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汉魂吧 关注:1,453贴子:18,039

【明朝吧会员申请帖】明长城九边驿站设置与管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明朝吧 作者:GeorgeAB


1楼2010-08-05 20:12回复
    http://tieba.baidu.com/f?kz=812555891


    2楼2010-08-05 20:13
    回复
      2025-11-14 23:0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置邮者,国家之血脉,所以流通贯彻,使无壅阏之患也,凡期会簿书,闾阎疾苦,公使往还,边徼警急,莫不资焉”。〔3〕 “一驿之兴废,其有关于政治者固非细也……宣上德,达下情,防奸宄,诛暴乱,驭边疆等机宜,不过旬月之间遍及天下, 可以立待无或后期者,实于驿传是赖”。〔4〕可见, 史料记载精辟地概括了驿传系统在国家统治方面,作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工具,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另一角度可以看出,明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的统治,驿站在长城区域的建置, 成为明朝对该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的主要手段。
            “驿传所以使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5〕, 为了加强对长城九边区域的有效治理,明王朝大力拓展九边驿递。如洪武二十年(1387),命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卫至辽东卫置马驿一十四。洪武二十七年(1394)六月,“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议置驿传。自大宁至广宁,东路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驿;中路北平开平,七百六十五里,置十四驿;西路,至开平六百三十里,置十三驿;土木至宣府,一百里, 置二驿”〔6〕。遐陬僻壤,罔不置驿。在置驿过程中,对驿站机构制定了相关规定,据“应合给驿有制,应付脚力有制,填给勘合有制”〔7〕的原则,对人夫马骡车辆什物,给驿条例都制定了严格规定,以确保长城九边公文、信息传递的时效、准确、安全。如,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止笞五十”,“若损公文一角笞四十,每二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8〕于是,皇帝的诏令,指顾而行万里,九边的情形,顷刻而达朝廷,大大加强了对长城区域的统治。
            洪武五年(1372),明军三路远征漠北失利,朱元璋鉴于短期内不能歼灭北元势力的状况,便转而采取以尺进寸取之策,经营和拓展九边沿线的驿递系统,并向辽东和青海两方延伸,以切断北元同左右两翼的联系。驿站在这一时期,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明显显现。
      


      4楼2010-08-05 20:33
      回复
        明王朝的各种军事活动都必须依赖驿递系统。驿递系统的畅通,一方面使军情及时上达,保证决策的正确,另一方面使前线所需的粮饷辎重,能及时足量运送到所需之处。因此,洪武十六年(1383),朝廷委派大臣赴各地修路建驿,“缮城池,立屯堡,置邮传,安辑人民”〔9〕。可见,北部边防的建设,是关系明朝兴盛衰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明制:京朝官封事自会极门由内臣收进,其余奏章皆从通政司进入,唯有各边镇总兵官、都指挥、指挥等官所差奏报军情人员,由鸿胪寺连本带人直接引进。此外,又规定:隐匿不速奏闻,因而失误军机者;承调遣不依期策应, 告报军期违限因而失误军情文书,故不遣使给驿因而失误军机者,皆处死罪。
              驿递,军中之耳目也。因此,明初严格限制长城九边驿站的范围,惟军机重务, 以符验给驿,余并禁止。若系军国重事而不给驿则处以严刑,如“凡朝廷调遣军马及报警急军务至边将,若边将及各衙门飞报军情,诣朝廷文书,故不遣使给驿者,杖一百。因而失误军机者,斩”。〔10〕此外,军队在作战后报奏军功准确与否, 也关系到军队战斗士气的高低和军心的稳固。因此加强对军功战绩报奏的监督,因此诸将稍知警畏,不敢避贼玩寇。此不防欺蔽,亦隐寓伺察催督之法。
              驿递系统在长城九边地区设置主要目的是为军政服务的。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长城内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交流。
              明代长城区域的驿递,自始自终是由国家推行,国家运转的。明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作为许多慎重而周密的部署,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注重修路架桥、拓宽驿道, 并时时加强维修,客观上促进了九边地区与内地交通的发展。长城内的汉族与长城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族和女真族与内地进行贸易,输入当地缺乏的茶叶、布帛、铁器和耕牛,中原地区输入所需的牛、羊、貂皮和人参等。这些商品的输进输出都离不开畅通的驿递系统,驿道为贸易交换提供了方便。
              驰驿之人,不是尊官大人,就是奉上命强有力者。这些人往往凭借自已的特权,利用驿递进行贸易。如洪武年间,驸马督尉欧阳伦私役驿递,多次运私茶出境。宣德年间, 甘州操备与下番官军,以取讨衣装置买马驴为名,擅乘各驿站马驴往来于陕西各边市贸易,又威逼递送所用车载送甘州贸易。蒙古、女真各卫,利用朝贡之际, 购入大量货物,迁延旬月不回。明朝中叶,商业空前发展,长城九边空前繁荣, 主要各大关口由政府建立固定的官市,与蒙古各部进行贸易。仅大同镇就有新平堡、宁口堡、得胜堡、杀虎堡等处市场。后因官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和各地商人的经济要求,又增开了民市、小市等。无论是直接利用驿递系统进行贸易,还是使用驿递提供的交通工具。人力附载商品贷物,都会加重驿卒的负担,影响驿递系统的正常运行,违背了明朝统治者设置驿递只是为军政服务的目的,受到明朝政府的严厉禁止。然而, 客观而言却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明中后期,手工业产品日益增多, 大量产品需要广阔的市场。但是,交通要道税卡林立,行走一日,纳税多达五六次,商业运输税昂贵。利用驿递系统运输商品,进行贸易,则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对商品的流通有促进作用。
        


