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78,625贴子:12,162,766

孙权(番外):二宫之争(南鲁党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到二宫之争,咱们就不得不把孙登迁进来说一说。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乃是一不知名的小妾所生,后由孙权的正妻徐夫人抚养。
等等!有人可能会说:“在“孙权(上)”中孙权的正妻不是谢夫人吗?怎么又变成徐夫人了?”
这个事情还得从孙策被刺杀后说起,孙策被刺身亡后,孙权即位成为江东之主,身份上的提高使得孙权对女色有了更高的需求。于是很快孙权就将徐夫人迎进了门。
这个徐夫人也不一般,他的父亲是徐琨,徐琨算辈份应为孙权的表弟,因此按照血缘关系,徐夫人还得叫孙权一声表叔。而徐夫人之前也有丈夫,就说陆康的孙子陆尚,结果陆尚英年早逝。孙权见自己的寡妇表侄女貌美,就将其收入府中。
徐夫人的身世比谢夫人要高,且更得孙权宠爱,因此孙权将长子孙登给徐夫人抚养,并有意立徐夫人为正妻。谢夫人不同意,孙权就不再宠爱她,不久后谢夫人就郁闷而亡了。
然而徐夫人当上正妻后显示出了极强的嫉妒心,经常因为孙权迎进新的妾室而与其争吵,因此也逐渐失宠。
赤壁战后,孙权迁至京口,而徐夫人则被留在吴郡,两人就此直到徐夫人死时一直过着分居生活。
随后在众多后宫中最受孙权宠爱的便是步练师了,步练师性情温和、美貌绝伦,不仅不争风吃醋,还主动给孙权推荐了许多温和贤良的女子来充盈后宫。
229年,孙权称帝,众臣都上书请求立孙登的养母徐夫人为皇后,可此时两人已经分居二十余年,孙权心中更想立步练师为皇后,但又不好因此事违背礼制,当即将皇后之位空缺着。
而孙登也是天生聪慧,且有着一颗孝心。孙权称帝后,步练师身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有时会赏赐孙登一些衣物,孙权不敢推辞,只是拜受谢礼。
可徐夫人送来的衣物,孙登却每次都是沐浴之后才肯将其穿上。
而对于孙登的教育,孙权也是倾注心血给孙登,让名士程秉与张温来教导孙登。
225年,孙权还让孙登娶周瑜之女为妻,婚后,程秉遂告诫孙登道:“婚姻是人伦的开始,王教的基础,所以古代的贤君都非常重视婚姻大事,带头守礼,让全天下人学习。因此,《诗》把《周南》中的《关雎》放在第一篇。我希望您婚后也能继续按礼仪办事,要像《周南》所吟咏的那样:“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么道德风化就能盛行于社会上层,下层老百姓也会赞不绝口。”
孙登听后则是笑着回答道:“我一定紧遵老师您的教诲。”
229年,孙权称帝后,他当即打算册封孙登为皇太子,孙登则是上书推辞道:“根本得到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先立皇后。”
孙权听后当即询问:“那你的母亲在哪?”
