽然太过久远,但魏晋风度可是迷恋者代代不绝,而且和当今天下大势似同又似不同。石崇王恺斗富,王献之桓玄船中喝酒,何晏和五石散,都是好题材。但惶恐也在于此,真是《世说新语》的话,那塌方的就不仅仅是乐坛了。
以上是妄语了,是失了本分,权当一笑,不能去干预刀郎的创作。但心愿还是可以说一说的,我最希望能看到有一首长度是七到十分钟的作品,这种体量的歌曲,想想都心潮澎湃。期待刀郎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