        5楼2010-08-05 20:36
        回复
          最后,明代驿递制度日夜不停运转地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传播着各种社会文化。驿站机构在九边地区,不仅仅只接送往来官员,也为平民提供行旅食宿。官吏的调迁,商旅的往来等,都可以在驿站停留。人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随着驿递系统的不断深入,中原文化不同程度的传到了游牧民族地区。反之,文化是彼此影响的,因此许多游牧民族文化也传入中原。
                由于长城九边驿递系统的影响,中原的牛耕技术,施肥技术,铁器打造等都随驿道方向延伸,越来越多地传到蒙古。女真民族的生活方式,蒙古和女真善长的骑射、狩猎也颇受汉族人喜爱。此外,受明代驿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以对递为主体的各种著述,有对驿路沿途的风俗民情、物产等做详尽介绍,也有通过描写各驿景色,抒发旅思愁肠的,这里略而言之。
                综上所述,明代驿递系统在长城九边地区的栉比蔓延,驿道的星布其间,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加强明朝对长城区域的有效治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驿递系统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特别显著。与此同时,明代驿递系统客观上又促进了长城区域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所以,它又兼具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6楼2010-08-05 20:36
          回复
            驿递系统的管理及问题
                  长城九边补充主要由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三大机构组成,皆节制于在京的会同馆。站、递 、铺三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 成为九边驿传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
                  会同馆是高级馆舍,有天下首驿之称。如蒙古有重要使客来京,经九边沿线各驿站接待后,使往会同馆,由馆舍官员安置。其馆役设大使1人(正九品),副使2人(从九品), 共同管理馆中事物。下设馆夫若干,为使客服务。
                  马驿是长城区域驿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遍及边腹郡邑和要会处所。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王朝同时“置各处水马驿及递运所、急递铺”。〔11〕大致每60里或80里设置一个,各驿站设有驿丞,各有多少不一。每站因地制宜,配有足够的马驴和人夫, 大致配马80至30匹,非冲要处20至5匹;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各悬带马上,飞骑传送。 前方驿站听到铃声,随即供应。
                  递运所负责向九边地区输运粮食和物品,运递到驿道可通之处, 所设有大使和副使各1人.递运所备有运输车辆:大车1辆,编车夫3人,载米10石,配牛3头;小车1辆,编车夫1人,载米3石,配牛1头。
                  急递铺专职向朝廷递送公文,大致每10里设有1铺,设铺司1人,管理铺事;要路每铺编铺兵10人,僻路编5人。每铺备有12时日晷1个以验时刻。此外还有其它物品备用。其目的是要将驿、铺、递分立而又相联,以减轻相互干扰。
                  马驿与递运所、急递铺在长城九边地区,日夜不停地为长城区域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服务的同时,各驿站机构也必须按照朝廷规定的制度,为过往使客和传递公文的人员提供食宿等便利条件。同时也规定检查通行证件,以防诈伪。
                  九边驿递并不是与内地分而治之,必须受朝廷的统一管理。中央的管理机构,为兵部车驾清吏司〔12〕。在地方上受省和府、州、县依级管理。省,由布政司与按察司分别命官监理〔13〕。府,由知府总领而稽核之〔14〕。每个驿站机构的官员,由各州县于额设司吏内选之。
                  洪武时期,九边各驿站凡需调动军队、传递军情、命将出征等情况,都必须严格遵守勘合、符验制度。命将出征和调动军队采用宝金牌和调发走马符牌。如洪武四年(1371),只能国家制造用宝金牌和调发走马符牌。用宝金牌是两块小金牌,只有中书省和大都督能持牌入内府,请用“皇帝信宝”。走马符牌是用铁制造的,共有40块,上镌金字、银字,各占一半,也都藏之内府。如九边地区军务紧急,需要调动军队,朝廷派使臣携带走马符牌,前往被调动的军队,符验无误后,按令调发。按当时规定,凡是军机文书,除中书省和都督府长官外,他人不许擅自奏理。〔15〕此外,因军情重务和奉特旨出差者,均须办理勘合、符验手续。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因军情重务奉旨出差者,则所过驿站须提供车马等交通工具和食宿条件。同时,由兵部填写勘合字据,奉命出差的人员持字据赴内府关领符验〔16〕,并按规定使用驿传工具。符验和勘合除内府掌握外,各都司、布政司和有关的卫,也都按一定的数量发给,用完后再移文另行印给。〔17〕公差人员在完成任务后,将关领的符验和勘合缴销。〔18〕
                  为了及时了解各地发生的紧急军情,兵部还在长城九边沿线各督镇巡衙门,颁发火牌,“专备飞报声息、爪探贼情”〔19〕之用。兵部闻报后火速入奏,不得迟滞。为了加强长城区域各关口军情声息的传递,仍沿用烽燧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在沿边要地都要设立烟墩,派遣堠夫看守。守备部队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值班,遇有紧急军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20〕,接递通报。烟墩及其设备必须妥善维护,不能因受损坏而贻误军机。
            