孙登则是回答道:“在吴郡。”
孙权知道孙登的想法,因此沉默不语,再不提立后一事,但仍然坚持册封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为皇太子后,当即着手搭建政治班底,孙登当即命侍中胡综作宾客名目,以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四人被称为“太子四友”。
除此之外,名士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人都经常往来东宫,因此东宫号称名士盈门。
孙登同时也十分礼贤下士,与属下交谈时从不因为自己高贵而要求下属奉行严格的尊卑礼节,而是以平民的姿态与他们相处,甚至与他们饭则同食,睡则同寝。
同年秋,孙登迁都建业,孙登及诸位皇子则被暂时留在武昌,同时让陆逊去教导皇子,是仪也一同辅佐孙登。孙登则是处理事务谨慎得体,凡事都先咨询,然后方才施行。
此外孙登性格儒雅、仁慈宽厚,但也遗传了父亲的爱好,酷爱出城狩猎,有时孙登本可以走近路,可为了不践踏到百姓的麦田,遂绕远前行。即使外出休息时也尽量找空闲地方,不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
还有一次孙登出门在外,突然一颗弹丸从孙登身旁飞过,侍卫们在四周寻找,正好看见有一人手持弹弓,身上带着弹丸,侍卫们当即就有爱惩罚此人,孙登却不允许。将飞来的弹丸与其身上的弹丸做对比,发现不是后便将其放走。
还有一次,孙登府上丢失了财物,经调查发现是一下人所拿,按律应当严惩此人,可孙登却不忍心,仅训斥了他一边,便将此人放回家了,并不让周围人声张此事。
此外,孙权的二儿子孙虑也是出自一不知名的妾室,但他自幼聪慧,多才多艺,深得孙权器重喜爱。
228年,年仅十六岁的孙虑就被封为建昌侯。
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将诸皇子留在武昌交由陆逊教导。当时孙虑喜好斗鸭,陆逊见后当即严厉地教导道:“君侯应当勤读经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孙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遂下令将斗鸭栏拆毁。
230年,十八岁的孙虑就被拜为镇军大将军,授予假节,单独开置府署,治所设在半州(今江西省九江市西部)。
当时孙虑年纪轻轻,众人都担忧他不能留心辖区政事,不能处理好当地政务。可等到孙虑到任后却遵奉法度,恭侍师友,超过众人对他的期望。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7-04 11:40回复
    然而天不假年,232年,年仅20岁的孙虑便在半州染病去世,孙权得知后悲痛不已,日夜哭泣,因此减少了自己的饮食。
    孙登得知后急忙沿江东下返回建业,安抚、劝导孙权,孙权这才稍有好转,十多天后打算让孙登回到武昌,孙登却执意留下来陪伴父亲,以孙权缺失的那一份儿子的孝心,并表示荆州武昌那边有陆逊坐镇,没有什么顾虑,孙权这才同意孙登留下来。
    234年,孙权第六次攻打合肥,命孙权管理后方事务。孙登接受任命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成功打击了当地的盗贼,增强了当地治安。
    此外孙登与兄弟们的关系很好,在位时就不止一次提出由三弟孙和接任太子之位,但都被孙权拒绝。
    238年,吴国后宫实际上的主任步练师去世,孙权悲痛不已。
    孙权中后期很信任校事吕壹,吕壹就仗着孙权的宠爱作威作福,陷害朝中大臣,孙登因此多次劝谏,最终孙权将吕壹铲除。
    就是这么一位近乎是天选的优秀继承人,结果却天不保佑。
    241年5月,孙登突然病重,临终前最后一次给孙权上书道:“臣以无德,身缠重病,自知昏聩,恐怕将要殒命。我并非是在爱惜自己,只是想到将要离开父母,身埋黄土,永不能再奉望宫省,朝见帝后。生前于国家无益,死后还留给陛下深深的悲戚,故此不禁悲凄郁结心头哽塞咽口。如今天下大事未定,各地贼寇未被讨清,天下人民翘首以待,将命运寄托于陛下,处境危险者希望安定,处境动乱者盼望治理。希望陛下彻底忘记我,割舍平民的恩爱情感,修炼黄老之术,用心保养精神,增加美食佳馔,广开神明思想,以利奠基万古无穷功业,于是则天下百姓有幸得到依赖,我就死而无憾了。我听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子囊临终,留下遗言对时政提出告诫,君子以此为忠诚之举。更何况是我,又怎能闭口不言呢?希望陛下听取采纳我的话,这样即使我死去,也犹同活着一般。臣的三弟孙和仁爱聪慧,望陛下早日立他为太子。诸葛瑾、诸葛恪、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这些人忠诚可靠,有足够的才能,希望陛下您能亲近、信任他们使吴国走上富强。”
    同月,孙登病逝,年仅33岁,谥号“宣太子”。其这封奏疏也在其死后被呈上,孙权得知消息后万分震惊,看到了孙登的奏疏后悲痛不已,更加悲伤,在诏书中孙权提到:“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从此之后孙登之死就成了孙权的一块心病,但凡有人谈及孙登,孙权听到后就不禁伤心流泪。
