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9日漏签0天
新版三国吧 关注:44,982贴子:2,451,69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新版三国吧
>0< 加载中...

煮酒侃三国~~~~~~~~~喜欢侃的进~~~~~~~~~~!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倒霉的曹操”一文中曾经提到:“罗贯中根据“拥刘贬曹”倾向的需要,把曹操这个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完完全全写成了一个奸雄,多次有意的丑化曹操。”对于这样一个小说中的反面人物,罗贯中的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他并没有对曹操一味的贬低,在深刻揭露其“奸”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曹操的“雄”,有时候为了表现曹操的“雄”甚至特意杜撰出一些事件来。象“孟德献刀”就是一例。
     《三国演义》第四回介绍: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东汉小朝廷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开始独揽大权,引起朝廷很多大臣的不满。司徒王允苦思无计,“掩面大哭。绝不说起胸中心事,突然放声大哭”。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曹操自告奋勇,借得王允的七星宝刀,主动去行刺董卓。在董卓府中曹操机智的支走了吕布,眼看计谋成功,不料“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曹操灵机一动,谎称献刀,得以逃出生天,飞马出京。
     这段情节可谓活灵活现,写的也是非常精彩。不过证诸史料却是子虚乌有。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期间并未发生过献刀之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期间并未发生过献刀之事。
     这段情节的设计,体现出罗贯中对历史上曹操性格的了解和把握。少年时期的曹操虽然放荡不羁,然而“少机警,有权数”,《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中就提到: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世说新语?假谲篇》中也提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耳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历史上的曹操性格中就有机警、灵活的一面,罗贯中在参考史料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了这一点,特意把曹操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加以升华,杜撰出了“孟德献刀”的情节,把曹操在历史上恶作据的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提升到汉末董卓乱政这个重大背景进行刻划,无疑使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增色不少:当王允等百官放声痛哭之时,惟有曹操“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体现出曹操对这些所谓朝廷重臣无能的一种嘲弄,显然曹操一早就想好了刺杀董卓的办法,毛宗岗点评到:“袁绍致书,孟德献刀,一样愤激,而操更壮。”献刀未果,曹操马上又能及时脱险,足见作者对曹操的一种赞赏。毛宗岗点评到:“袁绍致书,孟德献刀,一样愤激,而操更壮??????推托马羸,未必不为此时地也。奸雄妙算如神。”中国古典作家写作手法的高明之处于此也可见一斑:善于利用一些很细微的地方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这一点是很值得学习的。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主意是不错,吕布表面上也答应了,但吕妻的一番话立刻就让吕布转变了:“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说到底还是不相信陈宫,从这短短一席话,我们可以想象陈宫在吕布手下的窘境。这也注定了不久以后的白门楼兵败被杀的结局。郝萌反吕,陈宫会是同谋吗?我看不象。以陈宫“刚直烈壮”的性格、后来在白门楼对吕布的指责和慷慨赴死的态度来分析,显然有点“怒其不争”的意味。
     陈宫之死,非常悲壮。曹操对陈宫的大度是显而易见的。三番五次暗示陈宫投降,陈宫却是一心求死。不过,所谓“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和“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这一席话,也隐约之间透露出陈宫对曹操的期望。之所以一心求死,可能是显示名士气节:与其摇尾乞怜而遭人唾骂,还不如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陈宫这样做也符合其“刚直烈壮”的性格。(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环境下,所谓名士、勇将投降变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唾骂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最后,陈宫自己迈向了刑场。估计此时的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会说出这样一句话:“真是窝囊!” 