            7楼2010-08-05 20:37
            回复
              “置邮者,国家之血脉,所以流通贯彻,使无壅阏之患也,凡期会簿书,闾阎疾苦,公使往还,边徼警急,莫不资焉”。〔3〕 “一驿之兴废,其有关于政治者固非细也……宣上德,达下情,防奸宄,诛暴乱,驭边疆等机宜,不过旬月之间遍及天下, 可以立待无或后期者,实于驿传是赖”。〔4〕可见, 史料记载精辟地概括了驿传系统在国家统治方面,作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工具,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另一角度可以看出,明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的统治,驿站在长城区域的建置, 成为明朝对该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的主要手段。
                    “驿传所以使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5〕, 为了加强对长城九边区域的有效治理,明王朝大力拓展九边驿递。如洪武二十年(1387),命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卫至辽东卫置马驿一十四。洪武二十七年(1394)六月,“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议置驿传。自大宁至广宁,东路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驿;中路北平开平,七百六十五里,置十四驿;西路,至开平六百三十里,置十三驿;土木至宣府,一百里, 置二驿”〔6〕。遐陬僻壤,罔不置驿。在置驿过程中,对驿站机构制定了相关规定,据“应合给驿有制,应付脚力有制,填给勘合有制”〔7〕的原则,对人夫马骡车辆什物,给驿条例都制定了严格规定,以确保长城九边公文、信息传递的时效、准确、安全。如,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止笞五十”,“若损公文一角笞四十,每二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8〕于是,皇帝的诏令,指顾而行万里,九边的情形,顷刻而达朝廷,大大加强了对长城区域的统治。
                    洪武五年(1372),明军三路远征漠北失利,朱元璋鉴于短期内不能歼灭北元势力的状况,便转而采取以尺进寸取之策,经营和拓展九边沿线的驿递系统,并向辽东和青海两方延伸,以切断北元同左右两翼的联系。驿站在这一时期,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明显显现。
              


              9楼2010-08-05 20:42
              回复
                “置邮者,国家之血脉,所以流通贯彻,使无壅阏之患也,凡期会簿书,闾阎疾苦,公使往还,边徼警急,莫不资焉”。〔3〕 “一驿之兴废,其有关于政治者固非细也……宣上德,达下情,防奸宄,诛暴乱,驭边疆等机宜,不过旬月之间遍及天下, 可以立待无或后期者,实于驿传是赖”。〔4〕可见, 史料记载精辟地概括了驿传系统在国家统治方面,作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工具,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另一角度可以看出,明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的统治,驿站在长城区域的建置, 成为明朝对该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的主要手段。
                      “驿传所以使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5〕, 为了加强对长城九边区域的有效治理,明王朝大力拓展九边驿递。如洪武二十年(1387),命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卫至辽东卫置马驿一十四。洪武二十七年(1394)六月,“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议置驿传。自大宁至广宁,东路四百八十五里,置十驿;中路北平开平,七百六十五里,置十四驿;西路,至开平六百三十里,置十三驿;土木至宣府,一百里, 置二驿”〔6〕。遐陬僻壤,罔不置驿。在置驿过程中,对驿站机构制定了相关规定,据“应合给驿有制,应付脚力有制,填给勘合有制”〔7〕的原则,对人夫马骡车辆什物,给驿条例都制定了严格规定,以确保长城九边公文、信息传递的时效、准确、安全。如,凡铺兵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罪止笞五十”,“若损公文一角笞四十,每二角加一等,罪止杖八十”。〔8〕于是,皇帝的诏令,指顾而行万里,九边的情形,顷刻而达朝廷,大大加强了对长城区域的统治。
                