    孙登的前属官谢景得知后悲痛不已,当即弃官前去本丧,之后主动上书弹劾自己擅离职守。孙权则是宽慰道:“您和太子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官吏,是可以理解的。”随后允许他恢复官职。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7-04 11:57
    回复
      对于孙登的 临终请求,孙权自然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在孙登去世的第二年,即242年,孙权正式下诏封三子孙和为皇太子。
      孙和是孙权的第三子,生母为王夫人(与孙休的母亲不是同一个),王夫人很受孙权宠爱,在孙权的后宫之中受宠程度仅次于步练师。
      而孙和也是孙权的儿子之中与其最像的,孙和也是年少便聪慧伶俐、爱好文学、擅长骑射,并且礼贤下士。再加上母亲受宠,因此孙权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在众多皇子中孙权赏赐其的衣物财宝最为繁多。
      242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当即也开始组织政治班底,以阚泽任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都是他的陪侍随从。
      而此时孙和既是孙权的长子,母亲还深受孙权宠爱,看似这个太子之位是十分坚毅的,可是实则不然。
      孙权的母亲王夫人与孙权的长女孙鲁班素来不和,得知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当即担忧孙和即位后自己会被王夫人算计。
      于是孙鲁班当即派人暗中监视孙和和王夫人的一举一动,打算先下手为强。
      然而同时,孙权却又对鲁王孙霸宠爱有加,按理说孙和身为太子,身份地位应远胜于其他皇子,可孙权却因为宠爱孙霸而让二人在同一宫中居住,两人饮食起居等待遇也完全相同,礼仪上也没有上下之分。
      众臣纷纷认为不妥,于是纷纷上书请求孙权撤销鲁王孙霸的待遇,否则会迎来祸患。
      孙权最终有所醒悟,将二人分开居住,但仍保留了孙霸单独设立幕僚的权力。而孙霸却十分气愤,认为是孙和联络朝臣施压,这才导致自己待遇下降,于是怨恨起孙和。
      而此时两人的矛盾还属于潜伏期,只要孙权想,他完全可以趁着火没着起来就将他扑灭,可惜孙权却昏招频发,在244年,竟然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把两人都禁足起来,不许二人与朝臣接触。
      这种处理结果对孙和十分不公平,孙和做错了什么?什么都没做,结果却被责罚。这也使得朝臣十分不满,纷纷上书反对。孙权于是当即摆烂,两方都不限制,都不管了。
      孙霸则是更加有恃无恐,开始笼络朝中大臣,构陷、攻击孙和为首的太子党,太子党的大臣们随之反击,东吴朝廷混乱不已,分成了两半。
      245年,孙权染病,一度卧床不起,孙权于是让太子孙和去孙策的长沙桓王庙为孙权祈福。
      结果孙和的警惕性太差,眼看祭祀完天色尚早,于是就跑到了自己亲戚张休家去串门。
      原本没什么问题,结果被孙鲁班发现,孙鲁班如获至宝,于是跑到孙权面前说道:“太子没去庙中给您祈福,反而到自己太子妃的叔叔家去密议去了。”孙权听后狐疑万分,但最终没有发作。
      可不久后孙鲁班再度前来,跑到孙权面前嘘寒问暖,故意在话语之间说道:“王夫人得知您病重的消息后竟面有喜色。”
      孙权得知后勃然大怒,也不顾青红皂白,把王夫人叫过来就一顿臭骂,那是什么难听骂什么,要多难听有多难听。王夫人被这么无缘无故一顿臭骂,惶恐不已,回去后不久就忧惧而死了。可怜这位受宠的太子生母竟然就这么被孙权给活活骂死了。
      孙和更加惶恐不安,整日处在惶恐之中,担忧孙权某日就会废黜自己。
      孙霸则是更加有恃无恐,认为自己取而代之的日子近在咫尺。
      随之许多大臣们都误判了形势,以为孙权是已经下定决心废黜孙和,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孙霸铺路。于是一时间朝中大臣们拉帮结派、各自站队,很快就形成了太子党与鲁王党,两党势如水火,两党成员相互争斗、诬陷,想尽一切办法将对方置于死地。
      随之鲁王党成员为拉孙和下马当即积极罗织太子党的罪名,甚至不惜造谣污蔑,对朝中的太子党成员发起猛烈攻击。
      于是乎,鲁王党的骨干全琮率先带着自己的儿子全寄围绕着241年的芍陂之战不断上书污蔑参与战斗的顾承、张休二人联络典军校尉陈恂,虚报战功。
      孙权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加查证就将张休逮捕入狱,顾承则因哥哥顾谭受孙权重视而暂时逃过一劫。
      随后再一次宴会上,孙权暗示顾谭主动认罪,来为顾承求情,结果顾谭不仅不道歉求情,反而站出来说道:“陛下您难道要纵容谗言兴起吗?”