2025-08-09 22:52: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至止”和“莫与为对”      
     诸葛亮的口才如何,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想到刘备在危急时刻能派他去说服孙权,应该是不错的。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那么艰险,总还是有点难度的。
     要说口才,在三国历史上有两张名嘴,雄辩功夫确实了得。史书上分别称为“至止”和“莫与为对”。
     第一张名嘴广汉(今四川广汉)人董扶。这个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过。不过在东汉末年可是比较有名的。在东汉朝廷被誉为:儒宗。据《三国志?刘焉传》注引《益部耆旧传》及《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董扶字茂安。少从师学,兼通数经,善欧阳尚书,又事聘士杨厚,究极图谶。遂至京师,游览太学,还家讲授,弟子自远而至。”名气的确不小,后来陆续有人向朝廷推荐董扶,董扶偏偏就是不去,还挺有个性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董扶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徵,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皆不就,名称尤重。”不过,这个董夫子到最后还是未能隐居山林,做个逍遥神仙。大将军何进公车特召,总算把他给请了出来,官拜侍中一职,而且是很受器重。后来董扶随刘焉去了益州,估计是想落叶归跟吧。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介绍到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记载:“扶出一岁而灵帝崩,天下大乱。”怎么看怎么象是陈寿对董扶离开京城感到惋惜,似乎陈寿认为如果董扶不走可能会出现另外的局面(调侃而已,别拍砖)。不过到了益州以后,这位董夫子的特长---雄辩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口才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该书记载:“始(董)扶发辞抗论,益部少双,故号曰(致止)〔至止〕,言人莫能当,所至而谈止也。”只要董扶一开口,就没有人能说的过他,以至于到了最后,只要董扶走到哪里,别人就都不说话了。你说这董扶的学问、口才有多好!后来诸葛亮问秦宓以扶原因,秦宓的回答是:“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芥之恶。”按现在的话来说,逮着什么说什么,难怪会“所至而谈止”呢。这位董夫子还有一个特长:观星望气。董扶跑去和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也不知道是自己想回乡而蒙刘焉呢的还是把刘邦的发家史研究了一番而得出来的结论呢或者真是观星望气的结果,难说),经他这么一说,还马上让刘焉活动了一阵子,总算当上了益州牧,看来是把董夫子的话当真了。不过从事后看,董扶也真没说错,只怪刘焉父子不争气,这个“天子气”最后落在了刘备头上,还有一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又被小说《三国演义》冤枉了的蒋干。说他被冤枉,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蒋干被描述成了一个小丑。他为了说服周瑜投降曹操,两度从曹营来到江东,又两次被周瑜利用,不但使得曹操误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还让庞统定下的连环计得逞,最后火烧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在小说里,蒋干算得上是一张臭嘴。
     不过,历史上的蒋干却不象小说中写的那样无能。据《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蒋干)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不料周瑜一眼就看出来蒋干此行的目的,一见面就给了蒋干一个下马威,周瑜说:“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则是一口否认。周瑜又把蒋干请到自己的军营里,“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然后周瑜向蒋干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蒙受孙氏兄弟的知遇之恩,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是苏秦、张仪在世、郦叟复出,也别想说服我去投降曹操。”蒋干回去以后,一再“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在历史上的确有过游说劝降的事情,但时间却不是在赤壁之战期间。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了。那蒋干的口才有多好呢?该书记载:“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在整个江、淮一带都没有对手。
     一个是在益州“所至而谈止”的董扶,一个是“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的蒋干,在三国时代称的上是两张名嘴。就不知道这两个人一旦遇上,谁会是第一呢?
     其实,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能人荟萃的时代,象董扶、蒋干这样的名嘴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是因为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才会把这些名嘴们给湮没和遗忘了。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喜欢的顶啊~~不然没劲发了~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关羽的出身和姓氏      
     我们先来看看关羽的出身。西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为:“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过了一千多年以后,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回关羽出场时又演变成了这样的说法:“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虽然历史和小说都一致说关羽是在家乡出了事情而亡命逃到涿郡,不过在这两种说法当中还是有一些令人不解之处:在《三国志?关羽传》中为什么关羽要改长生为云长呢?又是什么具体原因使关羽要背井离乡亡命涿郡?史书上没有交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是照搬《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说法,还特意加上了所“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的句子,但又说的很含糊,明明是有所指,但又是语焉不详,又到底是指什么事情呢?罗贯中的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这一段故事在一千多年来又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呢?
