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6日漏签0天
音响吧 关注:368,911贴子:1,942,49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41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音响吧
>0< 加载中...

【原创】对Hi-Fi的再思考: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原创】对Hi-Fi的再思考: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
前言: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听众,同时也是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有感于所谓的hi-fi界、发烧界长年累月充斥着各种谣传谬论,看到萌新小白被各种不负责任的错误观念所误导,所以写下这个系列连载长篇文章,希望能拨乱反正、去伪存真,让热爱音乐的朋友少走弯路。只欢迎比较理性客观、愿意讲道理的人来讨论,至于那些不讲道理的、感觉自己利益受到了威胁来找茬的,我没太大兴趣跟你们争论,也没抱希望你们能改变。如果有朋友觉得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或启发,也欢迎留言支持。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留下,我会挑合适的或者力所能及的来帮您解答。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1)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事先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较少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大家易于理解的词语。本文所说的音箱指的是重放音乐、影视剧等用的音箱,俗称高保真音箱——Hi-Fidelity,简称Hi-Fi,国外也有另一个词来描述这类设备:FRFR(Full-Range,Flat-Response),即频响范围足够宽、频响足够平直的音箱。本文所说的音箱不包括电吉他音箱之类的某类乐器专用音箱,那属于用途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音箱,关于电吉他音箱我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另外本文所讲的关于音箱的道理,大部分对于耳机也同样适用,例外的部分后面会讲到。
音箱耳机作为声音重放设备,一开始本来没有“民用”和“监听”的区别,只有“指标更好(更贵)”和“指标较差(便宜)”的区别。同样级别的音箱耳机,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是“民用”的,哪个是“监听”的,那也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声音来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应用场景,在其他附加功能方面去选择。说到音质,所有音箱耳机其实应该都是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努力,那就是: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用一个词简单概况就是:高保真。当然,这也是Hi-Fi这个词的本意。
然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将两者割裂开,把“Hi-Fi”一词和民用设备划上了等号,同时把监听设备当做异类给排斥出去,结果就出现了各类打着“Hi-Fi”旗号的商家、玩家、媒体讨论的不是高保真,却是追求各种“声染”的奇葩现象。而且他们长年累月向大众灌输“监听音箱耳机声音直白、清淡、干冷,只适合专业人士工作使用,不适合欣赏音乐,只有民用音箱耳机才适合欣赏音乐”的谬误观点,遗毒甚广。
人们对于音箱耳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美化”声音,其实只需举个简单的例子,稍加思考,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其谬误之处。假设有一段音乐,本身由于录音混音的原因导致高频过多,你用了一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或许那段音乐的缺陷会稍稍得到缓解,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难道您买这音箱耳机就只听这一段音乐么?每段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肯定还有更多的音乐,它本身的高频是正好,或者偏少的,那么你用这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岂不是就问题更严重了?声音更失衡了?按照那种理论,岂不是每听一张不同的专辑,都得换对不同声染的音箱耳机去“美化”?
我通过和持这类观点人士的交流,发现了他们之所以抱有这种错误观点或者很容易被这种谬论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唱片制作的过程,对音乐制作的理念、设备、方式方法等方面知之甚少。
真正美化声音的是在声音重放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从演奏、演唱、到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音乐制作环节,在这些环节有无数个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美化声音,要比在音箱耳机环节再去美化声音要更有效率千万倍,更有针对性千万倍。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人、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曲目、一首曲目里的不同声部,它的音乐内容和频率分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它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你又如何只靠一款重放设备的笼统的声染,去对做出有意义的美化呢?