                10楼2010-08-05 20:42
                回复
                  2025-11-14 22:58: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论及明代长城九边驿递系统的进步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明初, 统治者为政较为宽恤。役夫“先尽各驿附近去处佥点。如果不敷,许于相邻府县佥点”〔26〕。且“必以丁粮多者充之”〔27〕官给口粮,“皆细计而优储之”〔28〕。洪武五年(1372) 明太祖诏令中书省对驿传“务加存恤”〔29〕。八年(1375)定驿夫免粮则例:“自京会同馆至十三驿,租全免;自荥阳至陕西、山西、北平驿百二十一,免三分之一”〔30〕。 二十七年(1394)增加递运驿夫粮额〔31〕。这些措施减轻了驿夫的负担,保护了驿夫积极性。与此同时,明政府还采取严厉措施,禁止私人在长城九边地区滥用驿递。于是在国初,长城区域出现驿栉蔓延,恒处有余的局面。但是,驿递制度日久弊生。驿站夫役应支丁粮没有定例,有司任意派征,弊端因此丛生。到明朝中期,九边驿站的驿夫,工食钱银发放缺乏管理,任意压缩费用。违例用驿者愈来愈多,“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入驿者,十每八九”〔32〕。“自京官而及司道州县官, 无不驰驿之人矣”〔33〕。达官显贵对驿站的索取愈来愈奢,“不仁贪宦,马动以六七十匹,夫动以二三百名”。〔34〕不法差役,无穷之需索,无情之凌辱,亦屡禁不止。于是九边驿站负担愈来愈重,“力不支则卒逃,再不支则吏逃,再不支官亦逃矣”。〔35〕嘉靖时,曾裁革驿站,试图缓和矛盾,但奏效不大。此外,驿夫的居住条件困难。有的铺陈置传或舍,一宿以去, 才有铺舍。但是,有的地方虽有屋数楹,其实极弊,不可以居。有的因年久失修,竟成败垣荒草,仅存遗址,铺兵往往僦居旁舍。因所领工食有限,而凭价踊贵,不免星寄僻巷。每次邮件到驿,呼召良久,始得给发,以致影响急递。〔36〕
                        除此之外,驿夫必须承受来自顶头上司的压迫。有司不问事情的轻重缓急, 发给使客支用双马乃至三四马的符验,造成驿站负担过重。使客除乘马之外, 还要占用看马两匹,造成虚张声势,浪费极大。有的过往使客要求铺陈华丽,并例外求索, 又纵容下人向驿站夫勒取钱物。此外,有的驿丞、大使等,往往滥用驿站夫驿, 用于为其私家办事。如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边境,科民车辆至数十辆,骚扰驿递,捶辱司吏。弘治十三年(1500)奏准,“各铺司兵, 若有无籍之徒不容正身应当用强包揽多取工钱,致公文稽迟沉匿等项问罪,旗军发边卫。民并军工人等发附近,俱提调官。该吏铺长,各治以罪”〔37〕。明中叶以后,随着赋税日增,徭役日重,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豪强势要大量转嫁赋役,小土地占有者,乃至中产之人,多沦落破产。铺兵时,大批仰赖邮驿维生者突然无所得食,皆从贼。
                        到了明中后期,驿禁松弛,泛滥给驿越来越严重,驿递系统难以正常运转,导致羽檄交加,兵符更调,军兴之征解,器械之弛递,行至二驿,袖手缩武而不能前,严重败坏公事耽误军机。嘉靖年间,因九边边储告急,扣解驿传银两,致使十夫九逃, 十马九缺。明后期,各地变乱接连不断,他们扼关自守,毁坏驿站, 致使朝廷不能及时了解战况,延误作战。如天启六年(1626)五月,山西道御史杨方盛言:“日者鲁钦溃之,沅抚告变,督抚诸臣经几旬余,寂无一疏相继,岂贼势重困之下, 仍复水陆不通也”。驿递系统相塞,对九边地区各种军事行动产生致命的影响。
                        长城九边驿递制度比之以往历朝全面而又严密。其目的是使他的军队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充足的粮饷,训练有素,联络畅通,又要减轻长城地区百姓的安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些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使军士受到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剥削,承受着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徭役,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所以难以为久, 九边驿政渐趋腐败,四方驿递疲弊,小民困苦至极。驿夫纷纷逃亡,甚至铤而走险。万历、崇祯两次裁驿,均无起色。明末驿政腐败,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导致夫役逃亡,驿站倒闭,驿递制度遂与明王朝一起归于灭亡。
                  