     这一段情节在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都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面对着这么一个为后世美化成“千古圣人”的关羽,怎么可能会留下一段如此巨大的空白呢?虽说是“英雄莫问出处”,但作为“千古圣人”,后世崇拜者怎么也不能容忍一个来路不明的杀人犯成为了自己的偶像。于是,一些民间艺人纷纷根据自己的想象开始填补这一段空白。
     元代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三国志平话》就把这一段空白进行了填补:
     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这个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把关羽亡命逃遁的原因进行了补充,使读者一开始就对关羽的正义形象有了一个认识。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基本上采用了《三国志平话》的说法。
     不过,也许因为这个故事太简单了,不能令广大的关羽迷们满意,民间艺人们又创作出了很多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充实。其中有一个就被清代学者梁章巨收录在《归田琐记》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
     关羽小的时候力气很大,经常惹祸,父母把他关在后花园之中。一天晚上关羽开窗而出,听到有老者哭泣。仔细询问才得知:本县舅爷强抢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约的女儿。关羽闻之大怒,拔剑冲入县署,把县令和其舅爷都杀了,然后亡命涿郡。途中在河边洗脸的时候,发现脸又变成了枣红色,所谓的重枣脸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其它的一些传说大致都基本如此。虽然也有几个传说把关羽的出生和成份神化,但从大多数传说来看,民间艺人们显然愿意关羽是和他们一样属于劳苦大众出身,关羽基本上被说成是农民、小商贩的子弟,出身并不高贵,但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这也符合我国民间创作的特点。
     尽管创作这些民间传说的艺人们水平不高,但有时的突发奇想,竟然也会把一些剧作家也搞糊涂了,以致于闹出了一些笑话。这也就是关羽的姓氏问题。前面提到的《归田琐记》的那个传说,就说关羽本不姓关,只是在逃跑来到潼关的时候,指关为姓,才开始姓关的。这明显是杜撰出来的,但一些剧作家或有心或无意也来凑了一回热闹。在清代的戏曲选本《清音小集》中的“夜读春秋”中,也不知道是怎么考证的,居然说“关羽姓冯名贤字寿长”;此外以前的京戏《斩熊虎》中又说关羽姓胡(至于关羽更名改字的原因又和《归田琐记》差不多)。据说连毛主席还就关羽的姓氏问题问过周谷城。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传说的影响力之大、流传面之广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关羽被民间艺人们一折腾,这回可真的是“面目全非”了。不过,这也许就是一些名人身上所必然会产生的千奇百怪的附会吧,就算是“圣人”也不能幸免。             



  • 鸡头桑
  • 拜将封侯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顶~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公元249年,魏将郭淮率兵攻打驻扎在成重山的廖化,结果大败姜维、廖化的部队。此时的廖化官居阴平太守。但在这之前,廖化还是打了个胜仗的。魏将王赟、游奕就被廖化杀的大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廖化还是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和作战才能的。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公元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等分兵进攻蜀国,当时蜀汉的主力部队及大部分将领都远在沓中,后主刘禅派张翼、廖化等抵御。结果防御失败,蜀国同年灭亡。这时候的廖化已经是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之类的职务也应该在这段时间。从廖化的官职升迁和史料记载的事件看,廖化在蜀汉后期也是得到后主刘禅的赏识的,官职比诸葛亮时代还要高。
     公元264年,蜀国亡国后,廖化在被迁往洛阳的途中病故。
     以上就是史料中对廖化的记载。从中我们看不出廖化有什么能力不足之处。陈寿的《三国志?廖化传》对廖化的评价是:果断刚烈。廖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也是蜀汉政权从崛起、兴盛到最后灭亡的见证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经验,又有率兵抗敌武将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汉两代帝王及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个人才。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廖化的形象比史料记载的要丰满一些。廖化在第二十七回一出场,就帮了关羽一个大忙:杀了同伴杜远,救了刘备的二位夫人。后来又在刘备入川前夕率军投靠。关羽进攻曹操、威镇华夏之时,廖化随之冲锋陷阵;关羽被围,廖化又是自告奋勇前往上庸求救;刘封、孟达拒不派兵,廖化当即“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忠肝义胆,跃然纸上;后主登位以后,廖化一直随诸葛亮出现在北伐的第一线,真可谓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还差一点杀掉了司马懿;诸葛亮去世后,廖化又同姜唯一起为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而继续征战在疆场上;蜀汉灭亡后,“。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罗贯中特别在此处加上了“忧死”二字,足见对廖化的赞赏。从小说中我们也找不到作者贬低廖化的描述。
     从史料、小说看,似乎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够的地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之前我们在史料介绍时说到:廖化后来被后主先后任命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的高位。因此,有评论认为:廖化如此深受重用,必定是功勋卓著。但问题偏偏出在这里。因为忽略了一点:此时的廖化却已是年事已高、风烛残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又恰恰与此有关。