      孙权听后勃然大怒,当即将顾谭、顾承一同逮捕入狱,鲁王党趁势夸大其词,不停上书弹劾顾谭犯了大不敬之罪,应将其处死。
      但最终孙权还是“大度”的仅仅将顾谭、顾承、张休三人流放至交州,鲁王党的孙弘为人狡诈,张休被流放后孙弘还不罢休,不停向孙权进献馋言,最终张休刚到交州便又被孙权下诏赐死,年仅41岁。
      而不久后,顾承也在愤恨之中染病去世,年仅37岁。
      两年后,顾谭也在交趾郡染病去世,年仅42岁。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7-04 15:1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7-04 16:23
        回复
          孙登不死,吴平天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7-04 16:24
          收起回复
            这事在孙权晚年,从南鲁之争开始孙权开始打压士族呢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7-04 16:31
            收起回复
              顾氏兄弟与张休的死再度重创了太子党,随之剩下的太子党成员则将希望寄托在了荆州牧、丞相陆逊身上,太子党的吾粲就多次给陆逊写信,向他阐述朝中情况。
              有一次,孙权召见了自己很宠信的鲁王党成员杨竺,两人屏退左右秘密讨论储君的选择,杨竺趁机劝说道:“鲁王孙霸有文武英姿,适合做太子的人选。”孙权听后竟点头同意,表示同意改立孙霸为太子。
              结果孙权与杨竺的这番谈话正好被一个躲在床底的侍从听到了,侍从赶忙出宫将此事禀报给了太子孙和。
              孙和听后更加惶恐不安,正好碰到陆逊的侄子陆胤要去武昌,临别前来跟孙和告别。孙和随即暗地里穿上百姓的衣物坐上了陆胤的马车,两人交谈许久,孙和当即拉着陆胤的手请求陆胤让他的叔父陆逊为自己出言辩解。
              陆胤到达武昌后将事情告知了陆逊,陆逊也明白长幼相争的坏处,当即同意,上书孙权阐述嫡庶有分的道理。结果却如石沉大海一般不见音讯。陆逊于是又连写数道奏折,并请求亲自前往建业面见孙权当面陈述自己的意见。
              结果孙权见到奏折后十分不悦,认为自己和杨竺的密议被泄漏了,于是叫来杨竺询问,并将此事交由其调查
              数日后,杨竺当即表示陆胤有重大怀疑,孙权于是又写信询问陆逊是如何知道孙和将要被废的。
              陆逊当即诚实回答是陆胤告知自己的。
              于是孙权当即将陆胤下狱严刑拷打,可陆胤就是死活不说,坚称是杨竺告知自己的。孙权大怒,当即又将杨竺下狱严刑拷打,杨竺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最终被屈打成招,承认了是自己告知陆胤的。
              孙权信以为真,盛怒之下将杨竺斩首示众。
              而受尽严刑拷打的陆胤则是得以被释放,捡回了一条小命。
              鲁王党此次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们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孙鲁班、孙霸、全寄等人当即不停的向孙权进献谣言,造谣诋毁与陷害太子党的太子太傅吾粲。孙权于是将吾粲逮捕下狱,后将其在狱中处死。
              而最关键的是,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的记载,吾粲的罪名是“数与逊交书。”意思是说:吾粲之所以被处死,是因为数次与吴国的丞相、荆州牧陆逊书信交流。陆逊是谁?他可是吴国的丞相、荆州牧啊,竟然就因为与他通信就要被处死,那陆逊成什么了?于是陆逊的结局咱们就可想而知了。
              随后孙权连续派遣宫中的使者前去武昌,当面责骂陆逊,与骂王夫人一样,孙权气愤的时候说的话语那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并且孙权还不让陆逊写奏折反驳,更不允许他来建业当面申辩。陆逊甚至连自己的罪责是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就被不停的臭骂,还不让他开口反驳、申辩,别说陆逊这种视名声为贞洁的官员了,就是普通人家百姓也忍不了吧。
              结果陆逊就这么被堵在家里头不停被言语侮辱、臭骂,最终陆逊愤懑不已,最终怀恨而亡,享年63岁。
              陆逊向来节俭知足,陆逊去世后,有官员来清点陆逊的财物,结果发现陆逊生活节俭,家里甚至都没有富余的财物。
              陆逊死后,孙权当即任命陆抗为建武校尉,去统领其父留下的五千部曲。
              不久后陆抗带着陆逊的棺材回到建业,结果孙权还未消气,当即拿出杨竺生前编造的陆逊的二十条罪状给陆抗。陆抗当即逐条辩解、对答,这才为其父洗刷了罪状。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7-04 16:41
              回复
                孙吴政权的地缘缺陷就是名义都城武昌和实际都城建邺。皇帝丞相有建邺,太子九卿在武昌。时间一长就肯定有隔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7-04 16:54
                回复
                  我想提名孙英当皇太孙,年纪肯定比孙亮大。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7-04 17:42