                  11楼2010-08-05 20:43
                  回复
                    在论及明代长城九边驿递系统的进步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明初, 统治者为政较为宽恤。役夫“先尽各驿附近去处佥点。如果不敷,许于相邻府县佥点”〔26〕。且“必以丁粮多者充之”〔27〕官给口粮,“皆细计而优储之”〔28〕。洪武五年(1372) 明太祖诏令中书省对驿传“务加存恤”〔29〕。八年(1375)定驿夫免粮则例:“自京会同馆至十三驿,租全免;自荥阳至陕西、山西、北平驿百二十一,免三分之一”〔30〕。 二十七年(1394)增加递运驿夫粮额〔31〕。这些措施减轻了驿夫的负担,保护了驿夫积极性。与此同时,明政府还采取严厉措施,禁止私人在长城九边地区滥用驿递。于是在国初,长城区域出现驿栉蔓延,恒处有余的局面。但是,驿递制度日久弊生。驿站夫役应支丁粮没有定例,有司任意派征,弊端因此丛生。到明朝中期,九边驿站的驿夫,工食钱银发放缺乏管理,任意压缩费用。违例用驿者愈来愈多,“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入驿者,十每八九”〔32〕。“自京官而及司道州县官, 无不驰驿之人矣”〔33〕。达官显贵对驿站的索取愈来愈奢,“不仁贪宦,马动以六七十匹,夫动以二三百名”。〔34〕不法差役,无穷之需索,无情之凌辱,亦屡禁不止。于是九边驿站负担愈来愈重,“力不支则卒逃,再不支则吏逃,再不支官亦逃矣”。〔35〕嘉靖时,曾裁革驿站,试图缓和矛盾,但奏效不大。此外,驿夫的居住条件困难。有的铺陈置传或舍,一宿以去, 才有铺舍。但是,有的地方虽有屋数楹,其实极弊,不可以居。有的因年久失修,竟成败垣荒草,仅存遗址,铺兵往往僦居旁舍。因所领工食有限,而凭价踊贵,不免星寄僻巷。每次邮件到驿,呼召良久,始得给发,以致影响急递。〔36〕
                          除此之外,驿夫必须承受来自顶头上司的压迫。有司不问事情的轻重缓急, 发给使客支用双马乃至三四马的符验,造成驿站负担过重。使客除乘马之外, 还要占用看马两匹,造成虚张声势,浪费极大。有的过往使客要求铺陈华丽,并例外求索, 又纵容下人向驿站夫勒取钱物。此外,有的驿丞、大使等,往往滥用驿站夫驿, 用于为其私家办事。如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边境,科民车辆至数十辆,骚扰驿递,捶辱司吏。弘治十三年(1500)奏准,“各铺司兵, 若有无籍之徒不容正身应当用强包揽多取工钱,致公文稽迟沉匿等项问罪,旗军发边卫。民并军工人等发附近,俱提调官。该吏铺长,各治以罪”〔37〕。明中叶以后,随着赋税日增,徭役日重,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豪强势要大量转嫁赋役,小土地占有者,乃至中产之人,多沦落破产。铺兵时,大批仰赖邮驿维生者突然无所得食,皆从贼。
                          到了明中后期,驿禁松弛,泛滥给驿越来越严重,驿递系统难以正常运转,导致羽檄交加,兵符更调,军兴之征解,器械之弛递,行至二驿,袖手缩武而不能前,严重败坏公事耽误军机。嘉靖年间,因九边边储告急,扣解驿传银两,致使十夫九逃, 十马九缺。明后期,各地变乱接连不断,他们扼关自守,毁坏驿站, 致使朝廷不能及时了解战况,延误作战。如天启六年(1626)五月,山西道御史杨方盛言:“日者鲁钦溃之,沅抚告变,督抚诸臣经几旬余,寂无一疏相继,岂贼势重困之下, 仍复水陆不通也”。驿递系统相塞,对九边地区各种军事行动产生致命的影响。
                          长城九边驿递制度比之以往历朝全面而又严密。其目的是使他的军队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充足的粮饷,训练有素,联络畅通,又要减轻长城地区百姓的安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些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使军士受到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剥削,承受着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徭役,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所以难以为久, 九边驿政渐趋腐败,四方驿递疲弊,小民困苦至极。驿夫纷纷逃亡,甚至铤而走险。万历、崇祯两次裁驿,均无起色。明末驿政腐败,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导致夫役逃亡,驿站倒闭,驿递制度遂与明王朝一起归于灭亡。
                    