     《三国志?宗预传》中提到:诸葛瞻刚刚掌管朝中大事的时候,廖化曾经想和宗预一起到诸葛瞻家去拜访,宗预说:“你我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凑这个热闹干什么?”这个时间根据《三国志?诸葛瞻传》记载,大概在公元261年左右。也就是说在公元249年的那场战斗中,廖化都差不多六十岁左右,已经是高龄了。之后所授予的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等职务有敬老之嫌。并不能说明其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因为有多大的功勋而得到提拔。可能也就是《三国志?诸葛瞻传》的这段记载,被后人利用,从而创造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成语。但意思已经完全变了。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就因为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能说明在蜀国没有什么人材吗?看来这个成语有点不妥。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锋”和“蜀中无大将“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后世者常常以此来指责诸葛亮,看来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如果说是因为廖化无能的话,从史料看,廖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没有姜维、夏侯霸那么出名;如果说是指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那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刘禅的决定,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又不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灭亡了,中间还隔着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笔者看,象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廖化作先锋”只是个案,不用联想的太多。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刘虞公孙瓒这一对冤家      
     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刘虞—三国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一文中提到: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刘虞虽然一心为国,政绩显著,但属于一个壮志未酬的悲剧人物,最后是被公孙瓒斩杀。而公孙瓒的一生和刘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发迹到灭亡都和刘虞息息相关,“成也刘虞、败也刘虞”,真可谓是一对冤家。
     公孙瓒这个人,既不属于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又不是暗藏祸心的乱臣贼子,连奸诈小人都谈不上,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勇斗狠的一介武夫。虽然早年他同后来的昭烈帝一起在汉末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四书五经,但显然他的头脑比起刘备来要差的太远了。
     早年他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作战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数民族长达几年的交锋中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后来还是因为刘虞安抚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问题,公孙瓒才跟着沾上了光,在刘虞升任为大司马的同时,公孙瓒也被提拔为奋武将军,封蓟侯。按说公孙瓒应该十分感谢刘虞这个好上司、大恩人,而结果却是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重大冲突,从一个战壕的战友逐渐发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后先后丢了性命。
     冲突一:民族问题。刘虞就任幽州牧后,对待北方各少数民族主张采用安抚的政策,而公孙瓒主张穷追猛打,武力解决。结果事实证明刘虞的政策还是正确的。公孙瓒和各少数民族交战几年,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战斗力是有一定了解的。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乌桓丘力居、张纯叛乱时期。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激战,公孙瓒追击过程中,由于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今辽宁锦州西北)二百余日,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到最后“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也就是分散突围,各自逃命,无疑这一仗是打败了。至少通过这次的战斗,公孙瓒应该明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艰巨性。但当刘虞准备主张用安抚手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公孙瓒唱起了反调,他的理由是:“胡夷难御,当因不宾而讨之,今加财赏,必益轻汉,效一时之名,非久长深虑。”观点没错,但于当时的局势不合,我们联想一下到后来曹操北征乌桓,前前后后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可见刘虞在朝廷政局混乱的当时提出这一主张的正确性。可惜公孙瓒不但没有听从刘虞的命令,反而在刘虞安抚工作已有成效,乌桓丘力居等外族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时,公孙瓒竟然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这些使者。