至于一个音乐该被美化成什么样,其中的每个声部、每个音符该美化成什么样,某个声部的音色该多“干”或者多“湿”,该多“冷”或者多“暖”,该多“清淡”或者多“重口”,该加什么效果,加多少效果,效果的诸多具体参数该如何设置……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唱片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的。
凡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都会追求更好的演唱演奏技巧,更好的乐器和效果器,更好的录音棚或声学空间,更好的录音设备和技术,更好的混音设备和技术。绝大多数正式发行的专辑,都是音乐人和制作团队在当时的经费水平、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下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所有手段,从各个角度和各个细节上美化了这些声音,达到最接近他们的艺术理念的程度之后,才会发行出来。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想要一个人声的音色多“暖”,在重放环节之前有多少手段可以使用呢?首先是作曲在调式和定调等方面的安排考虑,然后是歌者的人选,他本身的嗓音特征,演唱方式技巧处理,然后选择用什么样声染的话筒和话放来拾音,录音信号链上的其他设备也可以按照音乐人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声音特点,到了后期混音环节,用什么效果器去处理,均衡该怎么调,压缩该怎么加,混响该怎么加,要不要过summing加模拟设备声染等等,经过创作者、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等专业人士一系列的美化、修饰,最终达到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那个“暖”的状态。
这只是冰山一角,每个声部的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都要根据各自具体的特点去做不同的处理,甚至往往是天差地别,比如有的声部需要加很大的混响,而有的声部则完全不需要加混响。而且,把单独一个声部的音色调到满意了,当有其它声部加进来之后,因为声音的掩蔽效应等因素,听上去就不一样了,没有单独听的时候那么令人满意了,于是它们的音色又都需要再做调整。任何一首有多个声部的音乐,都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互相掩蔽和互相影响,混音师同时既要考虑个体又要考虑整体。而且随着歌曲的进行和展开,不同段落的声部的疏密在不断变化,音乐表达的内容也在变化,对各个声部的调整处理也要不断随之变化。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精细的过程!相比之下,只是靠重放音箱耳机那点笼统的声染又能做多少“美化”?……
总之,当一个音乐已经制作完成,将所有声部美化、修饰、处理后合并成一个双声道立体声的音频文件之后,到了重放环节,就根本无法再对其做出什么有效率的、有针对性的美化。退一万步说,如果您真的对某首歌某个地方的音色和处理不满意,那抱歉,除非你能拿到原始的分轨素材去找人重新混音制作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这根本就不是通过买一对儿有如何声染的音箱耳机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音箱耳机作为重放设备,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应该承担对音乐进行美化的义务。
所以,音箱耳机应该看的是它的技术指标够不够高,能不能完整地、平衡地、忠实地还原音乐本来的面貌。
所以,听众应该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在品质上接近音乐人、录音混音师在制作音乐时所用的专业监听音箱的重放设备,来听到这音乐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
所以,当您从之前用的比较差的音箱,升级到了更好的音箱,听到了更完整的频段、更平衡的比例、更丰富的层次、更清晰的细节、更紧凑的音头、更结实的低频、更立体的空间感、更准确的声部定位等等,觉得同一段音乐听上去比以前更动听了、更震撼了、更感人了,精神享受更深刻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它美化了这段音乐,只是因为它更接近这段音乐本来的样子了,而您之前一直没机会感知到那些内容,错过了那些本就存在的音乐信息。


2025-05-16 16:34:16
广告
  • ningsun2011
  • 高级粉丝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没有绝对的还原,既然如此,何不美化?


  • 情书四季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已经调好味的菜,又加了一大把味精,而且这把味精卖得比菜价还高.