                    12楼2010-08-05 20:43
                    回复
                      在论及明代长城九边驿递系统的进步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局限性。 明初, 统治者为政较为宽恤。役夫“先尽各驿附近去处佥点。如果不敷,许于相邻府县佥点”〔26〕。且“必以丁粮多者充之”〔27〕官给口粮,“皆细计而优储之”〔28〕。洪武五年(1372) 明太祖诏令中书省对驿传“务加存恤”〔29〕。八年(1375)定驿夫免粮则例:“自京会同馆至十三驿,租全免;自荥阳至陕西、山西、北平驿百二十一,免三分之一”〔30〕。 二十七年(1394)增加递运驿夫粮额〔31〕。这些措施减轻了驿夫的负担,保护了驿夫积极性。与此同时,明政府还采取严厉措施,禁止私人在长城九边地区滥用驿递。于是在国初,长城区域出现驿栉蔓延,恒处有余的局面。但是,驿递制度日久弊生。驿站夫役应支丁粮没有定例,有司任意派征,弊端因此丛生。到明朝中期,九边驿站的驿夫,工食钱银发放缺乏管理,任意压缩费用。违例用驿者愈来愈多,“法当入驿者,十无二三,法不当入驿者,十每八九”〔32〕。“自京官而及司道州县官, 无不驰驿之人矣”〔33〕。达官显贵对驿站的索取愈来愈奢,“不仁贪宦,马动以六七十匹,夫动以二三百名”。〔34〕不法差役,无穷之需索,无情之凌辱,亦屡禁不止。于是九边驿站负担愈来愈重,“力不支则卒逃,再不支则吏逃,再不支官亦逃矣”。〔35〕嘉靖时,曾裁革驿站,试图缓和矛盾,但奏效不大。此外,驿夫的居住条件困难。有的铺陈置传或舍,一宿以去, 才有铺舍。但是,有的地方虽有屋数楹,其实极弊,不可以居。有的因年久失修,竟成败垣荒草,仅存遗址,铺兵往往僦居旁舍。因所领工食有限,而凭价踊贵,不免星寄僻巷。每次邮件到驿,呼召良久,始得给发,以致影响急递。〔36〕
                            除此之外,驿夫必须承受来自顶头上司的压迫。有司不问事情的轻重缓急, 发给使客支用双马乃至三四马的符验,造成驿站负担过重。使客除乘马之外, 还要占用看马两匹,造成虚张声势,浪费极大。有的过往使客要求铺陈华丽,并例外求索, 又纵容下人向驿站夫勒取钱物。此外,有的驿丞、大使等,往往滥用驿站夫驿, 用于为其私家办事。如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边境,科民车辆至数十辆,骚扰驿递,捶辱司吏。弘治十三年(1500)奏准,“各铺司兵, 若有无籍之徒不容正身应当用强包揽多取工钱,致公文稽迟沉匿等项问罪,旗军发边卫。民并军工人等发附近,俱提调官。该吏铺长,各治以罪”〔37〕。明中叶以后,随着赋税日增,徭役日重,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豪强势要大量转嫁赋役,小土地占有者,乃至中产之人,多沦落破产。铺兵时,大批仰赖邮驿维生者突然无所得食,皆从贼。
                            到了明中后期,驿禁松弛,泛滥给驿越来越严重,驿递系统难以正常运转,导致羽檄交加,兵符更调,军兴之征解,器械之弛递,行至二驿,袖手缩武而不能前,严重败坏公事耽误军机。嘉靖年间,因九边边储告急,扣解驿传银两,致使十夫九逃, 十马九缺。明后期,各地变乱接连不断,他们扼关自守,毁坏驿站, 致使朝廷不能及时了解战况,延误作战。如天启六年(1626)五月,山西道御史杨方盛言:“日者鲁钦溃之,沅抚告变,督抚诸臣经几旬余,寂无一疏相继,岂贼势重困之下, 仍复水陆不通也”。驿递系统相塞,对九边地区各种军事行动产生致命的影响。
                            长城九边驿递制度比之以往历朝全面而又严密。其目的是使他的军队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充足的粮饷,训练有素,联络畅通,又要减轻长城地区百姓的安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些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使军士受到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剥削,承受着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徭役,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所以难以为久, 九边驿政渐趋腐败,四方驿递疲弊,小民困苦至极。驿夫纷纷逃亡,甚至铤而走险。万历、崇祯两次裁驿,均无起色。明末驿政腐败,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导致夫役逃亡,驿站倒闭,驿递制度遂与明王朝一起归于灭亡。