                  回复
                    孙登真可惜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7-04 17:48
                    回复
                      两伙人斗死斗活,最后被没有明显站队的诸葛恪摘了果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7-04 18:36
                      收起回复
                        249年,随着 鲁王党的全琮、步騭先后去世,南鲁两党的斗争逐渐趋于平缓。
                        孙权也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结束两党争斗只会给东吴朝堂带来更大的破坏。
                        有一次孙权和侍中孙峻感叹道:“我的子孙不和睦,大臣们也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我恐怕将来像袁氏内斗一样衰败,让天下人耻笑啊!”
                        孙权更明白,此时太子党与鲁王党已经势同水火,待自己百年之后,无论是孙和即位还是孙霸即位都将迎来一场屠杀,于是孙权当即打算拥立一个新的儿子当皇帝。
                        而身为鲁王党骨干的孙鲁班已经洞察到了这些,于是主动将自己的侄孙女嫁给了孙权的幼子孙亮为正妻。
                        而孙权则是当即开始动手了,250年秋,孙权下令囚禁了太子孙和,孙权的女婿太子党的骠骑将军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得知后当即带着文武百官,脸上涂上泥巴,自缚双手跪在宫外为孙和求情。孙权十分厌恶,斥责他们是没事找事,两人磕头磕得头都破了,可仍然不降辞色。最终将屈晃和朱据拖进宫去杖责一百,并将二人逐出建业,后朱据前往新都郡上任途中又遭孙弘记恨,当即违诏将朱据赐死。而屈晃则是在一年后忧愤而死。
                        随后辅义都尉张纯、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孙权不要轻易废立太子。结果孙权勃然大怒,当即将张纯拖到闹市斩首,陈正、陈象则被诛灭三族。
                        从中可见孙权晚期的残暴,陈正、陈象既没有谋逆,更不没有造反,只是说了几句忠言结果就被诛灭三族?他们几人是何其无辜?他们的家属又是何其的无辜?
                        不久后,孙和正式被废,姚信在内的十余人都被冤枉流放、斩杀。
                        鲁王孙霸则被赐死,鲁王党的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被诛杀。更可笑的是孙权给他们的罪名竟然是图谋危害前太子孙和。诸葛恪的长子诸葛绰是鲁王党的成员可诸葛恪却是太子党的成员。于是事后诸葛恪为保权势当即亲手鸩杀了诸葛绰。
                        同年11月,孙亮被立为太子,孙鲁班的侄孙女全氏则被立为太子妃,次年夏,孙亮的生母潘夫人正式被立为吴国第一任皇后。
                        至此,自242年到250年这场持续八年的二宫之争就此结束。
                        这场党争使得大量孙吴的年轻才干被杀,东吴的元气也在此次内斗中死伤惨重。
                        按照孙权的说法是他不忍重现袁绍刘表的错误,这才结束了这场争斗。
                        可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对此评价道:“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暴晧。”为日后吴国的衰落造成了深刻影响,为日后吴国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07-04 19:03
                        回复
                          士族之争,可惜了陆逊,竟然入局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7-04 21:37
                          回复
                            孙权不是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7-05 00:25
                            回复
                              (讲个小笑话吧:从前在东吴的监狱中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问:“兄弟,你是因为什么被抓的?”
                              另一个人说:“我是支持孙和被抓的,你呢?”
                              那个人说:“奇了怪了,我是反对孙和被抓的。”
                              那两个人于是问第三个人:“诶,哥们儿,你是因为什么被抓的?”
                              最后那个人听后当即说道:“我就是孙和。”)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3-07-05 14: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