乐意,有什么办法~


  • 肆赧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同样是制作人,必须给你点赞。
这些玩意真的被吹太歪了,我用过400块钱的mr4,这玩意都能做到频响基本平直,其他更贵的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这样的。
最烦的还是耳机厂,总给你东调调西调调,想拿来用还要自己调eq,虽然这样说也不对,毕竟混录编耳机的侧重点不一样。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2):Hi-Fi一词是如何被扭曲的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当然,一说“还原”这个词,大家会觉得它没有“美化”这个词听上去那么带劲、高级。比如我们看百度百科对“监听音箱”的解释:监听音箱是没有加过音色渲染(音染)的音箱。这个“加”字很容易让人们误会,因为一般的认知里,但凡是“加”了什么东西,那一定比“不加”要更好、更高级。
但实际上,在音箱耳机的设计制造上,“还原”才是最难达到的,是那个永远不可能百分百达到、只能逐渐去靠近的终极目标。具体点来说,就是如何让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各种失真更小、离轴响应更好、最佳听音范围更广、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
自然界中一切声音——不管是风雨雷电声、人声还是小提琴声,其本质就是物体振动引发的空气振动。话筒、唱片、音箱这些东西发明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拾取、记录和重放自然界中的声音,话筒是把这些空气振动转化成电信号以便进行记录、修改和放大,音箱是把这电信号转化成空气振动再给重放出来,唱片则是中间的储存媒介。
如何让大家能比较直观地理解重放设备的“还原”呢?假设有两个形状、体积、声学特性完全一致的房间A和B,互相之间完全隔音,让一个人在A屋的某个位置进行木吉他弹唱,用话筒拾取他的声音,将其转化成电信号,传到我们听音者所在的B房间,用某个音箱重放出来(音箱相对于B房间的所在位置和那位弹唱老兄在A房间所站的位置也是一样的,我们听音人相对于B房间的所在位置也和那个话筒相对于A房间的位置是一样的),假设拾取和传输环节信号没有任何损失,那么如果这个音箱足够“还原”,那所有拾取到的声音信息、频率分布和比例、所有动态和音色变化的细节都会再现出来,那身处B房间的我们闭上眼睛,会感觉他仿佛真的就在B房间里,在我们面前弹唱。
可想而知,想要音箱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只有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才能一点点向这个方向逼近。
最早的音箱,大家在年代片里会见到的那种大喇叭,虽然外观很美观很复古,但是各项技术指标都是非常糟糕的,重放频段极窄不说,底噪很大,频响极其不平直,失真也很严重,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双声道立体声技术,所有声音都是一个点出来,毫无声像展开、声场宽度等可言。正是人类为了追求更还原的声音重放,才有了“高保真”这个理念,才有了Hi-Fi这个词。
随着电声学、材料学等方面的科技不断进步,喇叭、放大器、分频器、箱体等的设计水平和生产工艺不断改进,音箱能够重放的频段越来越宽、频响曲线越来越平直、底噪更小、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瞬态反应更好、离轴响应更好、最佳听音范围更广、转换效率更高。上世纪二十年代有声电影问世,电影产业成了推动音箱音质提升的重要动力。二战时期,相关技术主要为军事服务。二战后,人们对音乐娱乐的需求逐渐恢复并越来越强,促使着录音技术和重放技术(以及唱片工业和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一直到了差不多六七十年代,人类才能批量制造出价格让中产家庭能够承受的、在各项音质指标上能达到比较“高保真”的音箱,“高保真音箱”这个概念才逐渐在发达国家中产及以上家庭逐渐普及。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想挤进来分一杯羹,行业竞争加剧,各种幺蛾子也就越来越多,Hi-Fi这个词逐渐被很多商家、媒体(以及被他们误导的发烧友)扭曲了,偏离它的本意越来越远,甚至成了它自身的反义词。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下,Hi-Fi领域各种智商税产品越来越多,为了给其编造出卖点,各类玄学开始大行其道。最典型的一个谬论就是把真正的高保真(也就是“还原”)说成是“清淡”、“白开水”,而声称自己的设备能如何“美化”、“修饰”输入信号。把“Hi-Fi”和“监听”对立起来,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大众缺乏对相关技术和原理的了解,音乐听力也没有得到训练和开发,很少有机会听过好的原声或扩声的音乐演出现场,更少有机会试听对比过一些比较好的重放设备,没有建立起基本的声音审美,于是面对商家媒体的各种似是而非、夸大其词的说法,缺乏分辨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到谬论的误导。再加上人类主观心理听觉的特性,很容易受到产品的外观、价格、名气、营销话术等音质以外因素的心理暗示,也就是所谓的“脑放”。这也造成音频领域的玄学比起视频领域要严重得多,各种枉顾基本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以至于让Hi-Fi一词逐渐沦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笑柄。