                      13楼2010-08-05 20:43
                      回复
                        驿站的分布情况
                              辽宁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三万卫驿:明属于辽海卫。位于开原三万卫城的南门外西。
                              银州驿:明属于铁岭卫。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东关。
                              懿路驿:明属于铁岭卫。旧址位于铁岭卫驿站城南关,永乐五年(1407)保定侯设。
                              蒲河驿:明属于沈阳卫。位于今辽宁省虎石台东北土城子。
                              在城驿:明属于沈阳卫。位于沈阳卫驿城西南隅。
                              虎皮驿:明属于辽东都司定辽前卫。位于今长大铁路线沈阳南土城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
                              辽阳在城驿:明属于辽东都司东宁卫。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
                              鞍山驿:明属于辽东都司定辽前卫。位于今辽宁省鞍山市西南,洪武二十年(1387)设,万历六年(1578)建成。
                              海州卫在城驿:明属于海州卫。位于今辽宁省海城县城内。
                              牛庄驿:明属于海州卫。位于今辽宁省海城县牛庄公社,天命八年(后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号,八年即1623)重建。
                              沙岭驿:明属于海州卫。位于今辽宁省盘山县沙岭社。
                              高平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今辽宁省盘山县高平公社。
                              盘山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今辽宁省盘山县城内。
                              板桥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广宁卫内泰安门西北街。
                              牵马岭驿:明属于义州卫。位于今辽宁省义县东大榆树堡公社。
                              十三山驿:明属于广宁卫。位于今辽宁省锦县石山公社西。
                              小凌河驿:明属于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锦县双羊公社紫荆山西、锦州市城东。
                              杏山驿:明属于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锦县杏山公社所在地。
                              连山驿:明属于宁远卫。位于今辽宁省锦西县所在地。
                              曹庄驿:明属于宁远卫。位于今辽宁省兴城县西南曹庄公社所在地。
                              东关驿:明属于广宁前屯卫。位于今辽宁省兴城县东辛庄公社北东关大队所在地。
                              沙河驿:明属于广宁前屯卫。位于今辽宁省绥中县西沙河站公社所在地。
                              高岭驿:明属于广宁前屯卫。位于今辽宁省绥中县高岭公社所在地。
                              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山海关驿:明属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榆关驿:明属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位于今河北省抚宁县东榆关。
                              卢峰口驿:明属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旧址位于今河北省抚宁县西卢峰口,后又移于今抚宁县城内。
                              滦河驿:明属于永平府。位于今天河北省卢龙县南。
                              迁安驿:明属于永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设,旧址位于今河北省迁安县。永乐初,移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七家岭驿:明属于永平府迁安县。位于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南七家岭,后移于县西南的沙河驿。
                              滦阳驿:明属于永平府迁安县。旧址位于今河北迁西县北滦阳,后移于今迁西县西北三屯营。
                              义丰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丰润县。位于今河北省丰润县西北的龙坨。
                              遵化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遵化县。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县城内。
                              阳樊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玉田县。旧址位于今河北省玉田县西大安,嘉靖二年(1523)迁于县西关。
                              渔阳驿:明属于顺天府蓟州。旧址位于今天津市蓟县南,天启二年(1623)移于县东南上仓附近。
                              三河驿:明属于三河县。正德七年(1512)改公乐、夏店二驿设,位于今河北省三河县城南。
                              潞河驿:明属于顺天府通州。永乐中置,位于今北京市通县东关外。
                              涿鹿驿:明属于顺天府涿州。位于今河北省涿县县城内。
                              汾水驿:明属于保定府新城县。位于今河北省新城县东南新城镇。


                        14楼2010-08-05 20:46
                        回复
                          上阵驿:明属于保定府易州。洪武七年(1374)设,位于今河北省易县西上阵驿。嘉靖三十六年(1557)迁到今易县西北紫荆关城内。
                                金台驿:明属于保定府。洪武七年(1374)设,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
                                泾阳驿:明属于保定府。嘉靖元年(1522)添设。位于今河北省满城县南泾阳驿。
                                永定驿:明属于真定府定州。位于今河北省定县城内。
                                陉山驿:明属于真定府井陉县。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城关镇。
                                倒马关驿:明属大同府蔚州。洪武十五年(1382)设,位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倒马关。
                                密云驿:明属于顺天府昌平州密云县。洪武十二年(1379)设,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县城内。
                                顺义驿:明属于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位于今北京市顺义县城内。
                                榆河驿:明属于顺天府昌平州。旧址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南榆河店,嘉靖三十四年(1555)迁于至今北京市昌平县城内。
                                榆林驿:明属于延庆卫。明成化二年(1466)设,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县西。                                                   
                                土木驿:明属于怀来卫。位于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土木乡。                                                   鸡鸣驿:明属于宣府镇。旧址位于宣府镇保安新城西鸡鸣驿乡。
                                宣府驿:明属于宣府镇。洪武四年(1374)设,位于今张家口市宣化县城内。
                                万全左卫驿:明属于万全都司万全左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位于今张家口市西万全县万全镇。
                                东门驿:明属于万全都司怀安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位于今张家口市西怀安县境。
                                山西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聚乐驿:明属于大同府聚乐堡。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县聚乐堡。
                                雍城驿:明属于大同府大同县。洪武初设,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县西南雍城口。
                                西安驿:明属于大同府怀仁县。洪武八年(1375)设,旧址位于今山西省怀仁县东安堡,万历中迁于今县城内。
                                安银驿:明属于大同府应州。洪武八年(1375)设,位于今山西省应县县城内。
                                山阴驿:明属于大同府应州山阴县。景泰中设,位于今山西省山阴县东南。万历中,改设今山阴县东南山阴县东南山阴城。
                                城东驿:明属于大同府朔州。洪武初设,位于今山西省朔县城东门外,洪武十年(1377)改设于城内。
                                广式驿:明属于大同府朔马邑县。洪武七年(1374)设,位于今山西省山阴县南,旧名广武。
                                雁门驿:明属于太原府代州。洪武五年(1372)设。位于今山西省 代 县 西 。                                                     砂涧驿:明属于太原府代州繁峙县。洪武六年(1373)设,位于今山西繁峙县东砂河。
                          


