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末学有幸拜读。尤其对于那一首偈子,印象深刻。(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这首偈子主要描述了第八识,即阿赖耶识的情况。
阿赖耶识,末学理解即是真如,即是佛性,即是法身,即是本来面目。也就说它是不去不来,不动不摇的。入胎受生的那个是俱生我执,也就是第七识,即末那识。在一期业报中,众生感知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创造的影像,包括自己的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中,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原因。怎么证到这是一场梦呢?这需要唯识的四分说。
相分,即我们所觉知到的一切都是影像,也可以理解成全息投影。见分,我们能觉知的,也就是六根,注意此处的六根不是指眼耳鼻舌身等浮沉根,而是胜义根。自证分,即阿赖耶识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了了分明那个就是。证自证分,就是第七末那识,明白了什么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母子相会。
至此,第七末那识,证一分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证一分妙观察智。从此进入修道位。虽然山还是那山,水还是水,但是你看待天地万物的方式改变了。
最后再说下,唯识中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从见分的角度来说的,众生的那个能觉知的,天生就可以了别,它不会把桌子和椅子混为一谈,在看到桌子、椅子后,为了认知的需要而去定义了桌子、椅子。依他起性,是从相分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的肉身乃至于器世间,都不是本来存在的,而且依靠特定的因缘条件合和而成的,最终也是会变灭的,也就是小乘的缘起性空的意思。圆成实性,是超越能觉所觉的绝对实相,末学觉得可以理解为阿赖耶识。自证阿赖耶识的方法,上文已说,不再赘述。
以上是末学的分享,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
阿赖耶识,末学理解即是真如,即是佛性,即是法身,即是本来面目。也就说它是不去不来,不动不摇的。入胎受生的那个是俱生我执,也就是第七识,即末那识。在一期业报中,众生感知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创造的影像,包括自己的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中,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原因。怎么证到这是一场梦呢?这需要唯识的四分说。
相分,即我们所觉知到的一切都是影像,也可以理解成全息投影。见分,我们能觉知的,也就是六根,注意此处的六根不是指眼耳鼻舌身等浮沉根,而是胜义根。自证分,即阿赖耶识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了了分明那个就是。证自证分,就是第七末那识,明白了什么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母子相会。
至此,第七末那识,证一分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证一分妙观察智。从此进入修道位。虽然山还是那山,水还是水,但是你看待天地万物的方式改变了。
最后再说下,唯识中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从见分的角度来说的,众生的那个能觉知的,天生就可以了别,它不会把桌子和椅子混为一谈,在看到桌子、椅子后,为了认知的需要而去定义了桌子、椅子。依他起性,是从相分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的肉身乃至于器世间,都不是本来存在的,而且依靠特定的因缘条件合和而成的,最终也是会变灭的,也就是小乘的缘起性空的意思。圆成实性,是超越能觉所觉的绝对实相,末学觉得可以理解为阿赖耶识。自证阿赖耶识的方法,上文已说,不再赘述。
以上是末学的分享,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