音频领域很悲哀的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来大众对音乐重放品质的追求停滞不前,甚至可以说是倒退,尤其是和视频领域相比起来,这种停滞倒退显得非常扎眼。原因很多(后面我会一一分析),但这些无良商家、媒体和“老烧”的谬论误导也是“功不可没”。这些谬论典型代表如:“用带有不同声染的音箱听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照此歪理,是不是买个偏色的、分辨率低的显示器看电影,就是对电影的二度创作了?……);“重放设备的音质好坏没有标准,完全看个人喜好”(嗯,把水搅浑了,才好浑水摸鱼……);“音质好坏无法用技术参数衡量,参数好的不一定好听,好听的不一定参数好”(意思是只能看他们那些主观听评文章咯?那些充斥着夸大其词、不懂装懂、奇特脑洞的玄幻文字……);“几十年前的古董音箱、电子管功放声音比现在技术参数更高的音箱还要好,磁带、黑胶这些唱片载体比高精度数码音频还要好”(那技术干脆别进步了呗,大家都开倒车呗……)。
但同时这些商家、媒体和老烧又会在在边边角角的辅助环节上大做文章,炮制出价格高昂但其实对声音重放质量影响甚微的产品,声称换根天价线,换个天价电源,换个天价音箱架,甚至换个天价的“HI-FI专用”交换机,就能瞬间让声音变得如何如何优美动听。他们声称自己的金耳朵能听出专业仪器都测量不出的声音差别,然而却连基本的声学、建筑声学、电声学的常识都不具备,比如房间声学这种对声音重放质量影响更大的方面,他们却很少讨论,看他们晒听音室的照片,房间往往都没做什么像样的声学装修,很多人甚至连立体声音箱该怎么正确摆位都不知道……
他们那些似是而非的谬论对于大众的误导比大家想象的还要深远。虽然诸如“核电水电的音色区别”之类过于明显的扯蛋言论现在已经成为大众调侃的段子了,但也造成“Hi-Fi”一词被妖魔化了,导致大众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干脆不追求音质了,把“追求音质”这件事本身也给否定了。
难道人类真的对于重放设备的好坏没有一个基本标准、完全看每个人不同的个人喜好?(其实就是那些商家、媒体和老烧们的个人喜好……)然而其实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很多,学术界曾经做过多次受控双盲听测试,选择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的人作为受试者,尽可能排除品牌、外观、价格等非听觉因素的干扰后,实验结果证明,绝大多数人依然更喜欢更平衡、更还原、更高保真的声音重放。
重放设备的音质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直在进步,总体来说,新的要比旧的好。无论在哪个时代,专业大型混音棚、母带棚里所使用的主监听音箱,基本上就是当时指标最高,最先进,最准确,最平衡,最还原,最高保真的音箱。其实前面我假设的那个弹唱的例子,用当今最顶尖的录音设备和监听音箱,已经可以很接近地实现它了,虽然还达不到百分之百吧,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东西。如果说一百年前人类最好的音箱的还原度还不到百分之十,那么现在最好的音箱的还原度相比之下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历史上有些经典的双声道立体声古典乐录音,后来要出5.1环绕声重制版,其新加的环绕声道(也就是左后、右后声道)里的主要信息就是音乐厅的混响反射声,实现方式要么是用人工混响效果器——这样和当时录音所在的那个音乐厅的真实自然混响肯定是有较大出入的,要么是请交响乐团到那个音乐厅再演奏一遍,用环绕声制式话筒重录一遍,这样做的话混响倒是真实自然了,但就算能把当年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家原班人马请过来,无论是乐器的音色还是演绎肯定都不可能和原版一模一样,那怎么办呢?其实很多环绕声唱片是这么做出来的:用顶级的监听音箱,在音乐厅舞台上播放原来的双声道录音音频当做声源,然后用环绕声制式话筒录下的后方混响作为左后、右后环绕声道的内容,被发烧友津津乐道的环绕声重制版就这么做出来了,而且效果很好。如果不说明的话,那些发烧友根本听不出声源是音箱而不是真人演奏……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没忘任何东西。你说的这是根本无需考虑的。这个行业讨论一切的基本前提就是忽略“每个人的听觉能力上的差异”,我们是以正常人的平均值作为一切讨论和测量和制造和评判的前提,根本不用也没必要去考虑每个个体的听力差异,否则这事根本没法讨论。然后,听力的问题,也根本不是你说的什么“共动”,这是你自己发明的词,行业里根本没这词。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你的概念完全是错乱混乱的,每首音乐都是不一样的,每首音乐在每一刻都是不一样的,音乐成品就是美化的尽头,重放阶段根本不可能再做什么有意义的美化,只有扭曲,缺失,失真,破坏。绝大多数听者根本没听过什么像样的系统,也没建立最起码的音响观,他们的主观感受极其不成熟不稳定不靠谱,相互之间可能完全互斥,更不是一个真正专业的音响厂商去考虑的,而且考虑也考虑不过来


2025-05-16 16:28:16
广告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3):还原的目标是现场吗?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一说到“还原”,又有些发烧友认为“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这其实也是片面的。我发现还是必须回归到音乐制作、唱片录音混音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帮大家讲明白这个问题。