                          15楼2010-08-05 20:47
                          回复
                                  原平驿:明属于太原府代州崞县。洪武二年(1369)设,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原平。
                                  上盘铺驿:明属于大同府浑源州。洪武初设,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城内。
                                  王庄驿:明属于大同府浑源州。洪武间设,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东南王庄堡。
                                  香山驿:明属于大同府蔚州广昌县。洪武六年(1372)设,位于今山西省涞源县城内。
                                  陕西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榆林驿:明属于延安府。天顺八年(1464)设,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县城内。
                                  鱼河驿:明属于延安府。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县南鱼河堡。
                                  银川驿:明属于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米脂县城内。
                                  青阳驿:明属于延安府绥德州。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县城北。
                                  义合驿:明属于延安府绥德州。正统中设,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县东义合。
                                  石嘴岔驿:明属于延安府清涧县。洪武初置,位于今陕西清涧县城北石嘴驿。
                                  奢延驿:明属于延安府清涧县。洪武中改清涧驿设,位于今陕西省清涧县城东南。
                                  文安驿:明属于延安府延川县。正统中置,嘉靖中筑堡,位于今陕西延川县西文安明驿。
                                  干谷驿:明属于延安府延长县。洪武中置,天顺中筑城,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甘谷驿。
                                  金明驿:明属于延安府。弘治中迁设,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
                                  抚安驿:明属于延安府甘泉县。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甘泉县城内。
                                  鄜城驿:明属于延安府鄜州。洪武初设,位于今陕西省富县城内,弘治中迁于今富县北。
                                  宁夏、甘肃省长城区域驿站的分布:


                            16楼2010-08-05 20:47
                            回复
                              2025-11-14 22:52: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沙井驿:明属于宁夏卫。位于今宁夏灵武,县南大沙井堡。嘉靖九年(1530)巡按御史王仪奏革驿丞,领之以军官。
                                    邵庄驿:明属于庆阳府合水县,位于今甘肃省合水县东北太白。
                                    弘化驿:明属于庆阳府。明初设,位于今甘肃庆阳县城内。
                                    曲子驿:明属于庆阳府环县。永乐元年(1403)征西将军何福设,位于今甘肃环县东南曲子。
                                    灵武驿:明属于庆阳府环县。位于今甘肃环县城内。
                                    郭城驿:明属于巩昌府会宁县。位于今甘肃会宁县北郭城。
                                    干沟驿:明属于巩昌府会宁县。位于今甘肃省会宁县北甘沟。
                                    兰泉驿:明属于临洮县府兰州。洪武九年(1371)设,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
                                    定远驿:明属于临洮府兰州金县。位于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定远。
                                    沙井儿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安宁区沙井驿。
                                    苦水湾驿:又名苦水驿,明属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南苦水。
                                    红城子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南红城。
                                    大通山驿:又名大通山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城内。
                                    在城驿:又名庄浪驿,明属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红古区海石湾。
                                    大通河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河桥。
                                    武胜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北武胜驿。
                                    岔口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南岔口驿。
                                    镇羌驿:明属于庄浪卫。位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南暗门附近。
                                    黑松林驿:明属于西宁卫军民指挥使司古浪守御千户所。位于今甘肃省古浪县南龙沟。
                                    靖边驿:又名静边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古浪县北,在胡家湾附近。
                                    大河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东南大河。
                                    武威驿:明属于凉州卫。明初名为凉州驿,后改今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城内。
                                    怀安驿:又名怀远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西槐安(即驿城 )。
                                    柔远驿:明属于凉州卫。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西北,在丰乐附近。
                                    真景驿:明属于永昌卫。位于今甘肃省永昌县东工东寨。
                                    水泉儿驿:明属于永昌卫。位于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北水泉子。
                                    石峡口驿:明属于山丹卫。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峡口。
                                    新河驿:明属于山丹卫。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新河。
                                    山丹驿:明属于山丹卫。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城内。
                                    仁寿驿:明属于甘州前卫。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县东南架子(左土右冬)附近。
                                    在城驿:明属于甘州左卫。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县城内。
                                    高台驿:明属于甘州后卫。洪武二十七年设,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城南关。
                                    黑泉驿:明属于甘州后卫。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黑泉镇附近。
                                    镇远驿:明属于西宁卫。军民指挥使司镇夷守御千户所。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东北罗城附近。
                                    盐池驿:明属于甘州后卫。在镇夷城西四十里,位于今甘肃省高台县盐池附近。
                                    酒泉驿:明属于肃州卫。在城东关,西至嘉峪关七十里,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内。


                              17楼2010-08-05 2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