对于刘虞为了增进同各少数民族的感情而送去的礼物,公孙瓒也是派人进行抢掠。至此刘、公孙二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为什么公孙瓒要与刘虞这位上司作对呢?史料上说是公孙瓒嫉妒刘虞,害怕刘虞立功对自己不利。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欠妥。不管怎么说,刘虞是自己的上司,上司立功,下属自然也跟着升职,这是一条定律,公孙瓒此时已是为官多年,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笔者认为这可能同公孙瓒幼年的经历有关。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这一地区在汉朝一直饱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公孙瓒可能是早年亲眼目睹外族的烧杀抢掠,对于家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有感触,对这些少数民族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所以才会被仇恨掩盖了理智,不顾一切地阻挠刘虞。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好,公孙瓒和刘虞这梁子开始接上了。
     冲突二:政治眼光。笔者在“《煮酒侃三国》之:刘虞—三国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中曾经提过,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后,想东归洛阳,于是暗中派刘虞之子刘和逃出长安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前来相迎。刘和在途中经过袁术的地盘,告诉了袁术汉献帝的愿望。袁术大概是想抢功,便把刘和扣住,假意答应将一起行动,让刘和致信刘虞派遣几千骑兵前来,其实是打算拖延时间。刘虞接信后信以为真,果真派兵前去。公孙瓒看出了袁术的意图,曾经劝阻刘虞不要派兵,结果刘虞没有采纳。本来这是一番好意,就算没有被采用也没什么。但后面发生的情况却是匪夷所思:公孙瓒的一番好意被刘虞拒绝后,害怕袁术因为知道自己曾向刘虞提出建议会因此而怪罪,就偷偷派堂弟公孙越带领一千骑兵到袁术那里,以示友好,同时竟然暗中唆使袁术继续扣留刘和,抢夺刘虞派去的兵马。原本刘虞只是想勤王救驾,不料被公孙瓒给摆了一道,两人的关系立刻变得紧张起来。这件事情,公孙瓒做的实在不光彩,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好处,还把刘虞得罪了,政治眼光的确不怎么样。



2025-08-09 22:46: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冲突三:相互关系。按照当时东汉政权的任命,刘虞是公孙瓒的上司,而从前面的几个冲突中可以看出二人的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上下级关系,反倒象是同级官员,各行其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现象的源头还是出在公孙瓒身上。当初刘虞重返幽州之时,有事情还是会找公孙瓒商量的,可公孙瓒却没有把刘虞放在眼里,经常是“称疾不往”,使刘虞也很是恼火,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误会、矛盾就随之增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一片战火,而刘虞是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公孙瓒却是积极参与,奈不住寂寞,终于同袁绍发生武装冲突。双方先是在界桥展开激战,公孙瓒大败而回,之后公孙瓒再次发兵进攻袁绍,在龙凑一带又被袁绍打败。两次作战令公孙瓒的实力大为削弱。在这一段时间里,刘虞作为公孙瓒的上司,不但没有派兵助战,反而是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公孙瓒的失利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公孙瓒应该是异常愤怒的,要不然他也就不会在战败后干脆在幽州治所蓟县东南自筑一个小城,摆开架式让刘虞难堪;刘虞担任幽州牧后,“为政仁爱,念利民物”,而公孙瓒“但务会徒觽以自强大,而纵任部曲,颇侵扰百姓”,这也让刘虞非常不满,矛盾越发加深。
     就是这种种矛盾造成了刘虞、公孙瓒的关系终于发展到敌对状态。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虞就想利用公孙瓒兵败之机干掉公孙瓒。为了慎重起见,刘虞向手下进行了咨询。东曹掾魏攸劝谏刘虞曰:“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不能不说这是个馊主意,对公孙瓒缺乏本质的了解,可偏偏刘虞这时的心肠软了下来,实在是养虎为患。一年以后,也许是公孙瓒越来越不象话了,刘虞又与手下进行密谋,“密令众袭瓒”。率兵进攻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属都散布在外地,身边军队很少。不得已,公孙瓒只能固守,伺机突围。而刘虞派出的士兵作战能力又太差了,加上刘虞又下令不准骚扰百姓,因此居然出现了久攻不下的局面。公孙瓒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不但成功突围,挫败了刘虞的企图,不久乘胜追击,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一家,最后反倒把刘虞杀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作弄人,原本以为刘虞一死,公孙瓒和刘虞这一对冤家的恩怨应该就可以结束了,可偏偏公孙瓒自己又不争气,在他统治下的幽州民怨沸腾,乌烟瘴气。老百姓自然也就怀念以前政绩显著、勤政爱民的刘虞了。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率兵为刘虞报仇。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为之复仇,最终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袁绍乘机联合了鲜于辅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队伍,率兵十万进攻公孙瓒。此时的公孙瓒众叛亲离,无法抵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袁绍斩杀。