录音技术出现之前,那时的音乐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声音乐(Acoustic),使用的都是原声乐器,在自然的厅堂或者环境里,靠乐器本身物理振动发声,音量和音色等都完全靠乐器和演奏者本身控制,还没有电声学技术的介入。那时的音乐类型主要是交响乐、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爵士乐等,其中只有交响乐团的声部间比例平衡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程度,其他的很多音乐风格和乐队形式都达不到这么好的平衡度。交响乐团里的那些乐器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后挑选出来的,它们需要在音色上和数量上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使得合奏起来能够得到平衡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在编曲配器的时候就得考虑实际合奏出来会是什么样,指挥则要按照他对总谱的解读指挥着乐手们,乐手也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他们要能够精准地控制自己的乐器,在指挥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排练,让作曲家的意图准确再现出来。古典音乐的录音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的、在原声现场演奏状态下就比较平衡的音乐给忠实地记录下来。
早期的录音基本都是现场录音,在乐队演出的现场摆好话筒、开录就行了。最初就是用一只话筒拾取声音,录下来的声音用一只音箱重放,这可以理解为所谓的单声道(mono)。后来出现了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技术和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stereo),用两只话筒按照立体声拾音制式来拾取声音,录下来的声音分为两个声道,分别让两只音箱重放,如果一切都按照立体声理论的要求来正确设置和摆放的话,听音人就能听到在前方左右两只音箱间形成了一个“声场”(准确的说应该叫立体声虚声源定位),声音的重放开始有了方位和宽度。
但那时候后期处理的技术极其有限,就算有,也是迫于记录和重放设备的性能局限而不得不做一些妥协处理,例如,压缩效果器发明的初衷,主要是因为黑胶和磁带动态范围不够大,承载不了交响乐的动态范围,所以不得不把录到的声音信号的动态范围压缩小一些,再灌录到唱片上。而今天,动态范围早已不是问题,压缩效果器的用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是被当成一种美化音色、修饰音色的手段。
随着录音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轨录音机、分轨录音技术、以及越来越多的效果器种类,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一对立体声话筒录下现场演奏演唱,不做任何后期处理”这种“原始”的方式了。事实上,这种方式的确也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使是对古典乐而言。因为虽然西方的交响乐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声部间的比例比较平衡的状态,但依然没有真正达到完美,现实中很多音乐厅的声学环境也谈不上完美,各种因素加起来,经常会有主奏乐器被伴奏声部盖住,主奏乐器、主唱或者某些solo乐器不够突出,清晰度不够,直达声和混响比例不理想等等情况。所以就连崇尚“自然、原声”的古典乐现场录音,后来的录音师也经常会使用主话筒和点话筒配合的多轨录音技术,并且后期使用效果器去美化、修饰声音。
而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录音、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效果器的使用越来越多,混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代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大多数个性太强,不像古典交响乐团里那些乐器适合多把同款一起齐奏。近现代乐器发展历史太短,其中很多乐器自身的声学特性还不够成熟。例如,如果你听过架子鼓的原声演奏就知道,架子鼓自身的各个部件之间其实是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音量比例的(镲片的声音会非常大,而最能体现歌曲节奏律动的底鼓则显得音量偏小,一旦有其他乐器加入进来,底鼓则可能完全听不见了)。这些现代乐器之间的合奏、搭配就成了个新问题,如果架子鼓和民谣吉他一起演奏,民谣吉他会完全被鼓盖住。而且没法像交响乐团那样,通过增减乐器的数量来控制声部间的平衡。
除了原声乐器,现代流行音乐还会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乐器(合成器、鼓机),电声乐器需要通过各自的专用音箱来正常发声,电子乐器则默认应该是以FRFR音箱来发声。它们倒是可以通过音箱来调节音量。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像指挥一样的角色站在全局的、观众的角度来指导,每个乐手都只希望自己的声音越大越好,最后就会变成一团糟。
所以现代音乐基本都是用话筒对每个乐器拾音,输入进混音台,混音台可以单独调节每一路信号的音量,来调节声部比例平衡。为了让后期混音有更大的处理自由度,前期录音要尽量不带空间信息(混响要少),尽量清晰干净(杂音要少),这催生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强吸声、强隔音的录音棚。乐手歌手们也不用像古典时期一样非得在一起同时演奏了,而是可以各自分别录好,后期靠混音来合成。混音师呢,就起到了类似指挥的角色。