     这一对冤家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思索是什么呢?妇人之仁,只会养虎为患,害民害己,而好勇斗狠,也只能是逞凶一时,终难成大事。公孙瓒和刘虞的争斗,都没有给幽州带来稳定,带来的只是一场浩劫,直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幽州百姓才开始逐渐安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操才是一位真正的治世能臣,是曹操完成了刘虞未竟的理想。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是诸葛亮害了马谡      
     说到马谡,很多人觉得他是个纸上谈兵的人物典型,而这种人物的结局绝对是比较悲惨的。的确,在陈寿《三国志》中最终是兵败后被诸葛亮处死(一说下狱后死亡)。马谡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他的死到底说明了什么呢?让我们从相关的史料中进行了解和研究,来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吧。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重臣马良的弟弟,襄阳郡宜城人氏,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刘备占据荆州之时马谡和其兄马良一起被刘备召为州府从事并随刘备一起入蜀征战,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史书上说马谡才气过人,好谈论军事,诸葛亮非常器重其在军事计谋方面的才能,常常引见谈论,从白天直到深夜。并委以重任,虽然先主刘备临终之时曾告诉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一直不以为意。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和器重在当时的蜀汉是有目共睹的。
     从以上一段记载不难发现:能和诸葛亮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智者谈到一起的并让诸葛亮能将刘备说过的话置若罔闻的人物应该是很不简单的,至少具备相当的水平。那么,马谡到底又做过些什么事情让诸葛亮对他信任有加呢?史书只记载了一件事情: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马谡曾献计:“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按现代的话说,马谡提出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具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主张,“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其信任和器重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者,我们从马谡被杀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马谡在蜀汉军队中还是具有一定声望的。蒋琬也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这也代表了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对马谡的评价。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当时蜀汉名将魏延、吴壹等人都认为自己将担任先锋一职,而诸葛亮不听众议提拔马谡镇守街亭,马谡不在水边扎营,而到山上安寨,行动失当,终于被魏军击败,自己也因此一命呜呼。
     马谡是人才不假,长于军事谋略而短于现场指挥是不争的事实,兵败被杀也是罪有应得,但他的死究竟是由谁造成的呢?
     答案是:马谡的死诸葛亮造成的。简单的说,诸葛亮没有正确的掌握人才的局限性和使用人才的方向性,拔苗助长,最后害得马谡丢了性命。
     诸葛亮看好马谡,认为他是人才并委以重任,这并没有错,诸葛亮的错误在于没有看清楚马谡这个人才并非是文武双全,有很明显的局限性。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之类地方行政长官也许很在行,担任帐前参军,出谋划策也许眼光独到,但未必就能阵前杀敌,攻营拔寨。在对马谡的培养上,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反复观察;在信任方面,诸葛亮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可偏偏就在使用上,忽略了取其长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发现马谡的不足之处。,《宋史》曰:“人才难得,能否不一”,人才是难得的,但各有其长短,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看到这些长短之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显然在这方面,诸葛亮做得不好,把马谡这个人才用错了地方,同时又来了个拔苗助长,为了让马谡这个很少或者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攻城拔寨的心腹爱将尽快成长,得到锻炼,立下战功而服众,错误的派他去镇守街亭,并希望其能凯旋而归,以事实证明自己的决定和判断的正确性。很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全面的。以至于到最后是事与愿违,不得不来了个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的眼泪与其说是为自己最信任的部下做错事情而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流下的,还不如说是终于意识到是因为自己对马谡的认识不够、使用不当而痛心疾首:是自己害了马谡!            


  • 司马虫虫
  • 拜将封侯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擦 好长 顶了在看~


  • 121.62.203.*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东汉末年所有人中袁术绝对是个搞笑专家。


  • 灵熙之星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回复:17楼
是有些长 估计没多少人有耐心看看


  • 倾武_萧翎
  • 九州兄弟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个好 顶


2025-08-09 22:40: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21.62.203.*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没了?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新版三国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