现在我们能听到的音乐,无论是流行、爵士、摇滚、电子等,里面几乎每一轨、每一个声部都是经过很多效果器处理过的,而不是乐器本来的原始音色,更别说合成器所制造出的声音,那根本就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声音。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声音,我们如何判断它在重放环节是否足够“还原”?当然就更应该以专业监听音箱为准了,因为这些声音在制作时就是用监听音箱来听的。
唱片的制作早就不再局限于还原现场了,音乐人和录音混音师有更多的手段对声音进行美化了,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去追求完美的声音呈现,音乐制作有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唱片的声音审美早已经超越了现场的声音审美,成为一套独立的审美体系。
事实上,对于现代音乐来讲,现场的声音审美是以唱片为指导标准的,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唱片的目的就是越还原现场越好。现在绝大多数的音乐现场演出,都是需要扩声的,经常都要把原声乐器、电声乐器、电子乐器混合使用。原声乐器要用话筒拾取之后再用扩声设备重放出来,电声乐器和电子乐器则可以直接走line in再用扩声重放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现场演出,它们的声部比例的标准是什么,它的音色应该要处理成什么样,基本上就是以这首歌的录音室唱片版本为标准的。但是现场演出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法做到像在棚里做唱片那样细腻、精致、完美。
所以有些发烧友认为声音重放“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演出,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重放设备应该还原的目标是唱片,更严格来讲,是母带(因为唱片在从母带变成批量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唱片的过程中,音质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很多发烧友只知道“母带”精度最高、音质最好,市面上也有各种打着“母带”幌子忽悠发烧友的产品,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母带的含义。母带是一个音乐创作出来之后,经过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一系列美化之后的、交付唱片生产工厂去大批量复制之前的那个音频文件,它代表了作曲家、音乐人、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们对这个音乐作品应该以什么样子呈现的最终定论。
母带就代表着成品,代表着美化的尽头,自此之后的环节只需要还原。如果还有人不同意,那我只好请您再把我之前的文字认真看看,再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大千世界的每段音乐成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都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重放环节根本没法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歌、不同的段落去做出什么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美化。


  • 程生xxx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是还原不是美化太认同了


  • binghuome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能不能推荐两款还原度高的音响,2000元以内的。


  • 挽风逐日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非常赞同楼主,写这么多文字辛苦了。我在初入坑在各个平台搜寻相关知识时,发现大量的强调音染好听,贬低监听器材的说法。我虽然是小白,但还是本能地对这些观点感到怪异,追求hifi不应该就是为了还原最初本来的声音么,为什么追求解析还原的一派,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敌视与排斥呢?太不合理了


  • 43966934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没有啥推荐啊,刚入坑不太懂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


2025-05-16 16:22:16
广告
  • 贴吧用户_JSDaaW9
  • 核心吧友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或或或或或好或或或哈哈哈哈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41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音响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